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明燕,李金玲,源朝政,高小峰,周晓静,王虹,崔炯
(南阳市农业科学院,河南,473000)
我国花生生产与消费近10 a来持续增长,2018年总产量和花生油产量分别达到创纪录的1 733万t和294万t[1]。花生是南阳市继小麦、玉米之后的第三大农作物,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玉米种植面积逐步缩减,花生成为替代玉米的重要选择。荠菜是人们喜爱的一种可食用野菜,与其他蔬菜相比,其蛋白质、钙含量很高,维生素C含量比番茄高4倍,铁含量为番茄的7倍[2],是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绿叶蔬菜。
多年来,人们习惯冬小麦—夏花生的种植模式。近年来,因为粮食价格低迷,很多种植户改变传统的种植模式,直接春季种植花生,秋季种植荠菜。这种模式效益比较稳定可观,且这2个茬次作物生长关键时期都避开了高温多雨季节,病虫害防治和种植管理过程都相对简单,大大减少了农药的使用量和用工投入,符合当前农村劳动力短缺的现状,不仅节约了劳动力,降低了生产成本,还简化田间操作程序,提高了产量和品质,增加了种植效益,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3]。但生产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种植不规范、病虫害发生较重、施药不合理等,因此,南阳市农业科学院园艺团队集成的春花生—秋荠菜高效栽培技术,对促进种植户节本增效具有重要意义,并为这种模式的规范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撑,是一项值得推广的实用栽培模式。近几年来,这种成熟模式在南阳的宛城、新野、瓦店、方城等地累计示范推广面积20万亩(1.33万hm2)左右,对当地的种植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选择优质、高产、抗病、适应性强、商品性好符合市场需求的优质花生品种。
播前15 d晒种3 d,剥壳,剔去暗黄粒、病虫粒、秕粒,大小粒分开。播种前用高巧(吡虫啉)+多菌灵,或含辛硫磷的花生专用复配拌种剂拌种。
①整地 前作收获后深耕20~25 cm,整细、耙平。
②施肥 根据土壤肥力情况和目标产量确定施肥量,按每生产100 kg荚果约需纯氮5 kg、五氧化二磷1 kg、氧化钾2 kg的标准,根据减氮、增钾、增磷的施肥原则,计算各种化肥的施用量。蛴螬发生严重田块,随肥撒施3%辛硫磷颗粒剂5 kg/667 m2。旋耕备播。
①播期 当10 cm地温稳定在15~18℃时即可播种。地膜覆盖栽培4月10日左右播种,露地栽培4月下旬播种。
②播量 每667 m2播种花生仁15 kg左右。
花生
③播种 可采用花生起垄播种机播种,起垄、播种、喷除草剂和覆膜一次完成。垄高10~12 cm,垄宽75~80 cm,垄沟宽25~30 cm,垄面宽40~50 cm,双行种植,小行距25 cm,大行距50~55 cm,穴距16.5~18.5 cm。种植密度11 000~12 000穴/667 m2。1穴双粒。播深5 cm,宜浅不宜深。
①幼苗期 种后10~15 d进行查苗补种;齐苗后及时清棵蹲苗;适时中耕除草;注意防治苗期虫害。
②开花下针期 及时灌水和追肥;在开花下针末期植株接近封行,大批果针入土结实之前中耕松土;及时防治病虫害,保叶保花保果。
③结荚期 7月中旬前后植株封垄之前,选择晴天墒情适宜时进行培土迎针;花生始花后30~50 d,主茎高35~40 cm,第一对侧枝8~10节的平均长度>5 cm时,叶面喷洒50~70 mL/L多效唑水溶液,每667 m2喷50 kg,控棵保稳长;注意排水防涝。
④饱果成熟期 结荚后期开始,选择晴天下午每隔10~15 d喷叶面肥2~3次,保叶;注意排水防涝增饱果;及时防病,确保植株不早衰。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为主,有选择性地采用化学防治。
①病害防治 a.叶斑病。叶面喷施杀菌剂(多菌灵、甲基硫菌灵、戊唑醇、醚菌酯、代森锰锌等)+微肥(钼酸铵、硼酸钠等)混合液40~50 kg/667 m2,每隔15~20 d喷1次,连喷3次,不同杀菌剂和微肥交替使用。
b.白绢病。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45%三唑醇·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或20%丁酮威乳油1 500~2 000倍液叶面喷施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淋灌,每隔7~15 d 1次,交替施用2~3次。
c.病毒病。及时防治蚜虫、叶蝉、蓟马等,杜绝病毒传播媒介。发病初期用5%盐酸吗啉胍水剂200~400倍液叶面喷雾,7~10 d喷1次,连喷2~3次,每次用药液40~50 kg/667 m2。
②虫害防治 a.蛴螬。在花生田周围或田间均匀点种蓖麻20~30株/667 m2,6月底7月初每667 m2用40%辛硫磷颗粒剂0.15 kg拌细沙土15 kg,全田撒施,然后中耕。
b.其他虫害。蚜虫用3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4 000倍液等叶面喷雾;当有螨植株在5%以上,选用50%苯丁锡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防治。
③化学除草 a.苗前土壤处理。每667 m2用50%乙草胺乳油150~200 mL或72%异丙甲草胺乳油100~150 mL,对水30~50 kg均匀喷雾,防治一年生禾本科杂草。若阔叶杂草为害严重可选用敌草隆、利谷隆、扑草净等防治。
b.出苗后茎叶处理。花生出苗后,杂草3~5叶期,选择高温晴天,每667 m2用15.8%精喹禾灵乳油40~60 mL对水35~50 kg或10.8%高效氟吡甲禾灵25~35 mL对水15~30 kg均匀喷雾。若阔叶杂草多时,可用10%乙羧氟草醚乳油20~30 kg对水15~30 kg防治。
①适时收获 当田间花生顶部叶片停止生长,上部叶片褪黄,基部叶片基本脱落,荚果大多数已饱满,果壳网纹明显,荚壳内壁变褐色,种仁光滑饱满且种仁皮呈现该品种应有的色泽(如粉红色)时即可收获。
②机械采收 土壤墒情合适时,采用花生收获机进行田间采收;分段收获时,晾干后用花生摘果机进行摘果。
③晒果贮藏 收获后去杂、晒果。花生果含水量10%以下,花生仁含水量9%以下时贮存于干燥通风处。
春花生收获后,抢时整地,浅耕(耕深15 cm)、耙平耙细。
①施肥原则 有机肥、无机肥相结合,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以基肥为主,追肥为辅。
②施肥指标 根据目标产量确定施肥量,常规栽培推荐施肥量见表1。基肥的施入量:氮肥为总施肥量的60%~70%,磷、钾肥全部作基肥。土壤微量元素缺乏的地区,还应针对缺素状况确定施肥的种类和用量。
表1 常规栽培推荐施肥量 kg/667 m2
按畦面宽1.5~2.0 m,畦高15 cm,沟宽27 cm作畦,畦面整得细、平、软。
①品种选择 选择抗病抗逆性强、丰产性好的优质板叶荠菜品种,又叫大叶荠菜。
②栽培季节 a.露地栽培。9月上中旬播种。
b.大棚栽培。10月上旬至翌年2月上旬错开播种,可分批采收,缓解春节市场时令蔬菜的供应紧缺问题,提高大棚种植效益。
③精细播种 a.低温催芽。若采用当年的新种子播种,需低温处理,以打破其休眠期。即将种子放在2~7℃低温冰箱中或用细沙拌匀放到2~7℃处,经7~9 d种子开始萌动时播种。也可将新采收的种子放在花盆内,上封土,放于阴凉处,7月下旬后取出播种。
若用隔年收获的陈种子,因其休眠期已打破,则不需催芽。
b.足墒播种。播种时,畦内墒情要好,若底墒不足,需在播前浇水造墒。
c.定量匀播。每667 m2播种50~70 g。播前拌细土或细沙。选择无风天气均匀撒播;播后轻拍土面,有利于提早出苗。
d.覆盖防晒。宜采用遮阳网搭棚遮荫,也可播后用帘子或麦秆等覆盖畦面,保持表土湿润。全苗后,及时揭去覆盖物。
①抗旱、防涝 出苗前,小水勤浇,保持土壤湿润,以利出苗;出苗后及时浇水,保持湿润,以利生长。可采用喷壶人工浇洒,有喷灌条件更好。冬前控制浇水,防止徒长,以利安全越冬。雨季注意排水,以防受渍。
荠菜
②追肥 原则以轻追、勤追为主。肥料以腐熟、稀薄的人粪尿为主。采收1次追肥1次,每667 m2每次追施腐熟的稀薄人粪尿液(添加0.3%尿素)1 500 kg以上,追肥4次以上。
③除草 除注意挑选杂草较少的田块种植外,需经常中耕除草,做到拔早、拔小、拔了。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做好各阶段病虫的预测预报与田间调查工作。
①农业防治 清洁田园,选用抗病品种,培育壮苗。
②物理防治 粘虫板及黑光灯诱虫、杀虫;防虫网防虫。
③生物防治 积极保护天敌,防治病虫害使用植物源农药,如苦参碱、印楝素等;喷洒生物源农药如杀虫素、多抗霉素等。
④化学防治 a.霜霉病。发病前,每667 m2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75~120 g或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20~200 g,对水40~50 kg喷雾。发病初期,用64%噁霜·锰锌可湿性粉剂170~200 g或58%精甲霜·锰锌可湿性粉剂70~100 g,对水40~50 kg喷雾。每6~8 d 1次,视病情连喷2~3次。
b.病毒病。每667 m2用5%氨基寡糖素水剂50~60 mL、20%吗胍·乙酸铜可湿性粉剂167~250 g或5%盐酸吗啉胍可湿性粉剂400~500 g,对水40~50 kg喷雾。
c.白粉病。用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 200倍液或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喷雾。
d.蚜虫。用5%抗蚜威可湿性粉剂1 000~2 0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 000~4 000倍液、10%氯氰菊酯乳油2 000~4 000倍液或5%啶虫脒可湿性粉剂10~20 g对水40~50 kg交替喷雾。
叶数达到12~15片时,即可采收。根据植株大小,分次采收,采大留小,去掉不可食用的老叶、黄叶、根和其他可见外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