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科技馆发展状况的分析与建议

2021-07-02 02:13黄星华
科海故事博览 2021年5期
关键词:科技馆展品场馆

黄星华

(1.广西科技馆,广西 南宁 530022;2.广西青少年科技中心,广西 南宁 530022)

科技创新不断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诞生。作为重要的科教阵地,科技馆必须以创新的思路和模式,迅速实现我国科技馆事业和公共科普服务能力的跨越式发展。党和政府十分重视科技馆的现代化建设,科技馆需要严格贯彻落实国家新的要求,大力推进科技馆体系和科技馆建设发展的现代化。

1 我国科技馆发展状况分析

1.1 我国科技馆总体发展情况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编著、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科普统计(2018 版)》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7 年底,我国已建成运营的科技馆共有488 个,建筑面积合计371.07 万平方米,其中展厅总面积180.04 万平方米,年度总参观人数达到了6301.75 万人次,比2016 年分别增长了3.17%、15.74%、14.52%以及11.61%,各项指标均呈现正增长。[1]

从规模统计,根据《科学技术馆建设标准》,我国目前拥有建筑面积超过30000 平方米的特大型科技馆24 个,15000-30000 平方米的大型科技馆43 个,8000-15000 平方米的中型科技馆42 个,8000 平方米以下的小型科技馆379个,四种规模占比为4.9%、8.8%、8.6%、77.66%,2017 年总参观人数分别为2356.69 万人次、1802.5 万人次、724.42万人次、1418.13 万人次,单个场馆平均参观人次分别为98.20 万人次、41.92 万人次、17.25 万人次、3.74 万人次,除小型场馆外,其他规模单个场馆的参观人数较2016 年均有所增加。[2]

从级别统计,我国中央部门级科技馆、省级科技馆、地级市科技馆、县级市科技馆数量分别为15 个、92 个、180 个、201 个;建筑总面积分别为13.51 万平方米、127.76 万平方米、161.18 万平方米、68.62 万平方米;平均建筑面积分别为9005 平方米、13887 平方米、8954 平方米、3414 平方米;参观总人数分别为441.59 万人次、2383.84 万人次、2543.37万人次、932.95 万人次;平均参观人数分别是29.44 万人次、25.91 万人次、14.13 万人次、4.64 万人次。地市级、县级市科技馆科普能力弱于中央部门级、省级科技馆。[3]

从区域分布统计,东部、中部、西部科技馆数量分别为259 个、113 个、116 个,其中,特大型和大型科技馆多分布于东部,区域分布基本与人口密度匹配;建筑总面积分别为202.33 万平方米、74.79 万平方米、93.95 万平方米;参观人数分别为3439.5 万人次、1422.0 万人次、1440.2 万人次。[4]

从省份分布统计,湖北拥有全国最多的科技馆,达50个,其次分别为广东43 个、福建36 个、上海31 个、山东30 个;在建筑总面积上,广东393899 平方米排第一,浙江、北京、湖北、山东分列2-5 位;从平均规模上看,西藏以3300 平方米排在第一(西藏只有1 个科技馆),天津、广西、青海、江西分列2-5 位,数量少的区域科技馆平均规模相对较大;从参观总人数看,广东、上海、北京、浙江、湖北分列1-5 位,分别为554.5 万人次、544 万人次、470.0 万人次、455.7 万人次、307.2 万人次,经济发达的地区参观人数相对较多;从平均参观人次上看,天津、黑龙江、山西分列1-3 位,平均负载率最高;从单位面积平均参观人数看,山西81 人次/平方米排在第1 位,场馆展厅利用率最高,但也可能存在超负荷现象,西藏和甘肃单位面积平均参观人数分别为6、8 人次/平方米,展厅科普效果较差。[5]

从所属部门分布统计,科协系统拥有最多科技馆,数量277 个,建筑总面积244.32 万平方米,参观人数4355.93万人次;科技管理部门拥有72 个科技馆,参观人数为1111.73万人次,排第2位;教育部门以34个科技馆排第3位。

从科普专职人员统计,2017 年全国共有科普专职人员10971 人,科普兼职人员5.8 万人,注册科普志愿者7.53 万人,平均每个场馆拥有科普专职人员22.5 人,科普兼职人员119 人,注册科普志愿者154 人。

2 我国科技馆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硬件建设趋雷同化

图1 2010-2017 年全国科技馆数量及建筑面积情况

重视硬件现代化,场馆建设方面有雷同化趋势,缺乏创新和特色。目前,除中国科技馆、上海科技馆等大型顶尖的科技馆有自己的特色运营内容外,国内其他科技馆存在模仿现象,导致展品差异不明显。[6]一是在常设展览内容上,多以力学、光学、声学、地球、信息、能源、材料、机械、航天等为基本展示内容,没有突出本地特色和专业特色;二是在展品制作上,多模仿或复制国内外科技馆的经典展品或对其进行外观、表现形式局部改进,缺乏真正具有原创意义且展示效果好的创新展品;三是在展示内容上,缺乏主题和思想内涵,往往局限于传播科技知识,缺少对内容的深度挖掘和艺术加工;四是科学教育活动、网络科普、科普影视等展教资源及其他衍生科普产品资源、流动科普设施和基层科普设施内容雷同,很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并与展教内容密切相关、鲜明特色的科技馆展教资源衍生品。[7]

2.2 软件相对滞后

一是网络科普辐射能力有待提高。虽然国内95%以上的科技馆都已建立官方网站、微信号或微博号,近半数还建立了短视频平台账号,但发布内容比较贫乏、缺乏吸引力,线上线下结合不足,尚未形成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原创数字化科普展教精品,辐射范围小。网络在推动科技馆资源开发与共享、活动协同与增效方面未得以充分发挥。[8]

二是对高新技术展示与应用仍显不足。科技馆对国内外重要科技发展、前沿科技、高新技术成果、科技热点事件和人物等方面宣传和展示不足。展览、展品仍主要以传统展示技术呈现,难以满足见多识广的观众日益增长的科技体验需求。

2.3 科普展教资源自主研发水平低

一是展教资源经费在建设总投资中的比例过低。国内许多科技馆“重场馆建设、轻展教资源建设”;招投标制度设计不合理,片面追求低报价;科普展教资源自主研发水平低。[9]

二是展教资源开发协同性差。目前我国科技馆体系“大联合大协作”的机制尚不完善,还未充分认识社会资源在科技馆展教开发与实施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没有充分整合馆外资源。

2.4 专业技术人才队伍薄弱

现代化的科技馆不仅需要传播型人才,还应集聚一批有能力研制展教资源的人才,推动科技馆向研究与传播型场所转变。例如,加拿大安大略科学中心展品研发人员占全馆员工的一半,并设立展品研发车间,保证该馆始终具有强大的展品研发能力。目前,我国科技馆普遍存在高素质科学家、技术专家不足的问题,大部分科技馆没有自己的展品研发团队,展品采购和维护主要依靠外部力量,一方面使科技馆的专业研究功能退化,很难开发有自身特色的主题展览,另一方面不能保证展品的维护更新,使科技馆发展后劲不足。[10]

2.5 场馆建设运行经费不足

图2 2010-2017 年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科技馆数量

根据“科技馆建设标准”,科技馆每年的经营费用一般为总建筑费用的8%至10%。但实际上相当一部分的场馆年度运营费用不足建设费用的8%,部分甚至达不到5%。调查数据显示(2019 年广西科协承担了中国科协下达的课题“我国科技馆现代化发展调研”,课题组设计了《关于我国科技馆现代化发展的调查问卷》,利用第六届全国科技馆辅导员大赛全国总决赛的机会,面向全国各科技馆工作者发放调查问卷),84.62%科技馆没有足够资金用于更新场馆设施或开发新内容,16.67%科技馆运行经费需精密预算才能基本满足日常工作支出。[11]目前,我国科技馆从主体建筑、布展到运营大部分都是复制已有科技馆的方案,设计理念跟不上形势,而运行经费不足使科技馆改造升级及展品更新十分缓慢。调查发现,33.33%科技馆自建成以来未升级改造过,21.79%科技馆常设展厅科普展品自建成以来未更新改造过。

3 推进我国科技馆发展的建议

3.1 推动科技馆多样化发展

加强科技馆发展的顶层设计。根据不同区域科普基础设施资源状况和现有科技馆布局,制定长远规划,推动科技馆建设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匹配,避免“贪大求全”。规模综合性科技馆和特色专题科技馆相、结合,力避“千馆一面”。[12]既要大力开展科技馆硬件设施的升级改造,又要加快提升科技馆软件水平;既要加快高科技展品的研发,又要结合当地的自然、经济、产业、科技、文化资源以及场馆自身实际,积极开发具有地方、专业特色的常设展览。

3.2 提高科普展教资源设计开发能力

展教资源创新是现代科技馆发展的基础。科技馆必须建立适应国家、社会、科技发展新形势、新要求,满足公众科普需求的科普展教资源开发与创新模式,加强与国际科技博物馆、高水平企业、高校院所的合作,提高科普资源的开发与创新能力。[13]

一是扩大国际交流,加强馆际合作。目前,我国科技馆的场馆建设与国外科技博物馆差距不大,但在展品制作、参观质量和运行管理方面与国外优秀同行相比存在较大差距。过各种方式向科技博物馆强国学习,提升我国科技馆的科学教育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

二是建立中国科技馆科普展教资源研发联盟。对各地科技馆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搭建合作交流平台,加强协调规划,集聚各馆的展教资源专业研发人才,合作创新与开发科普展览展品、教育活动、数字化科普作品、特效影视作品、科普衍生品等,为流动科普设施和基层科普设施及其展览展品的运行、维护、维修等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

3.3 打造科学教育新阵地

重视教育活动的开展,加强馆校结合。一是从政策层面强化科技馆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二是要把学校课程教学与科技馆的校外教学结合起来。立足科技馆的展览展品,开发各种基于科技馆展项的课程和实验室课程,与学校建立起长期稳定的联系。

3.4 提升科技馆信息化管理水平

打破线上、线下科普服务壁垒,打造智慧化科技馆服务体系。目前,部分科技馆建立了数字科技馆,运用“互联网+科普”思维,提升科普服务质量和成效,为公众提供更优质、更便捷、更高效的科普服务,实现科普资源公平普惠共享,增强科技馆影响力。

实现信息化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利用大数据实时掌握科技馆的运营状况,对各地科技馆的个性化分析,为观众提供精准服务;对展品的受关注度、展出效率等进行分析,为科技馆针对观众需求调整展览展示方式提供有力支撑。

3.5 构建现代化科技馆运行管理体制

一是加快科技馆标准体系建设。完善科技馆标准化体系,抓紧出台新的《科技馆建设标准》,从场馆面积、人员保障、内设机构、运行管理等方面对科技馆现代化建设提出指导性意见。制定出台《科技馆改扩建标准》,填补科技馆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在改扩建方面无标准可参照的空白。

二是探索“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机制以及“公私合营”模式在科技馆行业的应用。提高公共服务供给质量和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改善社会治理结构,满足公众多元化、个性化需求。同时,建立科学合理、利于创新的展教资源开发与采购的制度和规范。[14]

3.6 建设专业化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一是完善专业化科普人才培养体系。抓住高校增加科普专业设置的契机,加强交流,把学校课程教学与科技馆的校外教学结合起来,培养一批科普展览策划设计、展教资源开发的实用性专门人才,做到“学有所用、来则能用”。

二是建立科技馆专业人才在职培养、培训体系。逐步建立科技馆专业人才在职培养、培训体系,从管理型、专家型和技术型多个方向,造就一大批具有创新意识的专业化、职业化的优秀人才队伍。

三是制定完善科技馆专业人才职称认定、评定标准或制度,探讨建立科技馆展教、管理等相关专业人员的任职资格序列及评聘办法,形成能够激发从业人员不断提高业务水平的良性竞争激励机制。

猜你喜欢
科技馆展品场馆
科技馆一日游
2022两岸赏石文化交流线上展览展品展示第2辑
展品被盗了
会前视察 支招亚运场馆利用
创新标准打造绿色雪上运动场馆
深圳科技馆新馆
冬奥之约,场馆先行
气象科普展品创新设计的思考
国宝展品被盗案
科技馆惊魂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