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金融创新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研究

2021-07-04 02:42
关键词:创新能力区域金融

周 嫱

金融,是当下市场经济发展的驱动力量。在现代经济增长因素分析领域中,多位学者基于不同的研究细分领域,形成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使其获得了理论基础,并用于指导后期实践。在整个金融发展过程中“区域金融”这一概念属于中观层次的范畴,指的是一个国家金融架构和所涉及的空间布局情况。区域金融和区域经济一样,是现代化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也是国家主流经济发展的趋势所在。有关资料显示:区域金融在区域经济的推动、发展过程中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即有直接的影响关系。现阶段,加大对区域金融的创新力度,以此促进其发展,是顺应当前发展趋势下所必须采取的改革措施。

一、关于区域金融创新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综述

国外学者对区域金融创新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而对这两者关系的研究首先在于测度区域金融创新能力。区域金融创新能力测度方法主要有单项指标评价法、投入产出效率法和综合评价法。国外学者多用单项指标测度区域金融创新能力,例如时间趋势指标、代理变量、利率及利率组合过去峰值、专利数等。Lieberman 等学者曾利用时间趋势指标描述技术的平滑改进,但是用这种指标模拟我国的金融创新能力是不够完善的[1]。Moore 和Porter 等则采用利率相关指标,从金融创新的成本方面考虑,认为金融创新确与利率及前期利率峰值相关,但是仅使用利率这一指标未免过于片面[2]。之后,Arrau 又使用随机游走指标表达区域金融创新能力[3],Jun Nagayasu 使用人口密度指标模拟银行集中度[4],从而替代金融创新。投入产出效率法即运用区域金融创新效率指标测度区域金融创新能力的方法。国外引入该方法研究区域金融创新能力的成果中,有代表性的是Demirgae Kunt 和Ross Levine 的金融系统效率检测[5]。在区域金融创新对经济增长影响方面,Miller 和Merton 通过研究美国票据融资市场对社会经济的影响,证实了金融创新对社会福利的重大作用[6]。Orley M Amos Jr,John R Wingender 以哈里根、麦格雷戈的区域金融市场模型和希尔的凯恩斯区域收入模型为基础,提出了区域金融市场和地区收入之间的关系模型,并证实了这一模型的两个主要结论:一是市场利率诱导区域支出和信贷支出;二是由信贷诱导的区域金融模型能更好地反映区域经济增长,即在市场经济自由发展下,金融创新能够较好地刺激经济增长[7]。Dynan 在深入探讨了金融创新和金融环境稳定性的关系后发现,在较为平稳的经济环境下,金融创新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而在波动较为剧烈的经济环境下,金融创新的经济促进效果较弱[8]。Franklin Allen 认为,虽然金融创新有时过于复杂,存在负面影响,但是金融危机同样会在金融创新较少的范围内发生。有证据表明,有许多金融创新已经在改善风险资本、杠杆收购和创新基金的环境和健康方面表现出显著的正面作用,即金融创新风险并不会对其经济效应产生决定性的负面影响[9]。综上,区域金融创新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区域金融创新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是极其明显的。

(二)国内文献综述

区域金融创新绝不是区域金融与金融创新的简单叠加,国内学者张本照、孙悦最先对区域金融创新进行了界定。他们认为,区域金融创新存在辐射效应,通过金融中心创新成果的扩散,最终形成整个区域金融资源的重新优化配置[10]。蒋瑞波、蒋岳祥则指出,区域金融创新是将金融地理学融入金融创新,两者之间是互为补充和完善的[11]。对于区域金融创新能力的测度,李国平、王春扬证明了金融创新活动的区域性特质,采用单项指标评价法,认为应该采用相应区域受理的专利数来代替金融创新指标[12]。在运用区域金融创新效率评价区域金融创新能力方面,王广谦将金融效率分为金融宏观效率、金融市场效率以及金融机构效率3 个方面,从宏观角度更进一步研究了金融效率[13]。石丹指出,虽然金融效率在理论方面逐渐深化,但没有形成系统的金融效率理论体系[14]。鉴于单项指标评价法和投入产出效率法都较为片面,有学者提出了综合评价法,从而更全面地评价区域金融创新能力。例如,喻平从宏观和微观维度分别选取4 个指标,再通过赋值和分配权重最终得到金融创新能力综合评价体系[15]。陈夏岚将区域金融创新能力的表现分为显性和隐性两种,区域金融创新能力的显性表现包括区域经济增长能力和区域金融增长能力,隐性表现则包括区域社会资本情况、区域金融地理环境[16]。刘建军从经济发展水平、金融发展水平、金融市场化程度等方面测算了天津滨海新区的区域金融创新能力综合指数[17]。朱尔茜构建了更为全面的区域金融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将指标细化到区域层级,而且指标较为全面,着重突出了经济基础的影响及金融业的细化[18]。国内学者就区域金融创新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也进行了较多研究。唐旭在研究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得出了区域经济与货币流动性呈正相关的结论[19]。喻平认为,基于金融业对资源配置效率和资料生产效率的重要作用,金融创新对经济的影响同样重大[15]。他将IS-LM 模型加入金融创新,通过研究金融创新对实际投资效率、金融投资利率弹性的影响,从而获得金融创新对于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互动的意义[15]。诸葛秀山使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法验证了经济增长同金融创新、金融深化、金融发展之间的关系,他指出,金融创新通过货币影响产业投资速度和方向,改善投融资环境,进而促进经济的良性增长[20]。王爱俭从系统控制角度分析了金融创新的经济扩散作用,侧面验证了金融创新的金融辐射效应[21]。李敏以协同学和系统动力学理论为基础,探索金融创新与经济增长二者的关联性,提供了一种研究方法上的拓展[22]。蒋瑞波、蒋岳祥在测算区域金融创新的效率基础上对中国各区域金融创新效率进行排名,并用回归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区域金融创新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证明了区域金融创新与区域经济的正向关系[11]。此外,由于回归分析的研究方法不但能验证因果关系,而且能够体现影响程度,后来的学者们将其广泛应用于区域金融创新对区域经济影响的研究之中。

(三)文献述评

通过回顾国内外现存的相关研究资料,不难看出:关于区域金融创新及其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在逐步深化,取得了较多有价值的成果,主要表现在:(1)完善了区域金融创新这一概念的内涵;(2)对于区域金融创新能力测度方法的运用,学者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使评价方法趋于完善和全面,从最初片面的单项指标评价法和投入产出效率法,到更加全面的综合评价法;(3)在区域金融创新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方面,国内外学者在研究过程中不断拓宽研究方法,为后来学者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基础。

但是,学者们的研究存在以下两个问题:一方面,关于区域金融创新能力的内涵,业界没有统一的界定,同时其评价指标也千差万别,存在着区域的特性不突出、混淆区域金融创新能力与区域金融创新成果等问题;另一方面,关于金融创新能力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往往忽略了区域的特点,没有考虑根据不同区域金融环境的差异分别研究,因而结论的适用性不强,且没有深入探索两者的影响机制[23]。本文特别将区域这一特性考虑在内,区分了区域金融创新能力与区域创新成果,分析了不同区域的金融创新能力。同时,在突出区域这一特性的前提下,通过分析金融创新能力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对各地区因地制宜地提出提高金融创新能力的建议,进而使经济和金融处于良好的并存状态,并且使得并存资源得以持续供给。

二、区域金融创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与模型假设

(一)机理一:区域金融创新—金融资产结构转型—资金获取路径改革—区域经济增长

针对区域金融的创新,主要应从工具、体系、机制、操作方式、市场模式等角度进行改革,从而实现对区域金融架构的颠覆式改变,每一个区域的金融创新作业都根据当地实际金融情况有针对性、有重点地开展。

第一,金融机构的资产结构组成决定着金融行业的经营模式和金融市场的经济状况,而金融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金融机构的资产结构组成。国内银行在20 世纪80 年代就已经开始推动金融创新,大量缩减了银行的传统业务,并着力拓展中间与表外事项。近年来,普通的存贷款业务被弱化,该业务占比逐步降低。就资产组成来说,贷款所占资产整体比率越来越小,金融衍生工具等资产所占比率逐步增大;就负债业务来说,支票存款所占比率越来越小,其他负债业务所占比率逐步增大。这都促使了银行获取收益业务模式的转变,即不再依赖于存贷款利差收益。其他经营方式获得的收益逐步增加,并改变了收入比重,银行获利的重任逐步转移到发展投资服务、销售衍生品等金融创新业务上。

第二,区域金融创新促使金融资产结构转型,进而从本质上改变了我国企业的投融资形式,使得投资途径和方式多样化、灵活化,促使金融机构的资金获取路径改革。经济发展过程中,区域资本的获取和积累对其具有重要作用。如果金融机构没有稳定而充足的资金获取路径,金融机构的技术创新、储蓄—投资转化率会受到影响,进而导致经济增长放缓。金融创新促生了混业经营模式,改变了金融组织既有的业务布局,并且能够相辅相成、谋求共同发展,构建整体化、多功能化的混业运营格局。由此,企业在融资时,会尽可能减少内部融资需要,更多地选择通过股票、债券等进行外部直接融资,削减对银行贷款的融资需要。这样就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增长,体现出金融创新的基本功能。

(二)机理二:区域金融创新—可行性较高的资本周转机制—为金融发展奠定基石—区域经济增长

高效益、高效率的资本周转机制,既要求现金流获取渠道多,又要求能够将现金流转变为现实资本。这一机制可以协助某区域形成资本,获得更多的金融资源,持续地拓展投资范畴,最终使经济得以快速发展,经济环境得以改善,为以后金融发展奠定基石,实现区域发展的良性循环。从创新工具融资这一层面来说,金融创新可以很好地改善落后区域缺乏资金的状况。此外,区域金融创新可以帮助区域改进和提升资源配置结构,进而调节和改进区域产业结构。总而言之,区域金融创新能够催生可行性较高的资本周转机制,合理的资金配置取得最优效率,为金融发展奠定基础,进而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三)机理三:区域金融创新—增强信息的实时性—提高市场配置的可行性—区域经济增长

由于现行的信息处理模式并不合理,因此拟利用金融创新的手段进行改革,需要形成一个合乎规制的机制,在符合保密性要求下,让利益相关者可以获得与内部人相同的信息。其中,较为典型的代表是可售回股票,其是金融工程类商品之一。此类股票和一般股票存在一些不同,譬如:可售回股票并不具备非返还性,并且约定假如在将来,发行企业的普通股跌破特定值,那么该股票所有者可以根据约定价格返还给发行企业,因此,该类股票是直接为投资者提供了承诺,也就是说在将来,该类股票的价值必然能够高于特定值。第一,这形成了“信号显示”机制。显而易见,这一承诺充分表现了企业所有者和管理者对预期价值的自信,通过公司自担风险来转嫁投资风险,降低投资者由于对企业信息了解较少而需要承担的投资风险,尽可能地消除信息不对称的影响。这是非常适用于中小型公司的。第二,使投资者能够获得除表决权、投票权以外的其他对发行企业的约束权,也就是“退出权”。这也给企业管理者带来了紧迫感,使其不得不认真运营,保护投资者权益,同时解决了投资者和管理者两者激励不相容的现象。

(四)机理四:区域金融创新加快区域产业结构的升级

在社会再生产这一理念基础上,建立简单的模型来探究区域经济结构转变受区域金融创新的影响程度。

前提条件一:研究的范围只限于由区域金融创新引起的结构改变。

前提条件二:从宏观层面来说,可以将经济领域划分为两个部门,即实体经济或者金融部门。假如经济维持平稳发展,两个部门的资本分配比例处于合理状态,经济才可以获得最大化发展。

详细情况如下。

I 部门:在结构转变中,意指企业产业中的传统部门;

II 部门:在结构转变中,意指崛起中的新兴部门。

按照从属性将I 部门归类,一是实体经济部门的传统产业部门,二是为传统产业金融服务的部门;将II 部门归类,一是实体经济部门的新兴产业部门,二是为新兴产业金融服务的部门。在这里面,影响到企业经济结构建设的关键所在是II 部门。

前提条件三:根据经济发展的规律来说,企业总预算需求在某一期间内是可预估的,且实体经济与金融这两个部门需要提供的是一样的商品与服务,两者的本质差异在于商品与服务相对规模不一致。

可 以 用K1a,,K1b代表I部门传统产业部分里的资本存量,分别对应产业以及金融服务部门;可以用K2a,,K2b代表II 部门里的新兴产业部分里的资本存量,分别对应产业部门以及金融服务部门。假如经济维持平稳发展,I 对应的两个部门资本分配比例处于合理状态,=K2a/K1a;II 对应的两个部门资本分配比例也处于合理状态,=K2b/K1b。

综上所述,区域金融创新通过促使金融资产结构转型,可以提高金融机构资金获取渠道的多样性和灵活性,而资金获取路径的改革能够催生可行性较高的资金周转机制,为区域经济增长带来极大的便利条件。金融机构资金获取渠道的拓宽以及较高的资金周转机制,可以拓宽区域经济结构调整所需资金,进而能够保证产业结构的切实调整,提高生产企业的资本生产力,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可以说,区域金融创新促使区域经济增长的机理一、机理二、机理四是整体合力发挥作用的。此外,机理三是区域金融创新产生的外部正效应,区域金融创新改进了信息处理模式,增强了信息的实时性,提高了市场配置的可行性,对经济增长有正向作用。

三、区域金融创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模型推演

根据前述第一部分的文献综述和第二部分的假设,将区域金融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四个机理整合考虑,可以构造以下函数,具体形式为:

区域金融创新的出现,使经济架构发生了变化,企业新兴部门创造出更加多样化的金融衍生品,对应的金融服务更加健全和复杂,这也使其实体经济得到了更多的投资可能。在整体规模保持一定的前提条件下,传统实体经济部门有必要将投资和实际需求相结合,按照具体情况做出相应调整,当然也会相应减少传统产业金融服务部门的投资。K1a,,K1b两个数值的持续降低,会使K2a,,K2b两个数值变大。那么,在整个结构转变时,K1a数值越来越小,K2a数值将越来越大。

在投资乘数这一理念的基础上,来自金融部门的投资变多,将会通过成倍数的杠杆性质影响到实体经济部门,因此,能够得出结论,即*ak大于*bk。

在前提条件中,已说明实体经济与金融部门这两个部门需要提供一样的商品与服务,两者的本质差异在于商品与服务相对规模并不一致。所以,在整个结构发生变化时,I 部门与II 部门将获得固定的科学比例,具体的计算公式如下:

企业总预算需求在某一期间内是可预估的,并且保持稳定不变。在新兴金融部门的引导之下,需要提供新兴金融服务,所以在实体经济部门结构发生变化时,社会剩余资源必然将从传统I 部门转移出去,流向新兴II 部门。所以,

通过数学推导:

可以推出:

改革区域金融部门架构,必然直接导致实体经济部门架构转变,然后引起社会资源分配的变动,也就是前者将带动后者的升级,并且使得传统I 部门的资源被转移,流向新兴II 部门。同时,整体内部架构也将有所改变,具体显示在传统金融部门和新兴金融部门之间的资源转移量是不对等的,前者的移出量往往会超过后者的获得量,超出量将转移到新兴实体经济部门。总而言之,两个部门之间的资源流量不对等。

通常情况下,金融资金的供需关系、资金投资流向、资金运作状况等均会直接作用于经济结构。所以,金融资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是区域经济结构升级的源泉,是区域经济得以发展的基石。区域金融能够对经济发展起到调节作用,通过更好地运用资本政策、现金流等完善经济结构,最终实现社会资源的充分使用。

只有结合市场实际情况调节经济结构,才能使区域经济得到平稳发展。当然,前者的发展也是与后者分不开的,两者之间密切相关。金融组织必须及时了解市场信息动态,引进新兴人才,通过先进的科技改变业务结构。譬如,在公司并购的时候,金融组织能够协助公司选择合适的兼并战略,借助金融创新处理公司并购遇到的种种困难,逐步改善区域经济架构。

换个角度来说,按照增长极这一理念,区域金融核心城市能够充分得到聚集的社会资源,让其得到更好的发展,也导致了极化与分散两种效应。资源进入城市中,能够很好地被当地核心区域产业发展所吸收,并积极地促成当地产业升级。同时,其会导致区域产业转移至其他周边经济欠缺地区,实现区域性辐射性效应,促进共同发展。最后,资源的应用将达到最佳临界值,导致倒向流动现象。

最为典型的产业结构升级代表是长三角区域。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表明:“要将浦东区作为开放的领头羊,深层次推动长江附近城市的改革工作,努力将上海打造成全球金融贸易中心城市,并且以其影响力辐射到长三角地区。” 在这个领域之中,基于不同的研究细分上海市场领域,发现其正逐步地转变为新型工业化城市,越来越多的传统制造业退出了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金融产业正在成长为当地的主导产业。越来越多的金融企业到上海发展,促进了当地金融产业的繁荣发展,上海也逐步成长为全球金融中心。当然,为了实现区域性发展,上海大量的产业被转移到长三角等附近地区,例如安徽负责承接从上海转移出来的农业,加大力度发展农业,鼓励投融资。当然,上海也根据“十五”规划重新落实了当地的农业发展工作,把当地家禽类产业迁移出去,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实现当地经济的整合,也相应地带动了周边省份的农业发展,实现当地经济创收。迁移产业必然会辐射到周边区域,最终实现区域性经济增长。

四、区域金融创新系统的结构设计

区域金融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存在极为密切的关系,区域金融创新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切实的促进作用,有利于区域经济的资本形成和积累,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同时在优化资源配置和聚集资源要素方面为区域经济增长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区域金融创新系统的结构设计是提高区域金融创新能力的基础,也是最终实现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条件。

这一体系通常包含的主体可以划分为三个层面,从而形成对应的支撑体系。第一个主体层面,即知识创新,是由各类科学研究机构组成的,包括大学、研究所等,这是金融创新得以实现的基石;第二个主体层面,即技术创新,是由金融组织组成的,主要是科学技术和金融的融合体,是互联网金融以及区域金融得以发展的支撑;第三个主体层面,即创新成果延伸,是由各种各样类型的金融中介公司组成的,这是促使金融行业商业化的驱动因素。

第一个支撑体系,即培养创新人才,主要是以高水准教学为核心;第二个支撑体系,即政策和管理,主要是通过金融组织完成其业务作业,不断进行创新;第三个支撑体系,即社会支撑服务,主要是由研究所、中介咨询组织等提供服务。可以通过三维立体图来更为直观地描述金融系统创新发展的全过程,详见图1。

在这一创新体系里,每一个主体层面均将单独法人视为一个单位,然后在区域金融市场中建设成为非层次性网格。所以,多个主体层面组成了整个网格,当然,每一个层面之间是没有层级之分的,仅仅是在市场的推动下,一起构建出了金融行业程序化运作的大环境。网格之间交界处的结点,从本质上来说有特殊含义,通常代表的是几个成分确定的公共利益,譬如金融业本质、互联网科技和内部关联性等,通过这一概念可以更好地界定区域金融市场运行品质与产业升级水准。

图1 区域金融创新体系组织结构发展进程

因此,笔者将这些结点定义为可量化。显而易见,C 这一点就是最佳平衡点。在这一点上时,三个层面之间会处于良好的并存状态。并且根据并存界面择选原则,即在并存体系中,并存界面择选既要确定并存单位的量与质,又要确定并存资源的生产与再生产渠道。同时,将并存资源划分成两个组成内容:第一,并存单位的数量增多;第二,并存单位的功能完善。综上所述,该体系不仅达到了数量增加上的要求,而且能够完善功能。就发展全过程而言,这一机制的实现从C 这一点持续性外延,OCC1意指建设的区域金融发展线路。C1这一点相较于C 点而言,金融定位高出一筹,这表明更多新金融资源被应用并进入新发展阶段。然而,发展线路如何详细地制定,需要依据三个层面彼此之间的博弈决定。

五、结论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区的金融创新体系建设并不同步,对应的层面与体系发展状况有差距,所以有必要按照实际情况规划创新计划,不仅要结合当地优势,而且要大力推进劣势的完善和改革。当然,不能只将工作重心放在或局限在金融工具、商品等创新上,更应该加大力度改革金融制度、技术、市场等,从而促使经济和金融处于良好的并存状态,以及使并存资源得以持续供给。

猜你喜欢
创新能力区域金融
集聚类型、城市创新能力与高质量发展
拓展探究实验 培养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永久基本农田集中区域“禁废”
硕士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策略初探
分割区域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央企金融权力榜
民营金融权力榜
区域发展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