刘风芹,黄艳霞,李艳艳,赵 娟
(聊城市退役军人医院 山东聊城252000)
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进步,手术已经成为临床治疗各类疾病的重要手段,且近年来接受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数量急剧增加[1]。老年患者由于自身机体功能减弱,合并基础疾病较多,加之对疾病认知度欠佳,所承受的心理压力较大,很容易导致明显应激反应,不利于手术顺利开展,增加了手术风险[2]。有研究报道,接受全身麻醉的老年患者,术后易出现记忆力减退、认知障碍等情况,影响患者术后恢复[3]。因此,通过有效的干预措施减轻患者不良情绪和认知功能损害,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预见性护理能够针对患者围术期可能出现的不良状况,提前有针对性地做好预防,从而减少不良事件发生,是一种具有前瞻性的护理模式[4]。本研究对40例老年手术患者实施手术室预见性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9年1月1日~2020年10月31日我院行手术治疗的75例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年龄≥60岁;经检查符合手术指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为Ⅰ~Ⅱ 级;患者神志清醒;全身麻醉。排除标准:长期服用抗抑郁药物或镇静剂;手术或麻醉禁忌证;严重肝、肾功能障碍;合并神经系统疾病;恶性肿瘤;精神疾病。按护理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研究组40例和对照组35例。研究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61~78(69.85±3.42)岁;体质量45~73(58.92±4.63)kg;疾病类型:普外科17例,骨科10例,神经外科9例,其他4例。对照组男20例、女15例,年龄60~79(69.87±3.46)岁;体质量44~75(59.02±4.58)kg;疾病类型:普外科15例,骨科9例,神经外科8例,其他3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常规围术期护理干预。加强患者和家属的健康教育,使其对自身疾病和手术治疗有正确认知,耐心解答患者疑虑,及时疏导其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告知患者围术期注意事项和手术流程,做好心理准备。术前完善各项检查,对患者生理和心理状况进行综合评估,做好手术设备及物品、术前备皮等准备工作。术中严密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并做好术中协助。
1.2.2 研究组 在常规围术期护理干预基础上予以手术室预见性护理。①预见性风险护理。术前充分了解患者的年龄、性格、负性情绪、疼痛程度、基础疾病、麻醉方式、手术时间等情况,对各项目进行量化评分,并根据综合评分结果对其手术风险进行分级,分为低风险、中风险和高风险,结合患者风险分级情况,合理安排手术室护理人员,低、中、高风险患者的护理人员配备数分别为1∶1、1∶2和1∶3,保证良好的护理服务。②预见性心理护理。a.通过术前与患者沟通,了解其个性特征和受教育程度,采用患者容易接受的方式,普及疾病与手术相关知识。b.指导患者放轻松,多鼓励患者,通过与患者交流,消除其紧张和恐惧感。注意观察患者情绪,鼓励其敞开心扉,及时疏导不良情绪,对于术前高度恐惧患者可通过榜样示范、病友分享等方式增强其自信心。c.鼓励家属多关心和陪伴患者,使其感受到关怀,从而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工作。③术前护理。a.术前30 min调节好手术室温湿度,以确保患者术中体温稳定。入手术室后向患者介绍手术室环境,使其尽快适应手术室环境。减少手术室人员流动,降低感染风险。b.麻醉前提前告知患者气管插管可能会导致不适感,指导其配合麻醉操作。c.术前1周指导患者进行注意力、记忆力、灵活性以及反应速度等方面的认知训练,1 h/d。④术中护理。a.时刻关注患者生命体征变化,一旦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b.遮盖患者隐私部位,重视局部肢体保暖,对于术中使用的冲洗液和输注液等进行加温处理,以减少患者术后低体温性高热等情况出现。c.对于有特殊体位要求的患者,术中应对其肢体进行适当按摩,减少静脉血栓形成等情况出现。d.根据手术进程做好术中协助工作,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对于暂不使用的器械进行覆盖,减少其暴露面积;及时向家属报告手术结果,缓解其焦虑情绪。⑤术后护理。术后注意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麻醉清醒后及时告知其手术情况,将患者送回病房并做好交接,告知其术后饮食、运动等方面的注意事项。综合评估患者术后疼痛情况,对于疼痛较轻者可指导其通过深呼吸、按摩、转移注意力等方式,缓解其疼痛感。对于疼痛较严重者可遵医嘱予以镇痛药物。术后通过定时翻身、按摩肢体等措施减少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发生。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评分。SAS、SDS评分越高提示患者焦虑、抑郁症状越严重[5]。MMSE总分30分,分值越高表明认知功能越好[6]。②比较两组干预前后血清皮质醇(Cor)、去甲肾上腺素(NE)及肾上腺素(E)。采集两组干预前后空腹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Cor、NE、E水平。③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生活质量评分。采用健康调查简表(SF-36),包括精神健康、生理功能、情感职能、活力等8个维度,总分100分,分数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7]。④比较两组护理满意度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满意度(%)=满意率+基本满意率。
2.1 两组干预前后SAS、SDS、MMSE评分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SAS、SDS、MMSE评分比较(分,
2.2 两组干预前后Cor、E、NE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前后Cor、E、NE比较
2.3 两组干预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干预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
2.4 两组护理满意度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见表4。
表4 两组护理满意度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外科手术的快速发展为老年患者的疾病治疗提供了极大帮助。老年患者由于年老体弱,合并基础疾病较多,机体抵抗能力较差,加之相关医疗知识匮乏,对医护人员缺乏信任等,其生理、心理应激反应加重[8]。在手术麻醉治疗过程中,尤其是全麻易导致神经系统损害,增加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等情况发生风险,严重时可造成永久性的认知损害,给患者术后康复造成极大影响[9-10]。因此,采取有效的干预方案改善老年手术患者的生理应激、心理应激及认知功能具有重要意义。预见性护理是护理人员通过综合评估患者情况,判断患者可能存在的护理风险,并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预防及护理,从而达到预防并发症发生和改善患者预后的目的[11]。有研究报道,预见性护理能够及时消除患者护理过程中潜在的危险因素,消除不良情绪对患者的影响,对患者的心理状况改善和并发症预防具有重要意义[12]。
手术室作为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手术效果和护理质量可直接影响患者术后恢复。手术治疗患者大多病情较重,在手术过程中风险因素较多,需辅以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尤其老年患者病情复杂,手术风险高,护理难度较大[13]。因此,手术室预见性护理的实施具有必要性。术前结合患者具体情况进行手术风险分级,并根据其风险分级情况进行手术室护理人员分配,能够确保高风险患者得到更多的关注,以及时发现异常,减少不良事件,确保手术顺利开展[14]。老年患者由于对手术缺乏了解,尤其长期缺乏关爱,情感脆弱,情绪不稳定,面对手术时易出现恐惧、焦虑等情绪,进而加重躯体症状和心理、生理应激反应,增加了认知障碍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术前针对患者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给予预见性护理,多支持和鼓励患者,通过榜样示范和家庭支持可增强其自信心,减轻不良情绪的影响。对术前、术中及术后各环节可能出现的问题有预见性地进行护理,能够为患者手术开展营造良好条件,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本研究显示,研究组干预后SAS、SD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MMSE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与相关研究报道[15]一致,说明手术室预见性护理的实施,能够较好地缓解患者负性情绪,减轻心理应激反应,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患者术后认知功能下降。研究组干预后Cor、E及NE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1),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且满意度较高(P<0.05),提示研究组护理方案可减轻患者生理应激反应,对患者术后并发症具有一定预防效果,提升术后生活质量,改善护患关系,提升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综上所述,手术室预见性护理有助于减轻患者生理、心理应激反应,增强术后常见并发症预防效果,减轻认知功能损害,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及预后,在临床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