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校方案

2021-07-02 03:37蔡臻,胡凯,张增荣
人类居住 2021年4期
关键词:骊山文化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秦风唐韵·循脉营城

学 生:蔡 臻 胡 凯 张增荣 李 爽 赖云飞 张琪瑞 龙田安东 马 帅 吕发明 陈雨薇 席 远 何昭莹

指导教师:陈 超 任云英 张 沛

[释题]

根据《西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大西安实施“南控、北跨、西融、东拓、中优”空间发展战略,为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打下坚实城市本底。其中,空间“东拓”提出加快拓展东部区域功能,提升临潼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城市服务功能和国际交往功能,进一步集聚国际资源要素,彰显现代、开放、时尚新形象。

西安的标签很多,知名度很高,华清池、兵马俑举世瞩目,而临潼不只有这些著名旅游景点,山水格局要做好,文化旅游要发展,人居环境也要提质。因此,在保护山水环境、发展文化旅游的基础上,临潼建成环境自身的更新应包括:城市综合服务水平的提升、配套基础设施的升级、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等内容。

本次毕设的题目非常具有创新性和挑战性,将以城市设计的视角切入,强调城市有机更新,涵盖多个专题、多个系统、多个层级,需要进行多维度、多角度、多尺度的破界思考与创新操作!本毕设组遵循生态优先、回归场地、延续文脉、绿色低碳等可持续发展原则,基于多目标诉求,构建多学科框架,集成多专业技术,在探索未来城市的过程中,专注于空间生产导向下的多层级空间规划、城市设计与场所营造。

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片区“生态、生产、生活”的统一,承担片区品质提升发展使命,应从生态格局、历史文化、旅游产业、综合交通、人居环境等方面进行专题研究,系统制定临潼中心城区有机更新的解题思路与目标路径。首先,充分梳理临潼的自然山水格局,强调生态优先原则,构建蓝绿网络;其次,认真梳理历史文化资源,突出文化聚合,构建文化展示体系,强化文脉保护传承;再者,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加强旅游服务与城市公共服务融合,对老城空心化进行主动调适,构建产业生态圈培育新增长极,以“东拓”为起点,推动功能重构、品质提升、产业转型;然后,建立TOD理念的更新导向,完善公共交通体系,鼓励低碳出行,打造高品质交通空间;最后,空间更新与社区之联动,推动多元主体共治,创新城市人性管理,鼓励支持多元主体公共参与社区更新改革。

我们希望,未来的临潼将成为山水亲临的生态之境、承脉赋兴的历史之域、涵文乐康的文旅之城、外联内接的畅达之城、诗意乐活的栖居之所!

[规划设计]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团队以“秦风唐韵,循脉营城”为主题,在“华夏文明源脉、国际文旅典范”的总体定位之下,构建溯源、理脉、营城、造境”的生成框架。通过历史切片、基地解析,从生态、历史、文旅、交通、人居五大专题,建立纵横交叉的二元矩阵推演框架,从基地整体层面到结构生成,形成系列导控体系以落位具体空间设计。

方案立足山水亲临的生态之境、承脉赋兴的历史之域、涵文乐康的文旅之城、外联内接的畅达之城、诗意乐活的栖居之所五大专题愿景,有序形成承脉控“底”、顺脉构“架”、依脉立“核”、延脉定“轴”、因脉显“阈”,5步过程将23条规划策略进行集成叠加,进而生成“蓝绿紫——三道共舞、山宫城——中轴统和、秦唐韵——交相辉映”的新临潼空间格局。并以规划用地结构、用地控制导则、城市设计导则三大导控体系落位详细空间设计。

造境篇中,以临潼中轴与环秦陵文旅走廊为触媒,并与三大导控体系相结合。重点阐述昭应古城文旅居综合体、姜寨遗址公园生态博物馆、火车站TOD综合体与秦陵东文商旅乡综合体方案的生成过程与空间设计,逐级传导总体层面的空间结构、用地更新导则与城市设计导则,形成以“一轴、一廊”为引擎,内向外延伸的有机更新规划设计。

骊山北麓中心城区鸟瞰图(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方案)

天津大学

骊北渭南,文兴临潼

学 生:倪欣然 陈雅琪 邓林娜 费韵霏 黄雨欢 刘玮琰 卢昱吉 张艺媛 郑 玥

指导教师:陈 天 侯 鑫 张 赫 许熙巍 李津莉 米晓燕

合绘临潼——八大观(天津大学方案)

[释题]

西安临潼,拥有众多历史遗迹,每一寸土地都写满了历史故事。自史前,至周秦汉唐,临潼的历史故事似乎都与骊山息息相关,可以说,骊山是半部中国史缄默的见证人;无论是骊山古庙会、补天补地节,还是诗词歌赋、盘山公路摄影,骊山从古至今似乎都与临潼人民的精神生活密切相关;秦岭在陕西境内基本为东西走向,独在骊山处突入渭河平原,临潼内渭水与骊山仅隔6千米,是关中平原内山水间距最小的城市。可以说,骊山,是临潼独一无二的生态支撑;而崤函古道与武关古道沿骊山山势会于临潼,使临潼成为西安东大门。综上四点,可以说临潼的历史、生活、生态都离不开骊山,骊山文化是临潼有别于关中其它地区独具特色的存在,它是崇尚自然山水,讲述华夏源脉故事,孕育陕地民风的文化场域,也是临潼文化的源脉与未来发展的最重要优势。

习总书记提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骊山文化当“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临潼作为大西安空间格局战略规划的东拓重要增长极、国家城市副中心和国家中心城市东部新城,融入大西安格局,担“国际文化旅游地”之重责,乃天之大任,必行之!

2021年的西安六校毕设,克服了大疫情后的困难与阻碍,同时以临潼骊山北麓中心城区有机更新规划设计为题,设计范围大,涵盖内容综合,题目具有相当的挑战性,难度前所未有。如何利用好临潼原有遗址价值同时兼顾现有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进一步追求、如何平衡现有居民与外来游客的期望等问题显得尤为关键。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团队以“骊山文化”为核心切入点,深度解构“骊山文化”内涵,提炼现状文化与生境、空间以及人产的割裂问题,期望焕活临潼文化,进而文兴临潼。以文化为骨架,生境重塑、空间理序以及人产共荣,形成四横、两纵、多廊、五核的格局。

[规划设计]

本次六校联合毕业设计位于西安临潼老城区。天津大学团队基于对资源禀赋、时代机遇、华夏龙脉的背景分析,确定以文化为切入点,确立了“骊北渭南,文兴临潼”的主题。缘起骊山情,剖析骊山文化,她是崇尚自然山水,讲述华夏源脉故事,孕育陕地民风的文化场域。

承故起新篇中,剖析现有临潼文化与空间、生境、人产的割裂问题,焕活骊山文化势在必行,最终成为中国故事讲述者。文芯转乾坤,整体采用“文+X”的策略体系——以“文之骨”为引领,三大策略“生境重塑”“空间理序”“人产共荣”一同焕活骊山文化。合绘临潼卷中,新规划的临潼八大观与原有的田、野、山、宫、陵功能互补,形成虚实结合的空间序列,共同梳理出中国故事的主线脉络。合绘临潼八大观,水麓城寨院馆苑,各美其美有专攻,指点骊渭大河山。此部分从自然山水、陕地民风和华夏源脉三篇章展开。

自然山水篇:麓——骊山门户(拥抱山泉的邻山单元);水——渭水湿地(亲水近野的生态磁极)

陕地民风篇:城——昭应古城(乐活宜居的关中名片);院——美院地区(多元共享的艺术社区)

华夏源脉篇:寨——姜寨遗址(寻根交往的遗址公园);馆——皇陵入口(敬谒圣地的帝陵引道);苑——国际会都(面向未来的文化客厅)

这里是临潼,这里是中国故事的讲述者。

东南大学

活态博物馆,唤醒新临潼

学 生:鄢雨晨 杨沛然 陈冰红 陈家好 梁佳宁 黄雨悦 刘青青 刘天韵 张钰山 余青钱

指导教师:陈晓东 张 倩 葛天阳

[释题]

从历史的传承看,临潼南倚骊山,北临渭水,位于西安东边的阶地平塬,自秦汉起就是函谷道的重要部分。临潼的山水文化很有特色,它一直与历史文化互相交织,营造了无数富有意境的故事背景,也为这片土地上的城市生长提供滋养。从骊山到渭水,历史上形成了山宫城水的生态城市格局。基地上有皇家苑囿、古城遗址、一水八河,古城外帝陵巍峨、遗产众多。临潼人的生活不仅依托着这些文化遗产,而且还有许多生动鲜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演绎出自己的特色魅力。从西安的“十二五”规划到“十四五”规划,都提出了要打造“博物馆之城”,而临潼恰恰是一个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集中地,隐约地展现出“博物馆之城”实现的可能。

临潼老城中轴鸟瞰图(东南大学方案)

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城市更新的重点已由“城镇化快速发展”转为“人性化品质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民族文化自信”等也已成为城市更新的重要内涵。在此重要转型时期,临潼的更新规划需要进行“价值引领、系统耦合、绣花更新”一体化的城市更新框架建构。在战略层面,需要基于国家总体战略和临潼实际情况,在保证临潼生态、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将居民和访客的满意度作为衡量城市更新工作的标准,以人性化品质提升的价值导向,引领城市更新有序开展。在策略层面,需要促进生态类系统、文化类系统、人居类系统的结构完善,并从系统耦合观念出发,提出合理的空间组合模式,通过建立生态、文化、生活相结合的活力网络,实现临潼整体焕新。在实践层面,需要系统判断临潼的更新潜力,精准识别临潼整体提升中的关键片区、关键节点,针对关键地区进行深入细致的更新规划,洞察各类人群的切实需求,实现空间的针灸更新,建立可行的实施机制,以绣花功夫推进城市更新的有效落实。

[规划设计]

从临潼机遇、临潼责任和临潼需求认知临潼,关注文化空间的载体作用,针对临潼,提出活态博物馆,唤醒新临潼这一理念。在主动融入大西安的同时,以文化空间为载体,通过本体保护、文化衍生、网络渗透,同时融合人居生活,使“市民创造城市”成为可能。

活态博物馆包含生态博物馆、历史博物馆、人居博物馆三重内涵,综合展示临潼丰富的自然文化资源禀赋与幸福高质的市民生活相互交融的新临潼形象。

最后,通过城-郊-野的三处文化空间,深化概念落实。诗画古城片区位于中心城区,规划通过格局再现、系统提升、品质改善三步骤,用文化空间引领老城更新。青山朱苑片区位于骊山北麓,规划分别通过疏通廊道、打开门户、市民共享、功能植入四步骤,营建山水内涵拓展的生态休闲康养示范区。怀秦乐乡片区采取空间融合、复合功能的策略,规划五条文化之路,通过秦始皇陵大遗址区带动当地多元文化发展,实现村民-市民-游客-科研人员的良好互动。

方案从文化出发,着眼生态文化空间、历史文化空间、人居文化空间,以点带面,全域提升。选择城郊野三种空间类型进行重点设计,以文化唤城市,以文化促乐活。活态博物馆,唤醒新临潼。

清华大学

聚焦山景城 家国共增荣

学 生:宿佳境 韩 雨 涂文颖 谢金丰 安 珺 余建刚 吴昌琦 赵嘉祥

指导教师:吴唯佳 刘佳燕 孙诗萌

[释题]

本次六校联合毕设以“大西安·新临潼:骊山北麓中心城区有机更新规划设计”为题,让师生们有机会真正走进大西安,谋划新临潼。

规划研究地段和命题的选取为设计带来异常复杂的挑战。一是地段尺度之宏大。占地面积110平方公里,远超之前历届的规模,进而带来在城市区域尺度研判发展定位、谋定战略目标、深探各系统发展策略之前端挑战。二是由此带来规划工作的空间层级跨度之大。宏中微观跨越109、107、104(平方米)不同量级,需要应对不同层级差异化解决问题,同时保证上下紧密衔接。三是时间维度之长,及其背后的守与变之思。临潼历史厚重,骊山传说、秦陵格局延续数千年,如何处理悠久文明长河之不变与近期可能之变的关系,背后是当代与历史的对话。四是地段要素之复杂。这里有秦始皇兵马俑、华清宫等世界级景区,也有见证中华文明历史脉络、生态与人文交相辉映的骊山,同时面临游客“只知兵马俑,不知临潼”、河泉断流、山林破损等尴尬境地,文明展现、生态维育、产业升级、社会融合等挑战高度并置。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因此要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重组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高职护理专业化学教学不仅要为专业课程学习奠定基础,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因此,化学课程教学应以实用性化学知识为重点,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的,充分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特点,培养掌握高等职业技术的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

上述复杂性决定了,很难用某个要素或理念统领临潼未来的发展可能,规划核心首要明晰的是价值,如何审慎思考和协调处理历史与今日、保护与发展、全球与地方、收入与富民之间的关系和价值权衡?

清华大学团队立足历史解析,从数千年临潼人居环境演进的历程中抽丝剥茧,读取山景城三大特色空间要素,作为区域尺度社会空间文化复合互动关系中的不变锚点。进而明使命,定目标,一方面,明确临潼讲述中华文明的国家担当;另一方面,立足民生,强调培脉厚生的地方关怀。继而从宏观、中观、微观三级尺度提出相应的规划策略和设计方案。最后,以“临潼十二时辰”的视频,用游客与居民的双重视角体现设计团队对于临潼未来发展价值观的态度——开放、包容、共荣与共享。

[规划设计]

临潼是关中平原形胜地,是中华历史见证地,是山宫城陵近畿地,也是世界遗产景区地。七千年人居发展历程中,临潼因山而聚,依山建陵,由陵成景,因宫筑城;延展出山-景-城此起彼伏的历史脉络,形塑着陵城双轴贯古穿今的山水格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独特的空间格局,赋予当代临潼怎样的使命与意义?我们思考临潼在新时代肩负的责任与使命,提出两个目标——面向国家担当,临潼应成为“中华万年文明的立体讲述地”;面向地方关怀,临潼应建设“宜业宜居共享的美丽新家园”。对此,我们具体提出山水格局优化,交通快旅慢游,景区联动提升,服务设施完善,产业惠民富民、社区特色营造等六项策略;空间叠加形成“城陵两轴、两带多片、一环串景”的总体城市格局。聚焦到临潼历史空间结构中的山-景-城三项核心要素上,我们分别提出“重塑新中轴”“畅游新园陵”“共享新山林”的空间策略。我们选取总面积4300公顷的3个地段,通过9个节点的具体城市设计,回应前述目标和策略,塑造兼顾中华文明立体讲述与地方关怀培脉厚生的当代新临潼。

骊山北麓中心城区鸟瞰图(清华大学方案)

同济大学

遗+山水 焕彩临潼

学 生:陈珂苑 熊湘莹 高邦妍 丁 锐 乔 晗 郭 旭 孙宇轩 涂鸿昌 邵彦羲

指导教师:耿慧志 肖 扬 高晓昱

[释题]

在强调生态文明建设、高品质发展和城乡规划转型的政策背景下,城市设计的作用越发重要,其贯穿于“五级三类”的空间规划体系,是营造美好人居环境和宜人空间场所的重要手段和工具。本次六校联合毕业设计主题设定为“大西安·新临潼:骊山北麓中心城区有机更新规划”,设计范围大,涵盖内容综合,对毕业设计教学的挑战前所未有。同济大学毕业设计小组在多学科融合的教学特色基础上,针对基地特点,以大遗址保护为核心,以总体城市设计和城市更新两个方面的探索作为本次毕业设计内容的抓手,强调多层级、多尺度要素内容的统筹协调,研究城乡发展与历史保护、生态保护和人居环境改善的综合协调机制。

在总体城市设计阶段,同济团队提出“大遗址+”的设计理念,在西安-临潼城际新关系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临潼城乡发展与秦始皇陵、华清宫等大遗址保护深度融合的发展模式,将大遗址保护与利用的理念和对策与城乡产业转型和功能提升、生态环境和文化资源整合、民生改善和风貌特色优化等方面融合,从“创生境”“织文境”“兴家园”等三个维度优化完善城乡土地利用和支撑系统设计,以达成“遗+山水、焕彩临潼”的发展目标。这是对“大西安·新临潼”题义的同济解读。

在城市设计与城市更新的关系理解方面,同济设计团队通过分析认为:当城乡建设进入存量更新为主的阶段后,城市设计与城市更新脱节的问题愈发突出,面向城市更新的城市设计传导体系与方法有待梳理和优化。因此,在中期汇报后的教学环节中,同济设计团队在借鉴国内外案例经验的基础上,尝试构建一个能够体现“大遗址+”理念、面向临潼中心城区有机更新的城市设计体制,即“政策区-更新单元-要素指引-更新工具”的城市设计传导体系,在该体系指引下,9位同学各自选择基地,运用相应的设计工具和制度工具开展地段详细设计,既结合基地特点,又能体现总体城市设计的整体要求。

[规划设计]

同济大学团队基于对临潼的基地认知与趋势研判,提出“遗+山水,焕彩临潼”的设计理念,使用“要素梳理-体系重构-体验焕活”的设计方法,定制空间策略体系,即“山河之吻创生境,古今相织造文境,城陵相拥兴家园”,制定“一环驱动,双轴引领,三脉相织”的总体城市设计框架,以此为基础制定更新分区、更新单元、更新工具包来引导城市更新与节点设计。

在总结存量背景下城市更新面临的问题后,选择城市更新与上位规划脱节的问题为切入点,以大遗址保护与发展为着手点,采取定制化技术路线的策略,设计了一套符合“大遗址+”空间愿景的总体城市设计向城市更新的传导机制,指导各地段有机更新设计。

第一步:明确一环驱动、双轴引领、三脉相织的空间愿景;第二步:划定品质提升区、机遇发展区、协调保护区共3类政策区;第三步:归纳8个更新主导问题;第四步:划定更新单元并确定更新地段;第五步:形成空间设计工具箱和多元主体参与模式工具箱,共2类更新工具箱。

9个更新地段设计,每一个地段由现状分析、上位传导、系统规划、设计生成4 个部分内容组成,描绘新临潼九景画卷,落实“遗+山水,焕彩临潼”的空间愿景。

临潼九景鸟瞰图图(同济大学方案)

重庆大学

田园束环——新型城乡一体化试验

学 生:王 晖 杨宇驰 谭 峰 张 洋 谭梦扬 曾 干 方智妍 叶晋阳 李玉玺 黄有萍 周景翎 秦上钧

指导教师:魏皓严 郭剑

田园束环分层鸟瞰图(重庆大学方案)

[释题]

西安,代表了五千年中国历史的沉淀,是历史王朝的原点,同样也可以是未来城乡的起点。

在西安,对于未来城乡发展的探索,是对城乡人民更好生活方式的探索,更是对中国营城治道特色价值的探索。

我们希望:未来的临潼是城乡融合的先行试验区,以回应那一段辉煌的历史。

我们所希望的未来城市,是步行友好、交通高效、亲近自然、权利平等的,通过不同城市愿景和目标的关键名词的推导和重新组合,形成“超薄环形带状城市”和“束状超级基础设施”两个城市关键词,进而形成我们的最终目标:束状超级基础设施为脊骨的超薄环形带状城市。

束状环形交通基础设施,沿用高密度集约发展的TOD 模式,将建筑、设施等沿线分布,形成32个单元,每个单元以地铁站为中心,整合周边资源,迎合发展机遇。并结合临潼的功能布局、产业结构等进一步形成了8大城市中心,其中4 个为同学们所演绎的旅游必经路线。

以下是我们进行的一些案例参考,包括带形城市、东京湾计划等经典案例,以及近期在沙特王国将建造的这座100 英里长的直线型城市THE LINE,这座城市没有汽车道路,由步行区、服务、公共交通三层组成,为我们的城市创想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我们将城乡模型构建和制度创想中的一些所需条件归纳为田园束环的四大支撑条件,即技术支撑、政策支撑、思想支撑和本土性支撑。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仍然认为,以“束状超级基础设施为脊骨的超薄环形带状城市”定义的新型城乡模型,是值得尝试的。我们的田园束环主要分为:束环城和田园乡。束环城则分为:新城和老城,田园乡分为乡村和自然。我们希望通过城乡资本、人口、技术、文化的双向流动的制度设想,共建共赢共生新型城乡一体化模型。

[规划设计]

在对临潼的资源和问题进行充分认知的基础上,以临潼的城乡关系为切入点,针对其未来语境下的城乡一体化,提出了包含“城乡试验”“城乡设想”“城乡未来构筑”和“城乡未来效应”四个实验环节的“以束状超级基础设施为脊骨的超薄环形带状城市”。我们从资源和城乡入手,对临潼的现状背景进行了分析。综合优势和问题,我们希望对标世界级大遗址,以具有世界级影响力的城市模型,来回应和推动临潼的全域发展。其核心是以建设将地铁、汽车、步行等交通方式集成立体分层管理的综合交通体。我们将城市模型与城市集中成团发展的模型 ,在几个方面进行了对比,我们发现,在城市形态上,田园束环是由城乡共同决定的线性发展系统,而集中成团发展模型则是由城市主导的径向向心系统;在城乡接触长度上,我们计算发现在同等城市面积下,城市模型城乡接触长度大于集中成团的模型,且我们的模型能更适应自然地形,减轻环境压力。但二者相比,我们的城市模型仍存在城市用地发展更加分散和投资成本大、技术要求高等问题。另外,景观都市主义、城乡一体化、TOD 理论等相关理论也为我们的设想提供了支撑。

猜你喜欢
骊山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过骊山
谁远谁近?
骊山:八千年中华典藏
从骊山看历史演变
木兰辞
骊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