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高质量发展筑基育人

2021-07-01 09:14鄢志勇曹小飞喻登科胡晓勤
湖北教育·综合资讯 2021年5期
关键词:武汉市职教实训

鄢志勇 曹小飞 喻登科 胡晓勤

4月12日,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在京举行,会议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强调职业教育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

“在通往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武汉市交通学校校长简玉麟笃定地说。作为一名有着近30年职业教育生涯的老职教人,简玉麟亲历并见证了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在他看来,从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到党的十九大报告,再到国务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职教20条”),职业教育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地位日益凸显。“作为职教人,我们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锚定正确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为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筑基育人,贡献职教人的一份力量。”

瞄准市场面向未来建设品牌专业群,打造职业教育新样态

武汉市交通学校始建于1959年,是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国家级重点中专学校,还是国家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重点实训基地、全国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示范点。

学校品牌和地位的确立,源于精准的发展定位和有竞争力的特色专业体系。简玉麟说:“办好职业教育,关键是将专业链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链、需求链实现无缝对接,让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在相互合作中互惠双赢,逐步走向深度融合。”

武汉被誉为“中国车都”,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已成为武汉的第一支柱产业。2011年起,在深度融入汽车产业链的视野下,武汉市交通学校开展了汽车运用与维修品牌专业建设与改革实践,促进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紧密结合,形成自身比较优势和核心竞争力。在“扬优、扶新、集群”理念指导下,根据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学校充分发挥重点建设专业对专业群的辐射带动作用,紧密对接武汉市汽车与零配件支柱产业,形成汽车运用与维修、汽车车身修复、汽车电子技术应用、汽车整车与配件营销、汽车制造与检修组成的汽车技术与服务专业群。目前,学校汽车类专业学生占在校生总数的“半壁江山”,毕业升学率始终保持在98.5%以上,成为武汉市乃至湖北省名副其实的“汽车匠士”的培养摇篮。

近年来,武汉市交通学校紧跟市场和企业需求,相继开设了大数据、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运行与维护等新兴专业。在新设专业的同时,学校也加强了专业动态调整,撤销、停招了电子技術应用、数控技术、旅游服务与管理等专业。

对此,简玉麟表示,职业院校必须主动实施人才培养结构动态调整,以适应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需求,培养适应产业需求的人才。

基于这样一种办学理念和思路,“十三五”以来,学校坚持走内涵发展、专业集群、开放办学的道路,切实做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最终形成了以汽车、轨道交通、航空服务类为主体,以交通装备智能制造、现代信息技术类专业为两翼的特色专业体系,重点打造了汽车专业群、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群、现代运输服务专业群、信息技术专业群。

“开展专业品牌建设,就是要促进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紧密结合,优化专业结构布局,形成有效的专业建设机制。”简玉麟介绍,学校每年都会对市场需求进行深入调研,并形成行业发展趋势预估,用以指导学校专业和课程建设。在教育部2018年举办的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比中,武汉市交通学校支持完成的课题《与汽车名企深度融合的品牌专业建设与创新》荣获二等奖。

“突出自身比较优势,走特色发展之路,建立品牌强势,进一步增强中职教育的吸引力,是职业院校在教育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地位的基本保证。”简玉麟说。

近几年,武汉市交通学校参与中国汽车职业教育集团、全国机械行业新能源汽车职业教育集团、湖北交通职业教育集团、武汉汽车职教集团等4个与汽车专业群直接相关的职教集团,进一步加强了与行业组织、企业、院校专业间的联系,为专业校企合作、校际合作搭建了平台。

把“车间”搬进校园,把课堂开在生产线,以岗位“核心技术”助力学生走向人生新高度

扎上马步,手拿“喷枪”,不戴口罩,周遭也没有油漆味,学生熟练地拿着“喷枪”作业,教师不时在旁边指点。学生喷涂的对象不是汽车,而是一块宽约1米的弧面电子屏幕。

这是在武汉市交通学校汽车涂装创新工作室里仿真模拟教学的一幕。专业课教师易建红告诉记者:“模拟喷涂设备上操作达到80分的学生,就基本上掌握了喷涂的操作要领,接下来就可以直接在汽车上面喷涂油漆。”

通过虚拟现实、传感、仿真等技术搭建的汽车涂装创新工作室等模拟仿真实验室,实现了“理、虚、实”三结合,是教学新模式的跨越。有了虚拟经验,学生在真实场景中进行实物操作时,就更容易找准关键联系,教学质量自然也就提高了。

武汉市交通学校一向重视实习实训,重视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为此,学校筹措资金,加大投入,启动市级汽车高水平实训基地建设,新建了汽车整车装配实训中心、汽车科普馆、汽车创客空间、新能源汽车实训室等实习实训基地,进一步夯实汽车专业群的办学实力。

“打造高水平实训室,一方面是将产业一线技术引入校园,另一方面是将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文化在实训中植入学生头脑,而这些在传统课堂上是无法学到的。”简玉麟说。

学校坚持走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的职教发展之路,打造了一批产教融合型高水平实习实训基地,建成了多个校企合作培训中心,把“车间”搬进校园,把课堂放在“车间”,让学生上学如上岗,提前练就岗位“核心技术”。

以汽车整车装配实训中心为例,该中心拥有全省中职学校首条整车装配线,能够按照企业生产的情景,完成整车装配技能、装配工艺及模拟生产实际的实习实训,培养具有汽车整车装配操作经验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这是学校与东风本田等本埠知名企业合作打造的高水平实训基地,实现了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城市轨道交通专业实训中心是学校另一个引以为傲的实训基地。现代城市轨道交通设备一应俱全,包括车站AFC自动售检票系统、模拟驾驶实训系统、地铁站台屏蔽门系统、客门实训系统、站务运作管理系统、轨道交通信号沙盘实训系统,等等。在实训中心的信号沙盘区域,摆放着一个巨大的沙盘,上面有山、水、路、桥、高楼等,模拟武汉地铁2号线运营线路。

简玉麟认为,无论是新设专业,还是传统专业,都要根据产业实际,适时进行实训条件的更新,让学生在校内就能够进行生产化实操训练,才能培养出符合产业经济发展需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近几年,武汉市交通学校打造了多个第一:全省第一个国家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重点实训基地,第一个现代化电梯技术重点实训基地,第一个东风标致校园培训中心,第一家校园汽车商务实训基地(武汉德善汽车4S店),第一家中职校园巴斯夫油漆培训中心,全国第一个东风雪铁龙钣金技术培训基地……

学生就是在这些全国、全省“第一”的实训基地里,发掘动手实践的潜能,练就精湛的技术活儿,也获得了人生出彩的本领和机会。

在2020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试点赛中职组焊接技术赛项中,学生孟成夺得全国第一名,创造了湖北省参与该赛项以来的最好成绩。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是教育部发起的一项全国性学生竞赛,被誉为职教界的“奥林匹克”大赛。武汉市交通学校在历届国赛上共夺得8个一等奖、37个二等奖、40个三等奖,获奖总数居全省中职学校首位。

“真枪实弹”搞实训,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技术上独当一面。

罗旋,武汉市交通学校2009届毕业生,如今已创建了属于自己的二手车连锁品牌。罗旋曾在2009年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得汽车喷漆比赛项目一等奖。2010年中职毕业后,他进入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深造,大学毕业后自主创业,成立了一家二手车服务公司,在业内逐渐闯出一番名堂。

张能海,2014年从武汉市交通学校毕业后,在家乡广水开办了一家修车行,从车身维修、售后服务到员工管理,张能海都做得很从容、自信,如今已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车行老板。张能海说,在学校的实训学习经历是自己创业的底气,让自己受益终身。

“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发扬黄炎培职教思想开创职业教育新局面

4月20日,武汉市交通学校举行“青年教师导师制拜师仪式”,校长简玉麟寄语青年教师:踏入职业教育领域,首先应学习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27日,简玉麟布置2021年职业教育活动周工作时再次强调,要将黄炎培职教思想的学习研究纳入职教周活动中。

黄炎培是我国近现代职业教育的奠基人。一百多年过去了,他的教育思想和理念还适用吗?

对此,简玉麟有自己的见解。他表示,一百多年前,黄炎培先生在国内外广泛学习、考察,又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形成了社会化、科学化、平民化的职业教育办学思想,提出的“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理论与实际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谋个性之发展”等职业教育原则以及“大职业教育观”,至今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比如说,现在有些中职学校的办学理念出现偏差,在学生培养方案上和普通高中趋同,出现重文化、轻技能的倾向,甚至有的学校只在技能高考前才突击开展技能训练。这就背离了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初衷。”简玉麟说,“在武汉市交通学校,我们一贯重视技能实训,实践课和理论课保持五五开的比例;我们建有设施一流的实训基地,拥有大批双师型教师;我们没有设立专门的‘高考部,但多年来技能高考升学率同样稳居全市前列。”

简玉麟表示,作为职教人,一定要守住“初心”,牢记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定位,把握正确的职教办学方向,突出以就业或促进就业为导向,突出职业教育的教育属性和职业属性。

近年来,作为对黄炎培职教思想的继承与发扬,同时也是落实国家“职教20条”的具体行动,武汉市交通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创新了“双元双训”工学结合模式(即校企“双元”发挥各自优势,开展岗位技能和职业素养融合的“双训”),通过订单培养、个性化定制、现代学徒制试点和国际合作办学等方式,针对不同的需求培养人才。

以学校建成的东风雪铁龙标致、通力电梯培训两大校企共建中心为例,学校每年为企业培训员工4000余人次,形成了“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口碑共创”校企合作模式,为学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学生定向培养与就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改革等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和实践,促进了学历教育改革创新。

“我们现在开展的校企合作、现代学徒制,正是黄炎培先生‘工学结合、工读交替职教思想的体现。”简玉麟说,“原来,我们和企业联合开设订单班,定制化培养人才,把企业的师傅引进来,把老师送出去学习,取得了很好的成效。现在,我们进一步思考,企业能带给我们的不只是学生就业的便捷,更应该是先进的市场理念、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我们要打破订单班的小格局,让合作企业更广地辐射教育教学,让产、学、研、用真正实现一体化。”

目前,武汉市交通学校正在根据国家精神,大力推进“1+X证書”试点工作,推进产教协同育人,探索校企合作育人,促进终身学习,培养复合型人才。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和黄炎培“大职业教育观”的基本思想不谋而合。

“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黄炎培职教思想,传承的同时也要创新,以适应新时代对职业教育的新要求。”简玉麟表示,全国职教大会提出了职教改革发展的行动指南,职教人要贯彻大会精神,落实“职教20条”,开展“提质培优行动”,为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干实事、开新局。

责任编辑/鄢志勇

猜你喜欢
武汉市职教实训
武汉市勘察设计有限公司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武汉市勘察设计有限公司
中英越洋握手 职教领跑未来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
虚实结合实训平台的开发与应用探索
职教要做好迎接“慕课”挑战的准备
职教中心“被托管”带给我们的启示
“三本”转为职教需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