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庆良 董志红
黄冈市中等职业学校(集团)是湖北省对民族地区实施教育帮扶的职业学校,已连续9年面向青海省三江源地区招收民族中职班,现有少数民族学生101人。近年来,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重要批示为指导,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拓展职业教育内容,有力推动了各民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先后被表彰为“湖北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湖北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学校”。
黄冈市2019年庆祝建国70周年“团结爱国跟党走”主题演讲比赛
学文化增信心。从青海三江源等地走出来的孩子,文化基础相对薄弱,汉语水平不高。为此,学校为孩子们单独制定教育教学计划,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在为他们选配业务能力强的任课教师、有爱心和耐心的班主任的同时,通过分层教学、结对帮扶等方式,使民族地区的学生学习信心增强,文化素质明显提升。在省市各类技能大赛中,先后有多名少数民族学生获奖。在历届高考中,本科升学率达到20%以上,过省线率达95%以上。
学专业强本领。来自青海等地的学子,大多是农牧民的子女,迫切希望掌握一技之长。学校充分利用职教资源,结合当地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合理设置专业和课程,积极探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集中安排实习,培养学生职业适应能力、团队意识、质量观念和工匠精神,极大提高了少数民族学生建设祖国、报效家乡的能力。
学知识求认同。学校坚持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民族文化和地方文化相结合;开展“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相互离不开”的“三个离不开”教育;要求所有任课老师学习、传播民族团结知识;教育各民族学生树牢“我们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意识,在校要尊重老师,出外要尊重市民,回乡要宣传民族大家庭的友谊,使民族认同感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建交流机制。学校深入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中南民族大学联合建设教育基地。建设谈心室,安排心理学专家对少数民族学生开展心理疏导;建设活动室,为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民族政策法规教育和特色民族文化活动搭建平台;建设展示室,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展示各民族文化,让在内地求学的民族地区学子切实感受到家的温暖。
建交往机制。民族地区学生大多能歌善舞,为展示他们的兴趣特长搭建平台(第二课堂)。同时定期举办民族舞大赛、节日晚会、毕业成人礼等活动,让学生展示才艺。2020年“青海格桑 绽放黄冈”元旦晚会、2020年“迎中秋、庆国庆”民族团结共建校地联谊活动受到社会各界关注,网上直播访问量均达到10万人次。
建交融机制。开展专题讲座,介绍《藏汉文化交流史》《东坡文化》,组织开展藏文诗歌朗诵大赛、情满三江源藏舞比赛及大型足球、篮球赛等文体活动。对接红安革命烈士纪念馆、黄冈伊利乳业等10余家单位,开展校外社会实践活动。丰富的活动极大促进了民族地区学生与内地学生深度交往交流交融。
弘扬“红色文化”,学党史、感党恩。学校(集团)党委坚持定期研究民族班教育教学工作,制定了《黄冈市中等职业学校(集团)关于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实施方案》,在人财物各方面给予全力支持。
通过讲家国大爱思政课和专题辅导等方式,开展“四史”教育,组织学生到红安、麻城参观黄麻起义烈士陵园、陈潭秋革命烈士纪念馆,品读黄冈红色革命文化。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为支持“第二故乡”战胜疫情,青海籍学生及家长自发向黄冈市捐款4678元,生动诠释了藏汉民族一家亲、携手抗疫感党恩。
争当“红色工匠”,听党话、跟党走。为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青年学生志愿服务能力和水平,学校组建了“红色工匠”志愿服务队。广大少数民族学生积极参加志愿服务活动,通过文明倡导、绿化环保、应急救援、便民服务等志愿服务活动,增强“四个自信”“五个认同”。在服务社会的同时陶冶情操,坚定信念,真正做到听党话、跟党走。
赓续“红色基因”,同奋斗、共繁荣。9年间,黄冈市中等职业学校(集团)培育了一批批优秀玉树学子。
2013届果洛藏族自治州女孩摘拉措,现任职于青海高速果洛段大武收费站;2017届毕业生才让措同学成为果洛藏族自治州高考文科状元,被青海师范大学英语专业录取;2018届玉树藏族自治州毕业生代青梅久等11位同学分别被青海大学、青海民族大学等高校录取。
这些从黄冈革命老区“第二故乡”走出来的优秀毕业生,正成为推动青海省三江源地区和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脱贫攻坚、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