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 婷 黄恩伟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何香凝艺术设计学院
木雕是通过手工选用一些质地细致坚韧、不易直接发生断裂变形的特殊硬木树种来进行创作。被后人称为古代中国四大木刻名雕之一的匾额中国潮州东山木雕,是广东潮汕地区的特色性民间雕塑。潮州木雕艺术是在当地的民俗和文化背景下,汲取了绘画和玉雕等多项民间艺术的形式和内容等创作而成,外观造型具有精致美丽的特点,也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使用价值。潮州木雕的题材非常多样,在潮州木雕中最具代表性的题材莫过于“虾蟹篓”题材。“虾蟹篓”题材的产生具有典型的地域色彩,与当地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虾蟹篓”木雕的各种创造性雕刻,充分运用“虾蟹篓”题材,反映了中国潮州民族传统工艺木雕的多层雕刻,以及加工镂通和雕刻贴金、竹漆雕刻贴金等高工艺雕刻手法,也反映了潮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蕴含了鲜明的艺术特征与文化内涵。
潮州“虾蟹篓”木雕的发展历程具有鲜明的四个历史时期。
黄开贤于清朝末年在广东潮州县城安济圣王庙的大型土木建筑上精心绘制雕刻了《蟹篓》这一书的名字及其著作,而后又一次被称为中国木雕雕刻艺术的优秀状元,让“虾蟹篓”通雕得以问世[1]。这件名贵的作品《半畔蟹篓》镶嵌在梁架上,吸引着各地访客纷纷前来参观,因为访客只能在梁架上看到一面,因此它被称为“半畔蟹篓”(如图1)。这种艺术首先是为圣王庙所建,是木雕先河。它在此时开创了潮州的“虾蟹篓”文化,是该地区传统文化的一种,彪炳史册,开创先河。
图1 《半畔蟹篓》
从清代后期开始,蟹篓的主要题材就是木雕,一般不会用作建筑构件。此时“虾蟹篓”为题材的中国木雕第一次走入了全球化的艺术殿堂,对于潮州文化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这时“虾蟹篓”的功能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是创作者对于“虾蟹篓”木雕的创新。原先的“虾蟹篓”具有较强的实用功能,而现在“虾蟹篓”已经成为一项独立的艺术表现形式,具有独一无二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已经成为潮州木雕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并很快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广泛传播。至此,“虾蟹篓”题材不仅丰富了潮州文化内涵,同时也逐渐形成了潮州木雕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重要分支。
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末,“虾蟹篓”增添了很多的样式,如横、竖、挂、屏等方式,这是“虾蟹篓”的成长期。原先仅仅具有水上题材的“虾蟹篓”现在已经具有其他的主题元素,如家禽或者是瓜果蔬菜等,反映了当地居民对于日常生活的一份热爱和对丰收的希望期盼[2]。而这一阶段“虾蟹篓”题材多元化,就是社会风俗的生动反映。
自21世纪开始,“虾蟹篓”题材发展日趋成熟,主要表现在“虾蟹篓”木雕建筑的造型、体量、层次上,相比之前的造型更加奇巧多姿,体积也越来越大,层次也更加丰富。通过不断地打磨,“虾蟹篓”的质地会变得越来越透、越来越厚。而题材多数是以叙事为主,篓里篓外雕刻的都是活灵活现的小型虾蟹,它们或者是各种动态形式,或者是彼此之间相依互倚,或者是彼此之间相争互搏,动静交织,有疏无密。
“虾蟹篓”的发展历史展现了艺术作品的动态创作过程,“虾蟹篓”从一开始的默默无闻到走入世界殿堂,从一开始的粗糙雕刻到后来的精益求精,有过无数创新和变化。它的出现离不开潮州地域的地方滋养,囊括了潮州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蕴含着潮州人民的艺术精神和艺术思想,因此也成了潮汕地区乃至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3]。
潮州一直以来是地少人多,加之潮州地区靠“海”的地势,常年盛产虾、蟹、鱼等水产资源,决定了潮州人民“耕三渔七”和“过番”经商的谋生之路。因此,对于潮州人民来说,虾、蟹、鱼等不仅仅是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水产品,更是他们对日常生活的向往与追逐。艺术家的创造力与灵感常常源于日常生活,优秀的潮州木雕艺术品会结合一定的历史与区域特色,因此虾蟹类的题材就成为潮州木雕艺术家的主要代表性题材。精耕细作的传统农耕文化既具有务实的精神,又具有精雕细刻、精益求精的民族文化性质,也奠定了它的文化内涵。“虾蟹篓”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而且具有审美价值,于是潮州木刻工艺的贴金之风开始在潮州木刻工艺界迅速盛行。这种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致力于潮州“虾蟹篓”木雕艺术创作的惟妙惟肖、巧夺天工、璀璨溢彩,是潮州地区文化充满光彩的原因之一[4]。
观赏陈培臣大师的作品《富饶的南海》,其艺术创作仍然以虾、蟹、鱼等为主要的表现物,即便只是一块小小的木雕悬挂屏,从侧面也可以清晰地看出“虾蟹篓”的创作内容和形式正在发生巨大的改变。该作品共使用了金箔3万余张,显得格外华贵和美观。这样的木雕作品还能防潮,具有千年不腐的特征,形状也不会发生改变,可以保存良久。
“虾蟹篓”木雕是受当时的地理环境以及人为因素的影响,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而产生的。因为“虾蟹篓”木雕的各种题材都和潮州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潮州具有发展“虾蟹篓”的天然条件,地理优势也让“虾蟹篓”拥有了很多创作的源泉,由于当地人民对于“虾蟹篓”的元素非常熟悉,所以“虾蟹篓”艺术创作很容易被当地人民所接受,从而使“虾蟹篓”逐步闻名、稳步发展。
潮州“虾蟹篓”木雕自诞生以来,艺术家在其创作过程中时常结合潮汕地区深厚的文化历史以及潮汕民族传统的韵味[5],创作的“虾蟹篓”木雕具有朴实、刚健、单纯、流畅、华美等特点,既充分体现了艺术家高超的技艺和浓厚的潮汕地域文化特色,又充分展示了其鲜明的历史时代特色和潮汕民族文化的内涵,并且有利于陶冶情操,提升人们的审美兴趣。
好的艺术作品应当具备美化生活、愉悦人心的功能且富有文化内涵。“虾蟹篓”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具有形神俱妙的特点,它不仅在艺术表现形式上别具一格,而且传达出的意蕴也具备一定的艺术性。“虾蟹篓”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文化底蕴,它彰显的是潮州人民背后的文化背景,能够传递出一定的生活气息[6]。所以,“虾蟹篓”木雕是一种形式和神韵相融合的艺术作品。
李得浓的作品《喜悦归》主要描述的是一艘由波浪衬托着的大帆船满载三个形态不同、惟妙惟肖的巨型大竹筝,大船之中载着龙虾和鱼类,这就是对潮州人民日常生活的一个写照,预示着潮州人民能满载而归,整个作品像一个元宝一样,传承着中华传统文化。该作品的船头上有龙形图案,龙象征着中华民族,作品表达的是潮州地区人民对于水产品丰收之后的喜悦之情,将该喜悦之情传递得淋漓尽致,是“虾蟹篓”的重要代表作品。
曾荣获中国“虾蟹篓”木雕文化创意奖特别金奖的“虾蟹篓”作品《步步高》由辜培东大师创作。该“虾蟹篓”体积庞大、造型朴拙豪放、四面空旷和剔透,物象层次复杂、层层叠加、虾蟹自由卷舒,难度之高令人称道,叹为观止。这件作品的命名代表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7]。
随着题材的不断发展,李得浓的作品《必登甲第》仍然以螃蟹、虾为基础,并以浪花为辅助物,虾蟹造型别致,争先恐后地爬上蟹篓,周边有各种植物和动物,相得益彰、相辅相成,非常的祥和,给人一种吉祥的感觉。螃蟹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具有将军的称号,所以螃蟹有着金榜题名和发财的寓意。“虾蟹篓”通过对螃蟹形象的塑造,具有非常浓厚的吉祥寓意,也可以说是一种祥瑞,是潮州民间的重要艺术传承方式,也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
潮州“虾蟹篓”木雕是一种木质的艺术雕塑,必然伴随着对木雕工艺的传承,所以它的表现内容离不开传统的木雕。同一个物品的雕刻方式也会不同,所以“虾蟹篓”的创作具有不可复制性。不同的雕刻技法会被应用在不同的“虾蟹篓”雕刻过程中。任何一件“虾蟹篓”创作的成功,都离不开木雕大师高超的技艺和手法。因此,每一件“虾蟹篓”木雕作品都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大师对雕塑工艺综合应用的精神结晶。潮州木雕技法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分别为浮雕、沉塑、圆雕、通塑和透空式双面雕。
陈培臣的大型通雕作品《虾蟹篓》采用天然樟木进行雕塑,顺着木头的特殊长势来雕刻,获得了广东省首届中国民俗手工艺术精品博览会的黄铜牌金奖(如图2)。此件木雕作品得以获奖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其整体造型设计突破了潮州木雕传统的装饰束缚,大胆创新,布局活泼、疏密有致,结合了现代浮雕、圆雕、镂空和通雕等多种工艺手法,精益求精,整件木雕作品处处透露柔情蜜意,立体幽深,面面可观,充分体现了潮州木雕的多层次弧形镂空。木雕的整体布局仍然保存了部分原木树皮,形成了粗细、拙雅的鲜明对比,给予了一种返璞归真的自然审美感受,其成功之处在于这些雕刻技法交相辉映所带来的独特的视觉魅力与美学视觉效果。
图2 通雕《虾蟹篓》 陈培臣/作
木雕艺术与木雕相同,都是通过形体来表现各种事物,表达审美,传递艺术理念。木雕的题材、内容及其表现形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取决于大师的艺术素养和雕刻兴趣喜好,另一方面则是取决于木材的自然造型、天然纹理以及材料性能等的优劣。运用自然木精心雕刻而成的木雕作品自始至终都散发着其生命的动态性和生活气息。但是,由于天然木材所生长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不尽相同,所以木材也不相同,往往会有奇形怪状或者疤痕等。因此,随物造型、因材施艺既是对传统木雕工艺的一次重大挑战,也是给传统木雕工艺提供了“化腐朽为神奇”的展示契机[8]。潮州“虾蟹篓”雕刻艺人经常把一些奇形怪状的木料搜集起来摆放在家里或工作间,时常琢磨和推敲,甚至长年累月地苦思冥想,一旦思虑成熟,豁然开朗,便顺其自然、适形就像,挥刀不辍、一气呵成。其构思的过程比雕刻的时间要长得多,而其中的乐趣和成就感也大得多。原来受制约的奇形怪状或疤痕等往往成为作品的艺术特点和闪光点,增添了作品返璞归真的审美情趣,使作品成为“天然去雕饰”的绝妙佳品。
“虾蟹篓”作为独立的雕刻,其巧夺天工之美令人叹为观止。它是潮州木雕的代表,是一种地标式的艺术,是潮州人的骄傲。当代雕刻师也在不断地寻求传统与现代理念的契合,努力拓展木雕的表现空间,传承前辈的工匠精神,在新时代的春风里将潮州木雕的雕刻技艺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