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琳玉
(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 杭州 310014)
消防人员在火灾发生后,担负着扑灭大火、人员应急救援的职责,但由于该职业本身的危险系数较高,因而常常出现消防员被烧伤、牺牲的状况。为有效防范、避免这一情况的出现,要从灭火救援存在的安全隐患,以及消防救援活动本身的问题着手,制定灭火救援的安全管理制度,使消防员掌握安全防护技术、人身保护策略,从而最大程度规避潜在风险带来的人身安全状况。
近年来随着野外或城市区域火灾的频发,消防人员在火灾等救援抢险过程中受伤、牺牲或殉职的事件增多。根据公安部相关统计数据显示,自2010 年以来全国在牺牲救火抢险一线的消防人员高达300 余人,其中仅2003 年衡阳大火、2015 年天津爆炸、四川凉山森林火灾等几次事故,就已经出现单次事故牺牲消防人员20 名、30 名甚至上百名的情况,而每年在参与灭火救援事故中受伤、致残的消防人员,也高达400 名之多。
例如2003 湖南横州大厦火灾,在消防员完成火灾扑灭救援工作后,大厦坍塌导致20 名消防官兵壮烈牺牲。2015年8•12 天津滨海新区爆炸事故中,抢险救援牺牲的消防人员高达近百名,其中公安消防人员24 名、天津港消防人员75 名,同时事故造成798 人受伤,304 幢建筑物、12428 辆商品汽车和7533 个集装箱受损。而在2019 年3•30 四川木里县森林火灾中,有27 名消防员在火灾救援中牺牲,年龄最大的为38 岁、年龄最小的仅18 岁。这一系列消防人员牺牲事件的发生,在令广大社会群众痛惜的同时,也反映出消防员安全防护对策的不完善。
通常火灾险情发生的区域,往往不会固定在城市的某一辖区内,而是随机发生在城市、乡村甚至野外,消防人员所面临的火灾环境很陌生,不能及时对周围的交通线路、水源分布等情况作出掌握。由于救援现场位置的不确定性,消防员一般需要深入到建筑楼体、工厂、公共场所等的内部,对正在燃烧的物体进行火情控制、扑灭。
但救援现场周围并不是一片空地,而是很大程度上存在着一系列的易燃、易爆物品,这些物品在火灾环境下,会释放毒气、二次燃烧或发声爆炸。同时外部风向的迅速变化、火势的蔓延等的复杂环境,也会大大增加火灾救援的难度、不稳定性,消防员在火情扑灭、人员救援中也会措手不及,以致于发声难以控制的安全隐患。[1]
消防指战员是负责消防队伍灭火抢险指挥、管理的人员,主要工作任务包括制定行动计划、下达作战命令、保障消防人员安全等。但由于不同区域消防指战员,所受到理论教育、专业实践指导的差异,在面对不同火灾火情的环境下,其拟定的灭火救援计划、人员工作分配规划,往往存在着与现场火灾不相匹配的情况。
特别在现场出现紧急火情的时候,部分消防指战员并没有全面、充分的了解现场火情,而更多的是安排消防人员冲锋向前,秉持着不怕牺牲、顽强作战的精神,对现有的火情进行扑灭,忽视了火灾发生的区域、建筑结构,以及在风向变化下的火情蔓延状况。因此,一旦消防人员贸然进入起火区域,就有可能由于火灾险情的无规律蔓延,以及普通消防人员对周边环境的不了解,而造成自身转移、撤退等的危机问题,消防人员受伤、牺牲的风险也不断增加,这表明在消防指战员火灾现场的救援指挥、控制工作,仍旧有待加强与完善。
消防人员在灭火救援时的火情侦察,对其后续的火情扑灭、人员救援工作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当下部分消防员缺乏火情侦察的意识,只是简单的查看不同区域的火源燃烧情况,然后就快速投入到火灾现场的救援中。这种灭火救援方案虽然更加快速有效,但过于应付了事的火情侦察,会导致消防人员进入火灾现场后的危机状况,同时某些消防员的自我防护意识薄弱,在事故现场急于灭火和救人,也使得自身的人身安全难以得到保障。
灭火救援现场中存在着一系列的突发危险因素,这些因素并不会全部呈现在消防员的眼前,甚至有大部分危险因素潜藏在暗处,严重威胁着现场消防人员的生命安全。但与此同时,对消防员安全防护的实施措施,包括可穿戴防护装备、环境要素监测装备,却不一定在发生火灾危机的情况下分配到位。通常大多数消防队伍只发放战斗服、头盔、消防手套、消防头灯、战斗靴、救生绳、呼救器等救援装配,但缺少消防腰斧、空气呼吸器、防爆灯、耐火绳等安全防护装备,且部分配件存在丢失或损坏的问题,造成装备本身的安全防护性能大大降低。
火灾事故救援并不是简单的灭火工作,而是要针对当下突发的火情状况,考虑周围空间环境、人员救援、自然因素等多方面内容,由消防指战员为主体,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灭火救援规划,用于指导城市、野外的火灾救援现场,才能最大程度保障参与救火的消防人员安全。[2]
首先要根据火灾现场发回的反馈信息,在赶去救援的路上火灾发生后,对建筑结构、火灾火情进行风险评估,预估火灾现场存在的潜在风险,向不同消防人员分配具体的隐患排查、火源扑灭任务。之后,在现场火灾状况的救援中,对于较高层建筑的火灾火情,要明确火灾发生的具体楼层,再判断火灾现场的离地高度、火源区域的结构,制定有关火源扑灭、人员救援、逃生通道布置的行动措施。最后,安排消防人员进入火灾现场救援,包括远距离喷水、近距离火源扑灭、人员抢救等,火势稍小后重新调整救火方案,以保证灭火救援目标的达成。
为充分保证消防员在灭火救援中的避险、人身安全性,不同区域消防支队要不定时,对现有的消防人员展开火情侦察、人身安全防护的专业培训,使其在抢险救援的过程中,能够增强自身的火源判断能力、自我保护意识。其一,进行消防员观察现场火灾火情的培训,根据城市、野外或建筑结构的地形特征,判断火势的发展情况、蔓延方向,并将客观准确的火情信息,经由对讲机、呼救器发回至地面控制中心。其二,注重对消防员人身防护意识的教育,包括佩戴防护面罩、消防手套、消防头灯、救生绳、呼救器等装备,定期检查人身防护装备的损坏情况,增强消防员使用、维护安全装备的防护意识。[3]
在消防员参与灭火抢险救援的过程中,部分救援人员要针对火源险情、电力险情、建筑结构险情等,加强不同环境风险的迅速排查,以保证一系列火情抢险工作的顺利执行。例如刚进入火情建筑结构内部的第一时间,消防员就要统一关闭电力设备的总闸,监督、检查附近电线是否存在漏电、连线的问题,为后续的现场灭火、人员救援工作提供支持。随后要求消防员全身穿戴绝缘衣、绝缘鞋等,进入火灾现场开展灭火救援。[4]
之后,面对不断变化与蔓延的火灾险情,积极制定完善的火灾扑灭方案、救援处置预案,制定和熟悉力度,包括火源周围化学危险品转移、人员转移预案,以及被困消防员营救、消防人员轮换作战方案,并将其落实到城市建筑物、野外重要火源位置的实战之中。例如对于高层建筑大楼的火灾情况,需在内外部火势基本控制后,安排一批消防人员进入楼内接应,负责与正在作战的消防员对接、救援普通民众。而在火灾险情迅速蔓延与扩大的情况下,要指导内部消防人员迅速、有序撤离,采取曲线救援方案在外部喷水,来最大程度上减少消防员、被困人员的伤亡状况。
面对城市内部产业项目的不断增多,如何在火灾事故频发环境下,提供更专业的救援装备、灭火方法及现场指挥方案,成为防火救援关注的主要方向。因此,消防大队、消防指战员及消防人员等主体,要根据灭火救援现场的火情状况、安全隐患,制定完善的火情侦察、作战指挥与安全防护策略,使消防员在抢险的过程中,做好自身人身安全防护、救援保护,以保证火情抢险、救援工作实施的科学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