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开香
区域活动是幼儿游戏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活动中,有宽松愉悦的游戏氛围,有丰富多样的操作材料,有灵活自由的学习方式。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水平选择材料,或者通过模仿同伴、与同伴交流互助、独立完成活动等行为,促进其动作、认知能力、交往能力、想象力、表现力、创造力等方面积极主动地发展。山区的幼儿园面临经费不足、专业教师缺乏、活动空间小、班额大等问题,如何克服这些困难,发挥区域活动的独特价值,推动区域活动常态化、规范化、科学化,促进幼儿快乐成长,是我们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的课题。
环境创设,浸润“儿童为本”的理念
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环境作为一种“隐性课程”,在开发幼儿智力、促进幼儿良好个性发展方面,越来越引起广大幼儿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基于幼儿发展,我们依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课改理念和办园理念,遵循“环境是美的”“环境是活的”“环境是亮的”三个原则,凸显“自然、低碳、本土”,处处体现以儿童为中心的创设理念,在内容和方式上遵循幼儿的年龄特点,结合园所文化有目的、有计划地为幼儿创设一个个情景性、标识性、探究性、参与性、互动性的具体而生动的生态场景,让幼儿有身临其境之感,在与环境的积极互动中,获得经验和能力的提升。
比如,在挖掘本土资源,建设本土特色的“农家小院”为主题的中班区域活动时,园所用农作物、青花布、草帽、草席、花叶藤条、灰墙青瓦等本土元素打造出清新质朴的农家风格;将石磨、石臼、竹筛、竹篮等农具和豆子、花生、核桃、玉米等农作物投放到角色区,让幼儿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家乡人民的传统生活智慧。
材料投放,彰显“家园共育”的力量
区域活动材料的丰富程度直接关系到幼儿活动的质量。区域活动材料越丰富,形式越多样,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就会变得越聪明、越自信、越大胆。
园所在准备材料时,要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让家长在参与的过程中,共同体验幼儿的成长过程。为了取得家长的支持,多沟通是关键。一是召开家长会进行宣传,需要家长配合的事情可以从家委会成员开始,也可以从积极性高的家长开始,循序渐进,逐步带动其他家长参与;二是通过QQ群展示区域活动的图片,让家长了解幼儿参与区域活动的热情;三是引导幼儿把自己参加区域活动的心情和收获讲给家长听;四是让家长现场感受区域活动的意义,在幼儿入园或离园时开展区域活动,或举行家长开放日,邀请家长来园参加活动,见证幼儿参加活动的过程,教师适当地讲解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得到了哪些提高和发展。
很多家长利用周末带领孩子收集各种各样天然的,废旧的环保材料。有的孩子带来了图书、玩具;有的孩子带来了决明子、麥子,做成玩沙池;有的收集各类蔬果、树叶、稻草、松果等,装饰区域环境;有的收集小瓶子、牛奶罐、旧光碟、纸盘、包装纸等。经常性、多形式的沟通不仅促进了家长对自己孩子兴趣点和最近发展区的了解,丰富了育儿知识,而且促进了家长对幼儿园教育活动的了解,家园关系进一步紧密。
活动实施,挖掘“整体发展”的内涵
幼儿的学习和发展是整体性的。虽然学习内容划分为五大领域,但在教学实践中,要遵循幼儿整体性、综合性的发展特点,注重五大领域的渗透和融合,将集体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或幼儿感兴趣的,需要拓展的内容,隐含在材料中、环境中,引导鼓励幼儿反复操作,巩固经验,提升认识。可以在一个游戏活动中实现多个领域的目标。如:在幼儿的建构活动中,可以提升幼儿的手眼协调水平、数学认知水平(对称)、语言表达能力、想象力的发展等。也可以在多个游戏活动中实现同一个领域的同一个目标。如:幼儿在美工区涂色时,会表现出涂色规律,在用积木搭建围墙时、在打着节拍唱歌时也可以表现出规律。
区域活动不仅要与五大领域教学相结合,还要与主题教育活动有机结合,及时把主题活动中的材料投放到区域活动,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继续进行相关主题的探索与操作。园所可以创设与主题活动相适应的活动区,也可以利用活动区的活动生成新主题。如在大班下学期《我要上小学了》主题活动中,可以在美工区开展设计小书包的活动;在角色区创设小学的场景,孩子们在里面扮演老师和小学生,模仿上课的情景;在建构区搭建想象的学校;在表演区进行歌曲表演《一年级的小学生》等。再如在中班的《落叶飘飘》主题活动中,可以在美工区投放各种树叶,让幼儿进行树叶贴画和拓印树叶画的活动;也可以在表演区演唱歌曲《小树叶》;还可以在科学区观察树叶的形状、颜色,探究为什么秋天有的树叶变黄了,而有的树叶依然是绿色的等问题。
交流分享,绽放幼儿自主的精彩
有效的交流分享是区域活动的重要环节。区域活动结束后,通过分享交流,幼儿能积极主动地在集体面前展现自我,通过师幼、幼幼之间的相互交流,汇集各种有益的信息,形成新的经验与认知,或者又会产生新的问题,通过对新问题的思考讨论,激发幼儿下一次区域探索的渴望和信心。
如美工区的琪琪用毛线编织了一条蓝色的小围巾,在分享交流时,老师让她把围巾戴在自己的脖子上,在同伴羡慕的眼神中,她像小模特一样在活动室走了一圈,孩子们都纷纷说道:“这条围巾好漂亮呀!”老师紧接着问:“你们觉得这条围巾哪里漂亮?”孩子们有的说颜色好看,有的说编织得很整齐,没有脱线,还有的说跟琪琪的黄色外套很搭配。在同伴积极性的评价中,琪琪感受到了老师的肯定、同伴的认可,脸上写满了喜悦。老师趁机说道:“明天我也想请小朋友们帮我织一条围巾,我会穿一件紫色的外套,你们想想可以搭配什么颜色的围巾哟!”孩子们都争着抢着说:“明天我要去美工区!”有意放大部分孩子的兴趣,以此激发更多孩子参加下一次活动的兴趣。
又如,建构区的阳阳在分享交流时,不开心地说道:“老师,我想在建构区垒一座十层以上的高楼,可是每次垒到第五层时,它就倒了,一直没有成功。” 看着不开心的阳阳,老师问全班的小朋友们:“今天阳阳在建构区遇到的困难,你们有什么办法能够帮助他?”孩子们议论纷纷,有的说垒高楼的时候地面要平坦,还要靠着墙角,这样牢固一些;有的说不要垒在过道等人多的地方,要到相对偏僻的角落,这样不容易被碰倒;还有的说高楼的最下面几层要用大一些的积木,这样底座宽一些,才不容易倒。老师对阳阳说:“大家的建议很不错,明天你再试一试,看能不能垒到第十层?”通过这样的分享,教师抓住问题展开集体讨论,引发幼儿间的分享交流。教师在引导幼儿梳理经验、展示经验的同时,以一种隐形的方式帮助其他幼儿反思自己的活动,从而不断调整自己的游戏行为,获得新的操作经验,激发再次探索的欲望。
总之,在区域活动中,我们要始终站在儿童的角度,回归生命的本源,用动态和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孩子的成长,激发孩子的潜能,提高游戏水平,推进游戏进程,让孩子成为区域游戏的主人,支持每一个孩子的后续学习和可持续发展。
责任编辑/曹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