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赛大富 占庆芳
“小小黄安(今红安县),人人好汉。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这是上世纪30年代,英雄的湖北红安革命老区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踊跃参军参战,支援前线的真实场景,也是在过去一个世纪中,湖北省各族儿女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建功业的生动写照。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笔者撷取世纪长河中湖北省儿女在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几名代表人物的相关事迹,以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李守宪,男,1907年生,1927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湖北省仙桃市沔城回族镇人,历任中共鄂北省委机要秘书,襄西特委书记,襄西地委书记,荆钟地委书记,东北辽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中央马列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文化部办公厅副主任、党委书记,中南局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中南民族学院院长、党委书记,武汉市回民文化协进会主任,湖北省科委副主任,湖北省政协常委等职。
信仰坚定,乐观向上。1921年,李守宪在武昌阅马场模范小学毕业后,进入私立中华大学附中学习,其间结识了施洋烈士的弟弟施季高等人。受革命思想的影响,他参加了反对“国家主义派”的斗争。北伐军攻克武昌后,他和共产党员李守新(李守宪堂兄)、共产党员谢冰莹(女)等到武汉各大、中学校活动。1927年5月30日,经施季高、李守新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任武昌市青年部长。后经组织安排,化名王诗,到上海从事党的地下工作,任上海市沪中区宣传干事。1932年10月,李守宪为掩护群众不幸被捕,被关入上海西牢。在狱中,他信仰坚定,乐观向上,积极做好狱友的思想工作,撰写了《在上海西牢》等文章,激励狱友。1937年底,他经党组织营救获释,后经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安排,前往安源煤矿做工运工作。李守宪不管在什么时期,担任什么职务,做何种工作,始终坚信党的领导、坚定理想信念。
领导经验丰富全面。李守宪是抗日战争时期襄西抗日根据地的主要创建领导之一。组建新四军襄西独立团,他亲自担任团政委,带领独立团官兵奋战在抗日前线。李守宪先后担任荆当远中心县委、襄西特委、襄西地委、荆钟地委、襄河地委、洪山地委书记等领导职务,领导根据地人民坚决贯彻党的抗日工作方针政策,建立广泛的抗日统一战线,组织和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参军参战,支援前线,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积极贡献。抗日战争胜利后,又被党组织派到东北,担任辽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后随军南下,担任浙江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之后赴京担任国家文化部办公厅副主任、中央马列主义学院党总支部(后改党委)书记。1953年夏,再度调任中南局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1954年任中南民族学院院长、党委书记。李守宪担任过多地、多岗位领导职务,具有丰富的领导工作经验和开拓创新精神,受到了各级组织、领导的充分肯定和广大群众的赞誉。
热爱党的民族文化事业。1953年,中共中央批转了国家民委《关于中国回民文化协进会成立会议的报告》。经过充分酝酿讨论,1954年12月26日,武汉市回民文化协进会在武汉市回民联合会的基础上改组成立,李守宪任主任。回民文化协进会下设秘书、总务和宗教事务三个组,负责具体工作。在李守宪的领导和带领下,回民文化协进会积极协助人民政府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研究和发展回民文化教育事业,加强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保障民族平等权利,动员、组织回民积极参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为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贡献,受到了省、市党委和政府的充分肯定。李守宪逝世后,湖北省委、省政府召开追悼大会,时任国家主席李先念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及湖北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等进行悼念。时任省长郭振乾主持追悼会,并在悼词中写道:“李守宪同志是我们党一位久经考验的老干部,60年来为党和人民,为无产阶级的革命事业做了大量工作,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
陈经畬是湖北省、武汉市著名回族实业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曾任全国人大常委、湖北省副省长、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他毕生致力于实业救国、经济兴国、文化强国,参与讨论审定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新中国成立、武汉和平解放及经济复苏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追求时代进步的实业家。陈经畬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的一个贫苦家庭,父兄均以织缎为生。1901年,陈经畲读了几年私塾后,经同乡介绍,只身来到汉口当店员。1905年,同乡马棣臣出面集资,开设“义顺成鞋帽百货店”,聘陈经畲为经理。他办事经商讲信誉、重质量,对义顺成鞋帽百货店生产的布鞋、肥皂等商品质量严格把关,亲自规定配料和标准,即使在经营最困难的时候,也丝毫不降低标准。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全国人民掀起抗日救国高潮,他毅然将义顺成百货店改为国货店,不再经销进口货。他还明确提出救国光靠经商不行,还得办工业,而且还要搞现代化。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他将所经营的义顺成国货店、义顺泰桐油行关闭,并将汉昌肥皂厂部分设备迁到重庆,甘油设备运抵上海。高纯度甘油是制造炸药的原料,日本人要求合作生产,被陈经畬严词拒绝。1940年,陈经畬以文化、经济团体代表的身份,被国民党政府前后聘为第一、二届国民参政员。1941年,陈经畲在重庆参加参政会议后,返回上海租界住地,9月被日本宪兵队和汪伪政府特务逮捕,被威胁利诱,要求合作,陈经畬不为所动,保持了崇高的民族气节。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陈经畬对儿子陈元直说:“抗战胜利了,和平建国有望,我要实现实业救国的夙愿。”1946年4月,在他的努力下,汉昌肥皂厂、义顺成百货店和义顺泰油行复业,同年11月,“汉昌”投入机械化生产。
陈经畬
心系百姓的慈善家。陈经畬不仅是事业有成的实业家,而且是心系百姓的慈善家。1912年,陈经畲创办“秋潭助学金”,资助优秀贫寒学生上中学、大学;1914年,陈经畲创办“南京(金陵)北城送诊所”,每年送诊近1.6万号,后达7万多号。1915年,他参观汉口一所慈善育婴堂后表示,要将家庭财富首先用在穷苦孩子身上,当年就捐银1万两,又在得到股东们的同意后,每年从“义顺成”赢利中拿银1000两,设立“预悯堂”专户,以资助穷苦孩子。1931年,武汉遭受特大水灾,武汉市内积水数尺,陈经畬所办工厂、商店全部水淹,损失惨重,他把私事稍作安排后,毅然担负起湖北省水灾急赈救灾会副会长重任,不分昼夜赈灾救灾、组织生产自救。陈经畲一直致力于教育慈善事业,1932年,创办“汉口江苏小学”,1934年,与杨叔平合力建成“南京孤儿院”。汉口孤儿院和南京孤儿院倾注了陈经畬毕生的心力,他不仅聘专业教育人士负责教育工作,对考入中学和大学的学生进行资助,还负责给毕业的学生介绍工作,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一大批建设人才。
同心同德的社会活动家。陈经畬思想进步,忧国忧民。1948年,陈经畲在了解党的思想主张后,深受启发,他积极靠拢党组织,利用特殊身份做好党组织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武汉解放前夕,一些工商界上层人士纷纷撤资迁厂赴沪去港,他积极出面做工作,挽留他们在汉发展。别人劝他走时,他坚决不走,要留在武汉稳定经济。同时,在地下党组织领导下,陈经畲同张难先、李书城、喻育之等上层人士,组织成立了武汉和平促进会,后演变为武汉临时救济委员会和武汉市治安委员会,陈经畲任财务组长,会同副组长华煜卿、赵厚甫等多方筹措经费,向反动军警致送“酬劳费”,以换取他们撤退时不破坏市政设施和工厂,维持好真空时期社会治安和迎接解放工作。
1949年5月16日,武汉和平解放。1949年9月,党和人民对陈经畬委以重任,他作为中原解放区的工商业代表,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委员会,参加了《共同纲领》的制定,新中国国体、政体的审定,参与国家第一届领导人的选举。之后还先后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和财经委员会委员、武汉市副市长、武汉市工商联主委、中央民族委员会委员、中南政法委员会委员、中国民主建国会一至三届中央委员、中南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中南行政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第一至三届常委、全国政协第一至四届委员、全国工商联副主委、湖北省工商联主委、湖北省政协副主席、湖北省副省长等职,为湖北省的经济社会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
刘贵乙,1931年出生于河南省开封市朱仙镇一个普通回族家庭。1953年,刘贵乙凭借对篮球的热爱和努力,被选拔到中国国家男子篮球队,退役后,先后担任湖北男篮总教练,中国男女篮总教练、湖北省体委主任、省人大常委、省男篮协会主席和省伊斯兰教协会会长、中国男篮协会副主席等职务。作为湖北队主教练,他创造“快速、准确、灵活”战术打法,将湖北男篮打造成国内篮坛的一支劲旅;作为中国队主教练,他率队夺得亚锦赛冠军,巩固了中国男篮在亚洲的领帅地位;作为湖北省体委主任,他让湖北体育事业大踏步前进,跃居全国前列。
创新,从“快打快输”到“炮轰宗师”。从1957年出任湖北省男篮主教练开始,刘贵乙就一直受困于队员平均身高不到1.85米的现实。1970年,经过反复的思索,他以传球快、分散快、投篮快,追着对手屁股打的“炮轰”战术培养队伍。该战术受到众多怀疑和否定,但他坚持不动摇。1975年,经过5年磨练,湖北队“炮轰”战术逐渐形成,多次在国内外比赛中取得好成绩。1979年,第四届全运会,仅输给如日中天的八一队,在第二年的甲级联赛,湖北男篮一举夺冠。当时国家体委专门发文肯定湖北队的战术革新。随后,刘贵乙执教国家队,和其他同行一起,将这一“炮轰”战术推广到全国。
刘贵乙
重才,创造湖北省体育辉煌。刘贵乙是个“不安分”的人,做教练时,他研究出“炮轰”战术,担任湖北省体委主任时,他又开了很多先河。在刘贵乙担任湖北省体委主任之前,省体委只有一个体工大队,管着20多个体育项目,他上任后,把一个大队分解成四个大队,每个大队负责七八个项目,大队之间实行竞争,优胜劣汰,团队的积极性一下子调动起来了。他还多方争取筹措,在机关内部实行开源节流,建起了“冠军楼”,奥运会、全运会冠军都能获得福利分房,房子有煤气、暖气和有线电视等设施,这在上个世纪80年代是难以想象的高档次住宅楼。
刘贵乙不仅重视一线篮球队伍建设,还十分重视梯队建设,破格选拔出了余丽桥、王宗兴等一批优秀运动员到体育院校学习深造,为他们日后走上教练岗位打下坚实基础。为了把李小双送进国家队,他多次赴京到中国体操队做工作,后来李小双连续两届夺取奥运会冠军。刘贵乙识才、重才、养才,在他精心栽培下,湖北省体育界群英荟萃,不仅先后涌现出羽毛球韩爱萍,网球余丽桥,乒乓球陈静、乔红,体操李小双、李大双,跳水周继红、伏明霞等一大批世界冠军,湖北男排也获得全国联赛五连冠。1989年,湖北省在第六届全运会上表现更为突出,仅水上项目就夺得金牌13块。
刘贵乙在工作上高标准、严要求,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生活上低标准、低要求,廉洁自律。2016年3月4日,85岁高龄的刘贵乙与世长辞,中央国家机关,湖北省党政军领导、机关和全国文艺、体育、新闻界朋友纷纷前来送别。刘贵乙走了,但他创造的湖北省体育事业的传奇永远留在人们心中。
魏登殿,1954年6月出生,1970年1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71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5年9月,魏登殿退伍,回乡担任郧西县湖北口回族乡坎子山村党支部书记。46年来,魏登殿凭着对党的无限忠诚,对回汉同胞的深厚感情,发扬新时代愚公精神,带领全村村民硬是把“五无”穷山村,建设成“七有九配套”的文明村、先进村。他先后获得全国劳动模范、湖北省优秀共产党员、扶贫开发工作先进个人和最美村官等30多项殊荣,并当选为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代表。
新愚公凿出绝壁路。坎子山村山大人稀,土地贫瘠,过去无路、无水、无电、无网、无电视,全村152户512人,95%住的是茅草房。老百姓出门要靠翻山爬坡、肩挑背驮,是郧西县条件最恶劣、最贫穷的山村。魏登殿看在眼里,急在心里。1977年,春节一过,他就背上干粮,拿着县、乡的介绍信,找到原郧阳地区行署领导,一遍遍地汇报坎子山村回汉群众的困苦。经过一个多月三次上门汇报争取,终于拿到了第一笔3万元的修路款。为了把这笔钱用好、把路修好,他和工程技术人员,10个多月吃住在工地上。修路要在悬崖绝壁上打钎、放炮,村民不会干,也不敢干,他就第一个系上安全绳,爬上悬崖绝壁打钎、装药、放炮、做示范。经过一年的艰苦奋战,终于修通了坎子山村第一条5公里通村砂石路,结束了老百姓肩挑背驮的历史。
魏登殿
老黄牛夯实村基础。坎子山村道路修通后,极大地方便了村民的生产生活,但水、电、网等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仍制约着村里发展。1992年,他带领大家集中力量打响了电、网、电视攻坚战。在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架设高、低压电线7.5公里,电视电话光纤网线5公里多,实现了全村通电,电视电话网络普及率100%,移动、联通信号全覆盖。1997年,坎子山村又打响了解决吃水攻坚战。他上乡跑县,争取物资、经费支持,在村里成立突击队,带领村民顶风冒雪打井、修池、铺管、建窖。经过艰苦奋战,修建大型水池9个(最大的能蓄水600多方),铺设水管6000多米,建水窖120多口,一半农户用上了自来水,解决了坎子山村世代的用水难问题。
坎子山村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清明不断雪,谷雨不断霜,高山霜期到端阳”之说,由于自然气候条件限制,过去村里一直无主导产业,玉米单产不到50公斤,农民常年为温饱发愁。魏登殿请来农技部门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指导,带领村民调整种植养殖结构,建设地膜覆盖田地1000亩,修建当家地3000亩,大力发展种植高山土豆、包菜和玉米,养殖秦巴山黄牛和马头羊。为了解决种植养殖销售问题,他们建立起高山蔬菜生产合作社、养殖专业合作社,投资140多万元建起了粉条加工厂,申办了坎子山村品牌商标等,现全村土豆种植面积达1200亩、包菜种植面积达400亩、玉米种植面积达600亩,秦巴山黄牛存栏量600多头,马头羊3800多只,人均年收入已达到10800元。
这些年,魏登殿带领村民在解决了路、水、电、网等基础设施后,又建起了高标准的村小学和党员活动中心,硬是把一个“五无”穷山村建设成“七有九配套”幸福美丽的文明村。
魏登殿的努力,得到各界的广泛认可。2016年,湖北省委作出决定,在全省广泛开展向魏登殿同志学习活动。2017年,十堰市委把坎子山村列为“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基地。
百年历程,群星璀璨。湖北回族儿女,坚决跟党走,在革命战争年代义无反顾、前赴后继,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呕心沥血、敬业奉献,为新中国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绘就了一幅幅绚丽多彩的时代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