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娟
(太原爱尔眼科医院屈光科,山西 太原 030012)
白内障是临床上常见的眼科疾病之一。该病的主要发病人群为中老年人,且年龄越大的人发病率越高[1]。相关的研究结果显示,有15%~29%的白内障患者患有中高度角膜散光(角膜散光度≥1.5D)[2-3]。罹患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可对患者的视力及视觉质量造成极大的影响。目前临床上主要对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患者使用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联合非球面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进行治疗。使用该手术治疗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眼屈光状态,提高其视力,但整体效果一般。因此临床医生应积极地寻找治疗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的新方案。本文主要是探讨使用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联合Toric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的近期效果。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2019年1月至2020年7月期间太原爱尔眼科医院收治的90例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患者。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为:1)经眼科裂隙灯检查、角膜地形图检查和生物测量仪数据检查等被确认患有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2)存在进行手术治疗的指征,可耐受手术和麻醉。3)签署了参与本次研究的知情同意书。研究对象的排除标准为:1)合并其他眼科疾病。2)患有凝血功能障碍。3)存在眼部手术史。4)患有免疫系统疾病。5)存在认知功能障碍。6)有精神疾病史。7)患有恶性肿瘤。8)合并肝、肾、心、肺功能障碍。9)临床资料不全。10)全身严重感染。根据随机数表法将这些患者分为研究组和(n=45)常规组(n=45)。研究组患者中有男28例,女17例;其年龄为51~68岁,平均年龄为(59.61±2.16)岁;其身体质量指数为18.4~27.7,平均身体质量指数为(22.48±1.02)。常规组患者中有男26例,女19例;其年龄为52~69岁,平均年龄为(60.15±2.28)岁;其身体质量指数为18.5~27.7,平均身体质量指数为(22.74±1.01)。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P>0.05。
为常规组患者使用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联合非球面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进行治疗,方法是:协助患者取平卧位。对患者进行眼部消毒、开睑、散瞳,为其铺手术巾。在透明角膜缘做一个长度为2.2 mm的切口。连续环形撕囊。使用超声乳化仪对晶状体核进行超声乳化。吸除残留的物质。将非球面人工晶状体植入囊袋内。在结膜囊涂抹适量的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生产厂家:Novartis pharma NV,进口药品注册证号:H20181126),包盖术眼。术后两周内,为患者使用左氧氟沙星滴眼液(生产厂家:Santen Pharmaceutical Co.,Ltd.,进口药品注册证号:H20150278)和妥布霉素滴眼液(生产厂家:Bausch &Lomb Incorporated,进口药品注册证号:H20160350)滴眼。为研究组患者使用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联合Toric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进行治疗,方法是:为患者选用合适的Toric人工晶状体。术前30 min用角膜散光定位器以三点(角膜缘3点、9点及12点位置)标记法标记患者的角膜缘散光轴向。协助患者取坐位。对患者进行眼部消毒、开睑、散瞳,为其铺手术巾。为患者使用盐酸奥布卡因(生产厂家:Santen Pharmaceutical Co., Ltd.,进口药品注册证号:H20160406)滴眼,冲洗其结膜囊。在透明角膜缘做一个长度为2.2 mm的切口。连续环形撕囊。使用超声乳化仪对晶状体核进行超声乳化。吸除残留的物质。将Toric人工晶状体植入囊袋内。旋转人工晶状体,直至人工晶状体的轴位与目标轴位重合。由同一位医生对两组患者进行手术。术后对两组患者均进行抗感染、抗炎及控制眼压等对症治疗。
术前、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分别使用对数视力表检测两组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和裸眼视力(UCVA)。术前、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分别检测两组患者的屈光状态(包括残余散光度和角膜散光度)。
对本次研究中的数据均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²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术前两组患者的BCVA相比,P>0.05。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的BCVA均有所提高,与术前相比,P<0.05。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研究组患者的BCVA均高于常规组患者,P<0.05。详见表1。
表1 不同时间两组患者的BCVA(±s )
表1 不同时间两组患者的BCVA(±s )
注:a与同组术前相比,P<0.05。
组别 例数 术前 术后1个月 术后3个月研究组 45 0.38±0.14 0.70±0.11a 0.88±0.09a常规组 45 0.41±0.16 0.61±0.07a 0.79±0.06a t值 0.947 4.631 5.582 P值 0.346 <0.001 <0.001
术前两组患者的UCVA相比,P>0.05。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的UCVA均有所提高,与术前相比,P<0.05。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研究组患者的UCVA均高于常规组患者,P<0.05。详见表2。
表2 不同时间两组患者的UCVA(分,±s )
表2 不同时间两组患者的UCVA(分,±s )
注:a与同组术前相比,P<0.05。
组别 例数 术前 术后1个月 术后3个月研究组 45 0.14±0.05 0.48±0.12a 0.64±0.16a常规组 45 0.13±0.04 0.30±0.08a 0.53±0.13a t值 1.048 8.372 3.718 P值 0.298 <0.001 <0.001
术前两组患者的眼残余散光度及角膜散光度相比,P>0.05。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的眼残余散光度及角膜散光度均有所降低,与术前相比,P<0.05。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研究组患者的眼残余散光度及角膜散光度均低于常规组患者,P<0.05。详见表3。
表3 不同时间两组患者的眼屈光状态(D,±s)
表3 不同时间两组患者的眼屈光状态(D,±s)
注:a与同组术前相比,P<0.05。
组别 例数 残余散光度 角膜散光度术前 术后1个月 术后3个月 术前 术后1个月 术后3个月研究组 45 3.12±0.14 1.13±0.10a 0.62±0.08a 3.29±0.31 1.19±0.12a 0.68±0.04a常规组 45 3.15±0.15 1.41±0.11a 0.79±0.08a 3.35±0.26 1.38±0.17a 0.96±0.07a t值 3.985 12.635 10.080 0.995 6.125 23.297 P值 0.068 <0.001 <0.001 0.323 <0.001 <0.001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患者的数量逐渐增多[4-5]。目前临床上主要使用手术对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患者进行治疗。使用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联合非球面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合并散光的手术切口小,操作简单,对患者造成的创伤小,但部分患者术后会新发散光,出现角膜高阶像差、夜间视力下降及角膜形态改变等问题,从而降低其视网膜成像的质量,影响其术后的视力[6]。使用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联合Toric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时,要求患者取坐位,能避免因其取平卧位而发生眼位倾斜。术前使用三点标记法对目标轴位做好标记,有助于提高标记的准确性,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本次研究的结果证实,使用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联合Toric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可提高患者的BCVA及UCVA,改善其眼屈光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