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隐古寨,古色焕新彩
——客家小寨丁屋岭的涅槃法则

2021-07-02 03:37丁俊翔中规院历史文化名城研究所
人类居住 2021年4期
关键词:桃花源村民建筑

文|丁俊翔(中规院历史文化名城研究所)

每个中国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个隐士梦,也有一处桃花源。它是“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也是“结屋水云村,车尘不及门”。如果说湘西是陶渊明魂牵梦萦的世外桃源,那么,武夷山余脉则是历代客家人艰苦铸就的避风港湾。坐落于武夷山余脉深山坳中的客家古寨丁屋岭,是客家人千百年来另辟桃源的一个见证地,也是中华文化薪火相传的一个缩影图。

怀出世心

历史上,中原地区的汉民为了躲避战乱、觅得一方净土,多次南迁。他们入山惟恐不深,入林惟恐不密,最终在赣闽粤交界处停下了脚步,成为了现如今的客家人,孕育出了独特的客家文化。宋末元初时,济阳堂丁氏为避战祸从吴地迁徙于武夷山余脉,先后历经韩屋畲、朱子岽、元坑村、南埜等地,至丁氏六世祖丁四郎公时,最终在闽西武夷山余脉客家首府汀州(现长汀)西南约25公里处的小山坳里选定了属于自己家族的桃花源,之后经历数百年艰苦经营才最终形成了现如今的丁屋岭。

存出世态

丁屋岭是历史的,村落形态完整,建筑无现代钢混水泥侵扰;丁屋岭是自然的,周围山高林密、曲径通幽。

1. 村中心

2. 村落形状 图|丁俊翔 绘

初到丁屋岭的人,第一眼往往会被村口的怪石所吸引。怪石形如蟾蜍,旁有小庙,内供蛙神,相传丁屋岭千百年无蚊虫侵扰即是蛙神所佑。这是丁屋岭村民独特的原始信仰,也是丁屋岭村民对生态文明最朴实的认知。

怪石所对,即是寨门。寨门不宽,横亘于谷间,仅容一车通行。穿过寨门,复行数十步,便能豁然开朗,这就算真正进入到丁屋岭。

宏瞰之,丁屋岭的布局仍存,整个村落随山势蜿蜒,如同一条巨龙卧于山谷,看似随意的布局里却又透露出千百年的秩序,总祠堂位于寨中央,各房分祠分居左右,而各房又以分祠为核心向左右散开,秩序井然,礼数依旧。

细观之,丁屋岭里仍然散落着历代先民累世叠加的生活印迹,他们的身影历经百年依旧可见。

丁屋岭是在大自然中生长出来的。岩石、木材、红壤组建了丁屋岭建筑的一切,黄泥墙、黑灰瓦、木房子、石台阶随处可见。产于本地的灰绿岩、石英细砂岩、粉砂岩夹千枚岩及硅质岩构成了丁屋岭建筑的一半,在屋基、在巷道、在斜坡、在台阶、在墙壁乃至在茅厕、猪栏,一片片,一叠叠,看似随意,却又规律,为丁屋岭建筑铸就了坚实的基础。而木材与黄土则在岩石的基础上继续生长,为冰冷的石构建筑带来了一些柔情与温暖。

若要问丁屋岭村民,哪里是丁屋岭的核心。丁屋岭的村民一定会将手指指向村中心的祖祠。丁屋岭村子不大,耕地不多。为了更多地腾出耕地,丁屋岭的建筑栉比鳞差、布局紧凑。只有走到村中心的祖祠前,才能看到一片不大的广场,那是丁屋岭村民世代交往的空间,也是丁屋岭重要的精神标识,里面承载了丁屋岭世代的记忆乡愁,见证了丁屋岭百年的盛败兴衰。祖祠不大,四五人入内即觉拥挤;祖祠不小,千百年历史记忆犹在。里面一牌位、一楹联、一族谱,即构成了丁屋岭的历史与传承。牌位是丁屋岭的精神信仰,楹联是丁屋岭的祖传家训,族谱则是丁屋岭的血脉延续,它们一起向世人回答了,丁屋岭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

3. 页岩垒砌的寨门

祖祠对面,有口乾隆年间的老古井,历经数百年仍在使用。只有早已被麻绳磨出豁口的花岗岩井沿在无声地诉说着村子的历史与过去,而井中依旧不停涌流出的井水却又不停地展现着它的生机与活力。假如说祖祠凝聚了丁屋岭世代村民的精神,那么古井则滋润了丁屋岭世代村民的血肉。

觅入世法

工业化的推进加快了人类前进的步伐,缩短了人类之间的距离,却也将一个个深山坳中的桃花源无情地击碎。远离世间尘嚣的丁屋岭,终究也不能逃离出世的冷清与衰败,人口外流严重,老寨不复繁华。要想保住昔日的桃花源,丁屋岭亟需寻得入世法。

4. 页岩与木材结合的建筑

5. 页岩垒砌的村道

6. 随山势蜿蜒而建的黑灰瓦、黄泥墙房屋

7. 村后湖泊

丁屋岭的入世法不是打破以往的出世态,不是一栋栋拔地而起的小洋楼,不是一根根冒着黑烟的烟囱,更不是城镇边新建的新村居,而是以出世态入世,充分发挥丁屋岭历史文化魅力,发扬古村落原始古朴的特色。这里挂牌成立福建省摄影家协会丁屋岭摄影基地、长汀县丁屋岭艺术家创作基地等艺术基地,吸引《绝命后卫师》《古田军号》《邓小平出山》等影视剧入驻拍摄,同时积极和多家旅行社合作,发展民宿,推广乡村旅游。

佑出世魂

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为原本村落逐渐破败、人口逐渐逃离的丁屋岭注入了新的活力,为丁屋岭文化精神的延续提供了新的养料。但是丁屋岭村民知道,丁屋岭的新鲜活力来源于它世外桃源般的“出世态”,只有保护好、利用好、展示好它的“出世态”,丁屋岭的未来发展才能可持续。

因此,近年来丁屋岭进一步加强了对历史文化资源、生态文化资源的保育,对村落实行整体性保护,制定了丁屋岭村民房屋修缮(改造)管理方案和丁屋岭古村落保护的村规民约,实施“请本地工匠、用当地材料、按土法施工”的原则,积极控制新建、改建建筑风貌、高度,逐户逐栋推进既有风貌不协调建筑的外立面改造,加强村庄环境及基础设施建设,合计共投入古村落保护与开发资金约3000万,保护、修缮房屋33栋,修缮客家传统祠堂10座。

现如今,丁屋岭的原住民已不再“逃离”,很多外出的村民也已陆续回来。每至傍晚,村内的炊烟袅袅升起,鸡鸣犬吠开始伴随南腔北调。这静好的岁月一如八百年前。唯一不同的是,丁屋岭已经从丁屋岭村民世居的桃花源变成丁屋岭村民与外地人民群众共有的桃花源,成为周边大城市人们远离喧嚣、心灵暂栖的出世境地。

9. 客盈满门的村内餐厅

10.艺术创作基地

11. 村口民宿屋

猜你喜欢
桃花源村民建筑
“侨”见惠山:“云”游桃花源 同筑“根魂梦”
科学种植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盏盏路灯照亮村民“幸福路”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再造“桃花源”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四季桃花源》独幅版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