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的足迹

2021-07-01 11:05青山
读写月报(初中版) 2021年4期
关键词:柴禾砍柴凉鞋

青山

【导语】每个人都要成长,都拥有一段难忘的少年时光。那里有亲人守望,有伙伴相随,有甜美的歌声,有心酸的痛感……无论怎样,那或深或浅的足迹都停留在岁月深处,成为不灭的记忆。

砍柴徐云龙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农村人,几乎都有过砍柴的经历。那个年代,做饭烧水都用土灶,一家子的吃喝全靠柴禾烧煮。柴禾是农村唯一的燃料,砍柴是农家子弟成长的必修课。

那时,砍柴和抢收抢种一样重要,因为一年中只有一次机会可以砍柴。那时,山是集体的,树是国家的,砍柴是全乡统一行动的。每年国庆节乡里统一开山砍柴,时间只有五六天。

东阳古话“磨刀不误砍柴工”,砍柴的头一天,要先整理准备好用具:笠帽、草鞋、柴冲、耕索、搭柱,还有捆柴的“稻秆抱”,每人一套。重点是砍柴用的钩刀,要在磨刀石上磨得锃亮发光,磨刀时要不时用手指轻轻触摸刀锋,试试锋利程度。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母亲烧好早饭,喊我们起床。趁我们吃饭的时候,母亲帮我们把中午吃的饭菜在小饭篮里装好,往竹筒里灌满开水。

那年我不到十岁,父亲专门用杉木为我削制了一根小柴冲,还给我磨好一把小钩刀,让我跟着上山学习砍柴。

天已经微凉,我穿着单薄的土布衣裳,刚出门就忍不住打了个寒噤,身子不由得抖动起来。大路上,砍柴大军熙熙攘攘,从四面八方涌向一个叫“高山坞口”的地方。

我们家的砍柴地点在一处叫“滴水岩”的高山上,山高坡陡,爬得我“哼哧哼哧”喘气,嘴里不断冒出的热气仿佛加重了凛冽的雾气。

到了柴山,父亲先教我握柴刀的正确姿势,然后找到一片浓密的柴草给我示范砍柴。他弯下腰,左手抓住一丛柴草,右手握着刀柄,让刀口从柴草的根部平着扫过,他说这叫“一刀光”。那年月,因为年年开山砍柴,所以柴禾都长不大,大家就把砍柴叫做“割柴”,意思是和割草差不多。割下的柴草先要平铺在山坡上,让太阳晒个半干,再打捆挑回家。

可能是因为时常帮家里干杂活,砍柴对我来说不算难,只是人小力气小,动作缓慢。我最讨厌砍紫荆柴,这种柴很韧,一刀不过门的话,刀锋就钝了,要连续补刀才能砍倒它,俗称“锉柴”。连续“锉柴”,我的右手虎口被震麻了,火辣辣的痛,左手也起了血泡,钩刀重似千钧,几次从手中滑落,撞在突兀的山石上,发出“哐当”声,迸射出火星。汗水不停渗出,从额头流入眼睛,涩涩的;流过脸颊,痒痒的;流入嘴巴,咸咸的……

砍柴出现意外是常有的事。有一次我在砍柴时,钩刀被柴根底部的石头反弹回来,把手指给砍了,流出了殷红的鲜血。母亲见状让我解泡小便浇在伤口处消毒,再找来一把止血药草,用刀背捶烂后敷在伤口处,血居然很快就止住了。

停停砍砍,下午两点左右,父亲开始捆柴,准备下山。他将“稻秆抱”放在一棵树根上,将半干的柴禾放在“稻秆抱”上,整理整齐,边收紧“稻秆抱”的绳索,边用膝盖不停地挤压柴禾,然后将“稻秆抱”两端绞紧,柴禾被捆绑得严严实实。随后把柴冲一头扎进一捆柴禾,用力将这捆柴火扛在肩上,又将柴冲的另一头扎进另一捆柴禾。一系列动作流畅稳重。

父亲把柴担轻轻地放在我的肩膀上,嘱咐我下山速度要慢点,歇息时一定要用搭柱拄牢柴冲,千万别把柴担放地上。都说上山容易下山难,一开始不觉得重的柴禾,到半路竟压得我肩膀火辣辣的痛。到后来,我感觉柴禾越来越重,背也弯曲了,脚也不听使唤了,中间停歇也越来越频繁……到山脚时,担柴下山的人已排成了一条长龙。前面的人用搭柱拄牢歇息时,后面的人才有机会歇歇。因为路窄,只能容一个人通行,你想再歇歇,后面的人就不断催促,我夹在中间,被逼无奈,只得咬紧牙关硬挺着把柴担回家……

砍柴大戏年年上演,我也年年参演。一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分山到户,煤气、电饭锅逐渐普及,农村人再无柴禾之忧,上山砍柴才成了记忆中的往事。

(来源:《东阳日报》2019年10月23日)

【赏析】本文以“砍柴”为线索,回忆了一段特殊的成长时光。从“磨刀”到“砍柴”,从“锉柴”到“背柴”……作者按照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叙述,不仅行文流畅,而且语言平实。其中,“锉柴”和“稻秆抱”的情节属于详写,而这段经历也让年少的“我”变得勇敢、坚强。结尾呼应开篇,使文章结构更加紧凑。

塑料凉鞋

夏俊山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夏天,我穿得最多的是棕色的塑料凉鞋。

人造革或皮制的凉鞋,应该也有。因为价高,人们舍不得买。这就使得整个夏天,我生活的乡间小镇,放眼望去,几乎人人脚下都是一双塑料凉鞋。这些塑料凉鞋花色、品种并不丰富。男式的多为棕色、褐色,中间部位塑料较少,脚尖和后跟处都有塑料包着,留着一些孔;女式的多为红色、暗红色,脚尖和后跟处无塑料包裹,穿上后,有人笑言是“前面露生姜,后面露鸭蛋”。

穿塑料凉鞋,透气,凉爽,不怕水,晴雨皆宜。下雨天,常看到顽皮的孩子穿着塑料凉鞋玩水。我卷起裤管,撑傘出门,一双塑料凉鞋,也常常踩得水花溅起,毫无顾忌。走上一段路,有沙粒钻进了凉鞋,女士只要抬起脚跟,脚尖对着地面磕一磕;男式塑料凉鞋前后有塑料包裹,常常要脱下来敲几下,沙粒才会掉落。塑料凉鞋多处通透,脚很容易沾上泥土,不过洗脚很方便。门前有水流过,把脚伸进水里,搅两下,脚就干净了。有的人家,室外有水龙头,进门之前,把脚伸到水龙头下冲一冲,也能把脚和鞋洗干净。

新塑料凉鞋一般都会散发一股气味,但穿在脚上,很柔软、舒适。穿久了,鞋就会老化、变硬,而且会开裂甚至断开。那时,人们生活水平较低,穿坏的凉鞋舍不得扔掉,就自己动手修补:用钢锯条或铁片在火中烧热,往断口处一伸,将两端的塑料熔化,迅速抽出钢锯条,叠合断口两端的塑料,按紧,冷却后就算修补好了,可以继续穿,直到坏得失去了修补价值,实在不能穿了,还可以卖给收废品的,回收利用。

男女老少,大家都穿塑料凉鞋,穿坏的塑料凉鞋很多,虽然修补简单,可还是有很多人不愿意自己修补。市场上,补鞋匠的生意很快火起来。那时,我在南莫镇街头,经常会闻到一股塑料的煳味。那是患小儿麻痹症落下下肢残疾的刘四在修补塑料凉鞋。他不能站立行走,就成天坐着修鞋。每双鞋裂的口子位置不一样,有的地方裂得太大,尤其是鞋带、鞋帮这些受力大的位置,就需要补材料,刘四会从旧塑料鞋上剪下一块同色的,粘补到缺口上。他的火炉上有几把火烙钳,交替使用,以提高效率。粘贴时,他不用手指,而是用玻璃片压,使粘贴的地方显得光滑。夏天补凉鞋,冬天补皮鞋,刘四的手艺远超同行,其自强的事迹上过《海安报》。

近几年,不是纯皮的鞋,款式旧了,尽管还能穿,不少人就丢弃了。毕竟,日子富了,穿一双好鞋,也是追求美好生活的一个方式,但我依然会不时忆起塑料凉鞋,我觉得修补塑料凉鞋并不丢人,而是那时人们料理生活的一种智慧。

(来源:《江海晚报》2019年5月9日)

【赏析】本文以“塑料凉鞋”为写作对象,将镜头投向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展现了人们在贫困岁月里的生活状态。塑料凉鞋,不仅价格便宜,而且好料理、好修补。一双塑料凉鞋可以反复使用,直到它完全报废。文中,作者还介绍修鞋的情节,对穿鞋、用鞋进行补充,而这段记忆一直停留在“我”的心底,不曾消失和改变。

小甩炉上的童年

风之末端

我怀念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昆明的冬天。

尽管昆明是春城,冬天有几天还是冷得够呛。这时候,家家就生火炉子烤火取暖。火炉子就是平时做饭烧水的煤炉。那时昆明人家,做饭有灶的不多,大部分用炉子,大家称之为“风炉”,以“贵阳炉子”和“云大风炉”为上等“风炉”。“贵阳炉子”是外来货,“云大风炉”听着有点“云南大学”的高科技含量,其实不然,因为卖风炉的在云南大学附近而得名。

点燃风炉是个技术活,在炉膛里点燃松明子——富含松脂的细木棍,或者刨花、树皮一类的易燃物,再加进细木柴、粗木柴,木柴烧旺后再依次加碎煤、大煤或蜂窝煤。加煤时要往炉腔里吹风或吹自然风,“风炉”嘛。

昆明人把这个过程叫“笼火”,不熟悉的人不一定能顺利完成,要折腾几次才能把炉子点燃。这是一件大人都觉得麻烦的事儿。我却很有本事,刚上小学,就能麻利地“笼火”了。至今,我还记得妈妈告诉我的一句诀窍——“人要实心,火要空心”,就是往炉腔里加柴加煤,一定要留点空间,不能填实了,不然火是燃不起来的。做人待人则反之,要实心实意。

那些寒冷的日子,白天人们上班上学,晚上就围着风炉,有说不完的话,烤得身上暖乎乎的,才上床睡觉。

昆明的房子里冬天没有供暖,到今天也没有,孩子們白天在学校上学,学校里连开水也不供应,没一点热气,孩子们就自己想办法。有办法的是男孩们,他们用一个空铁皮罐头盒,在盒身和盒底上用钉子打上好多个眼,把点燃的木炭或焦炭放进去,再用一根长长的铁丝,在罐头盒两侧系好,用手提着,像流星锤那样抡起来甩,让空气充分进入,一个迷你型的“风炉”就做成了。

那时昆明街上的人不多,男孩们冷天在街上一边走一边抡圆了甩小风炉的随处可见,这一点点流动的温暖始终伴随着孩子。

说真的,这点炭火带来的温暖很有限,顶多烘烘孩子们的小手,关键是抡炉子的过程,手都活动得暖和了。之所以要不停地抡,主要是怕火熄了,同时也为了不让炉子里冒出来的烟集在一处,特别是在室内。小“甩炉”的燃料多是木炭和焦炭,也就是相比原煤和木柴,烟气要少一些。有的学校,男同学都把小甩炉带进教室了,别让火烟呛了别人。

用甩炉的时候,我时不时和小伙伴一起,到塘子巷的昆明小火车南站,去蒸汽火车卸下的煤炭灰里捡煤渣,也就是炼炭,这可是甩炉最好的燃料。

冬天就在甩炉的一个个圆圈中甩过去了。渐渐地,石英管加热器、电热汀、小太阳,甚至昆明也开始安装的地暖让冬天变得越来越暖,但我还是怀念那个自制的随时流动着取暖的小甩炉。

(来源:《云南日报》2021年2月12日)

【赏析】本文以“小甩炉”为主线,追述了一段难忘的童年时光。文章先介绍昆明冬天取暖的“风炉”,再写孩子们用的“小甩炉”,真实地还原了冬天里的温暖童年。在写法上,本文没有华丽的词语,却在平实的叙述中展现了真实的童年时光,将温暖融入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对往事的怀念之情。

猜你喜欢
柴禾砍柴凉鞋
小马砍柴
磨刀不误砍柴工
放羊的故事
漂亮的红色高跟凉鞋
母亲的柴禾
王雪莲的诗
你是穿凉鞋的正确人选吗?
放羊的故事
“柴禾”的前世今生
柴禾妞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