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芳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
我们正处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牛津大学曾做过一个关于未来职业的研究,研究显示:在未来,有47%的现有工种会消失。言下之意,将会诞生47%新的工种。作为高校教师,这意味着什么?不是有多少种新的工作会出现,而是,新的工作需要什么样知识?我们该为这个社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以适应这个时代的发展?为培养这样的人才,作为高校教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能力,什么样的素养?这是值得每一位高校教师深思的问题。
信息技术发展的时代,最大的特征是“变”。从计算机的应用,到互联网的发展,到大数据在教学中的应用,再到智慧教学概念的提出……无不显示着其“变”的速度之快。作为高校教师,帮助学生建立应“变”能力,无论这个时代怎么变,学生都能很快的适应、很快的学会,所谓的以不变应万变。什么样的学生具备这样的应变能力呢?笔者认为,未来创新性人才该具有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能力,会表达、且能面对未知变局。翻转教学、微课、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等在教学中的运用,很大程度上培养了学生这些方面的能力。
当这种思维方式变革教育领域时,必然导致学生的学习行为变化和学习方式的革新。移动学习和泛在学习已经成了主要的学习方式,融入了学生的正式和非正式学习环境中;游戏化和体验性学习抓住了学生的认知特征,使学生沉浸在学习情境和学习活动中。无论是哪种学习,对教师的信息化素养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时代的发展推动着教师除了掌握传统的教师素养和技能外,还要求掌握信息化素养。那么应掌握什么样的信息化素养呢?从教师角度来看,信息化素养是指教师处在大数据时代的大环境中,愿意接触和了解新的信息技术,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实现教师专业发展,并能够融合新技术、新理念、新方法,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效率的开拓性、创新性。从教学活动角度看,教师信息素养的养成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要设计多样化的教学,开发数字学习资源和相关评价工具,创设多样化、适合不同学生学习能力发展的数据化的学习环境。从学生角度来看,教师的信息素养是指给与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要鼓励学生使用数据化工具,开展以探究和解决问题为主的学习,要全面发展不同学生的信息化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从专业发展角度看,教师的信息素养是要在信息社会里具有数字化学习和工作的能力,要具备教学信息技术和信息化教学法知识和信息化学科教学法的知识,能够将新技术与知识迁移到新的教学环境中,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协作和教学。具体应具备以下五方面能力:
新时代教师不仅要能够使用传统教学技术进行教学,将技术与学科进行有效整合,还应该能够快速掌握新技术的使用,这涉及教师信息迁移能力。具体表现在:一是教师对新技术的快速掌握和运用于教学的能力;二是教师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知识获得、知识建构、知识创生的能力;三是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实现教师自我发展的能力。
信息整合能力是指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能够将数字化教学技术与学科内容、教学设计、教学活动、教学评价等有效的整合,并且以学生最能够接受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了解信息化学习的本质,掌握信息化技术和学科课程整合,对于信息化教师有效开展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信息时代,教师需要了解在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学生的心理状态、交互特征,使教师和学生在信息化情况中彼此交换思想和情感。这种交互包括师生交互、生生交互、学生和教学内容之间的交互等。且这种交互不仅在课堂上,还要在课后,在虚拟的网络空间。
信息化评价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评价,仅结合考试成绩和平时表现给分。为通过信息化评价促进学生发展这一目的,笔者认为信息化评价的主体要多元化,要结合教师、家长、助教、同伴的评价;评价的方面要更加多维度话,从学习过程中自然的采集数据,形成全面的、多元的、动态的评价。
信息化时代,讲究是团队协作。主要表现在:教师与教师之间利用信息通讯技术开展网络教研,超越了时空的限制,教师之间共享教育信息与资源,协同备课、协同上课;教师与学生之间协作完成教学活动,在协作完成教学活动中促进学生知识得建构。
能力成长的前提是掌握常见工具,互联网发展为教师备课、教学、学生管理都提供了非常有用的工具,学生使用这些工具是成为信息化教师的第一步。
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日常教学中的应用,使教学资源建设和存在形式发生了变化。在新媒体环境下,教学资源的形态、特征、功能与传统的教学工具相比较,有了巨大的差别。教学资源的建设应充分考虑学生对师生交互、生生交互、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交互需求。新时代人们对优质教育和素质教育地追求,对信息化教师在教育资源中创作和生产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信息化教师需要具备教育资源开发的能力,需要掌握常用的教学资源开发工具。笔者梳理了各类教学工具,如图一。
(图一:教学工具)
在“互联网+教育”的发展下,教师面临信息技术带来的挑战,必须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适应信息化教学环境、教研环境、社交环境等,并能够有效利用这些工具和平台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信息化教师专业发展的工具包括教师协作教研类工具、教师任务和自我管理类工具、教师评价和反思类工具,这些工具能够有力支撑教师开展教研活动、进行协作发展、进行个人反思等,从而促进教师发展。笔者对教师发在工具也做了如图二整理:
(图二:教师发展工具)
教师信息化素养的培养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
第一,网络时代下的社会化学习:在线培训、MOOC与SPOC;学习共同体;构建学习型组织;移动学习;基于社会性软件的交流;虚拟社区等。
第二,信息化教学实践与反思:个人知识管理;反思法;教育叙事;信息化教学案例开发;信息化教学绩效评估;教学档案袋开发等。
第三,信息化教学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法;基于社会互联软件;基于网络的虚拟教研;基于设计的研究方法等。
第四,信息化教学资源与工具:构建个人专题网站;使用信息化教学工具;开发信息化教学资源等。
新时代对教师的能力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在教师的不同发展阶段中教师需要形成相应的素质来适应新课程改革与教育信息化要求,尤其是教师对于信息技术工具在教学中的角色认识与在教学中的合理应用能力成为教师能力素养中必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要求教师能够适应新的教学理念。可以通过以下几种常见的培训方式提升教师的信息化素养:
线上培训可以根据各地区学校的特征、教师的个性化需求、教育部门的发展规划政策等制定个性化的教师培训课程体系、课程实施过程体系、课程考核体系等。线上培训最大的优点是支持大规模的线上社区讨论;允许教师自主的选择培训时间、培训内容、培训步调、学习路径、任务完成路径等,提高培训效果和效率。
积极参与及主动发展是促使教师成长为专家的有效策略。每个在线培训项目都应该把教师的需求放在首位,满足教师个性化是在线培训的优势,也是教师个性化培训发展的趋势。通过记录、追踪教师的在线学习行为及其表现,通过语言或内容分析探明教师培训的内在效果。教师个性化培训一方面解决了学员参与集中培训的内驱力不足、主动性不强的问题,另一方面解决了教师由于与教学冲突,难以实施面对面集中培训的问题,同时为教师提供了个性化的培训与指导。
面对问题的个性化培训是指每月根据教师的不同需求推送不同的学习内容,实现个性化培训。如:每月通过诊断教师所提交的教学设计方案,通过专家听课,通过看教师录制的视频等方式,找出教师问题症结,根据问题有针对性地设置培训活动。
目前,大多数培训都是针对群体的,培训者将同样的培训内容,以同样的培训方式来培训被培训教师。但不可否认的是,每个人之间都存在着差异,以同样的方式培训同样的内容难以照顾到个体差异。个性化培训,让受训教师有针对性地接受,相对于集体培训来说,受训教师减少了学习已懂内容的时间,而且学习得更加深入,培训效果更好。
随着信息技术和移动互联网在教学中的深入,智能手机时代App广泛使用,加之App+微博+微信等技术手段的深度融合,在“微格教学”、“微课程”、“微学习”、“碎片化学习”等概念和理念的驱动下,产生了对教师进行微培训的教师专业培训模式。“微培训”充分借助钉钉、微博、微信、App等新型媒介,使培训更具社会化和移动性。在基于思维导图的教师微培训中,思维导图描绘一个组织系统中的知识存量、结构、功能等,同时,广泛采纳现代信息管理技术作为支持手段,为教师提供整体性知识,辅助隐性学习,为教师提供知识轨迹的流动,根据教师的学习需求及学习习惯提供相应的思维导图,实现个性化和针对性的知识架构。
教师学习共同体。学习共同体顾名思义,是由教师、专家、同事等组成的,在学习过程中交流、分享。教师学习共同体打破了教师的孤立,让他们在自己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和协作共同创建问题解决方案;在专家的帮助下可以把他们推向知识认知高地。在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中,网络教研是一种发展比较长久、效果得到验证的教师在线学习和专业发展模式。网络教研是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的;时空不受限制,更贴近真实课堂,并关注教师自身的需求和教研话语权的表达;为交流创造了安全的心理环境,是交流更自由、更开放、平等。
随着越来越多的学生拥有智能化设备,为了促进学生充分利用校园环境中构建的丰富的软硬件技术和程序、友好交互的教学平台、无处不在的开放的无限网络,教师更应该在其中起着积极的主导作用。在“人人电脑”环境下的教学关键在于提升课堂的深度。在恰当的教学环节使用合适的技术手段,就是要学习技术、掌握技术,使之为促进认知、情境化、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等认知深化的工具,在课堂上促进高层次思维品质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