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俐静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语言,新时代总有新语言;一个行业有一个行业的使命,新时代总有新使命。2020年,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先后在川西、川东、川北三个片区和成都召开了川派评论“理论与实践”论坛。四场大会,智识云集风汇,这既是“川派评论”的系统性梳理、融合性发展的汇力聚策,更是助力治蜀兴川、成渝双圈建设的集成思考与集体实践。
新时代新战略背景下,“川派评论”在四川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文艺引领作用越来越重要。演进形势、美学态势、担当姿势与发展大事成为构建“川派评论”立得稳、站得住、唱得响的重要基础。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语言,新时代总有新语言;一个行业有一个行业的使命,新时代总有新使命。2020年,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先后在川西、川东、川北三个片区和成都召开了川派评论“理论与实践“论坛。这既是“川派评论”的系统性梳理、融合性发展的汇力聚策,更是助力治蜀兴川、成渝双圈建设的集成思考与集体实践。
“川派评论”演进形势向上向好。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李明泉认为“四川评论是四川历史文化积淀的深刻体现,是四川思维哲学范式的深切表达,是四川思维审美取向的深刻阐释,是四川人人文性格的具体体现……应注重评论的转型与建构,透视文化地理,关照山川风物、观察创作流派、探索巴蜀风格、集合评论力量,最终建构我们的巴蜀话语体系。”2013年,在庆祝四川省文联成立60周年系列活动中,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做出《加强四川文艺评论工作 努力打造文艺评论川军》专题报告,从抓理论研究和学术研讨,灾后文化重建,抓好奖项工作,出作品出人才,举办参与系列文艺活动,做好协会联系协调工作等六个方面对打造文艺评论川军做了全面报告。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李明泉在2015年接受时代先锋周刊专访时提出“评论川军”“一个中心、两只眼睛、三件武器、四大平台和若干个课题”的建设思路。2019年,四川印发《建设文化强省中长期规划纲要(2019-2025年)》,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文艺评论,打响川派评论品牌”。同年,《中国艺术报》发表《有“派”·有“劲”·有“根”——全国各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发展态势强劲》,第一次将“川派评论”与“粤派评论”“陕派评论”“闽派评论”并列中国评论第一矩阵,四川批评家成为立足巴蜀、面向全国、业界首肯的文艺评论新群体。如果说早期所提“评论川军”主要是以川系评论者或川系评论作品为依托,是四川文艺评论的队伍品牌或名片;现今的“川派评论”则是学术与学理上得到业界尊重与认可,内涵与外延都得以极大地拓展与延伸。历经川系评协组织及个人的智慧、汗水、才华、激情,实现了2013年“努力打造文艺评论川军”到2015年“成功打造评论川军”的目标进阶,到2019年中国文艺顶层媒体对“川派评论”行业认定与省委省政府的文化重托,再到2020年四大片区的专题论坛,四川文艺评论从点面演进到集成手法,实现了从“军”到“派”的励志进阶、荣耀站位与豪迈出征。
“川派评论”美学态势立体多元。框架性、理论性、跨界性则是“川派评论”的美学特质。中国现代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朱光潜先生曾说过“研究文学、艺术、心理学、历史和哲学的人们如果忽略美学,那是一个很大的欠缺。”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學院教授、《东方丛刊》主编、《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副主编王杰认为“美学与艺术批评一直是通过文化改造社会的最强劲有力的理论形态。”“川派评论”一直致力于文艺评论、文艺理论与文艺实践的全面结合,特别是2020年“理论与实践”四场论坛活动的开展,就“川派评论”的美学风格研究、发展历程研究、“川派评论”代表性人物研究、“川派评论”引领文艺思潮研究、“川派评论”语言表达特点研究、“川派评论”服务治蜀兴川战略研究、“川派评论”与地域性文艺流派比较研究等单元的研讨则是一次自审、自省、自我加持、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具有非凡意义的活动。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原主任、《高校理论战线》总编辑、教授田心铭认为“一个学科的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是不可分割的。学术体系是揭示本学科对象的本质和规律的成体系的理论和知识;话语体系是理论和知识的语词表达,是学术体系的表现形式和语言载体。”这七大单元构成了“川派评论”自我建设的四梁八柱,具有里程碑意义。
“川派评论”担当姿势更加主动。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座谈会强调“加强和改进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文艺评论工作……把好文艺批评的方向盘……”,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会议上再次强调“加强和改进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是文艺事业繁荣发展的根本保证...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文艺评论工作……要加强和改进文艺理论和评论工作……更加有效地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习总书记把文艺理论和评论工作放在“加强和改进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章节并多次强调,这充分说明文艺理论和评论工作在诸文艺类别居于至关首要、特别重要、关键紧要的位置,充分说明文艺理论与评论工作担负起中国共产党赋予的对诸文艺的引导、引领使命。2020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国家战略实施以来,“川派评论”行动迅速、谋篇布局、落棋走子,在发挥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和智库支撑作用、助力双圈建设呈现出主动有为姿势。
“川派评论”之巴山艺评。巴山艺评是“川派评论”重要战队,有着韵长巴风、秀壤巴地、劲道巴人和雄浑巴势。韵长巴风:达州自古属巴地,有近5000年的考古史、2300余年的建制史。巴文化与秦文化、中原文化、楚汉文化及蜀文化不断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历史传统文化。如今,借助现代舞台艺术,一台以巴山大峡谷实景为背景,以古老的巴文明、巴遗址为创意源泉,脱胎于当地传说、生活的《梦回巴国》实景演出,巴风绵延,韵绕时空。秀壤巴地:达州地处中国版图中心,是名符其实的中国圆心城,被明代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赞为“西南奇胜地”,有八台山、龙潭河、賨人谷、巴山大峡谷、罗家坝巴人文化遗址等历史人文景观。先后成立了巴山书画院、巴文化研究院、巴山文学院,建成了达州文艺之家、巴山文学馆、515艺术创窟、元稹纪念馆、巴人文化广场、巴人文化遗址、十里水街等文化群落,开设了《达州新论》《巴山文艺》《文化达州》《达州日报》《达州晚报》等市级纸刊、《魅力开江》《宕渠文艺》等县级内刊;劲道巴人:巴人后裔同样崇勇武尚文艺,武将有着文气质,文人有着武精神。从达州籍文艺领军人物来看,如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李明泉当选为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他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川派评论的“明砍”风格;任芙康先生曾主编深耕《文学自由谈》20余年,以韩石山先生所言“这位文坛大佬,是非在他那儿,常会化为轻蔑的一笑,那不屑的表情,在他的嘴角留下了印痕”;刘昌文(笔名迅风),著名辞赋家和诗人,中华辞赋家联合会副主席,近些年在文艺评论方面也颇有建树;还有范藻教授受聘四川传媒学院继续弘扬巴山艺评精神,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姜明在川报及其他主体媒体发出响亮的巴山艺评声音,民间文艺评论家冯晓澜被聘为《作品》特约评刊员,他们与其他许多优秀的达州籍文艺评论人犹如文坛武将勇战善战,共同植根巴山大地,共同发射出艺评火力、共同彰显巴山艺评魅力;雄浑巴势:从领导重视来看,达州市委市政府及各区县党委政府都分别数次召开四大班子领导干部出席的文艺工作座谈会,市县文艺1+3文件的出台为文艺持续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各级财政大力支持文艺工作,增加预算、协调经费,全力保障协会基本工作运行和各种文艺活动开展;从组织机构来看,达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于2019年换届选举产生了新一届班子,协会务实地把全市各界各地文艺评论人才团结、组织、凝聚起来,共同推动“巴山艺评”蓄谋发展;从文艺评论土壤来看,达州市共有文艺家协会13个,巴山作家、巴山摄影、巴山书画、巴山诗歌等文艺品牌发展势头强劲,在全省都很有份量,甚至在全国都有较大影响。良性文艺现象、大量本土优秀文艺作品、德艺双馨的代表人物、发展动力保障成为文艺评论的沃土、厚土、热土;从各类活动开展来看 ,积极组织策划“视觉巴山——巴山画家群美术作品展”“聚焦巴山·达观天下”摄影特展、“细语巴山”——达州市第二届钢笔画展、抗疫主题文艺创作、《华西坝的钟声》研讨会、《梦回巴国》研讨会等活动,牵头深入开展调研,完成系列“巴山”文艺品牌专题调研报告,形成《达州打造“巴山”系列文艺品牌支撑巴文化高地战略研究》《巴山深处流淌出的诚挚颂歌——评达州本土原创抗疫主题歌曲创作》《2020文艺战疫:达州 谋定后战》《达州钢笔画“对话”巴山元素》《巴山之中的细语绵绵——细语巴山 达州市第二届钢笔画展“细”印象》《源于文化品质的文化自信——评蒋兴强中篇小说<隔单>》《巴山文学 倔强的生命之花》《笔墨间的人文情怀——读张瑞田<砚边人文>有感》《野渡三秋味——评蒋兴强散文集<远去的野渡>》等调研报告和优秀评论文章,致力智库作用发挥,不断繁荣达州文艺事业。从工作规划看,在“理论与实践系列学术研讨会川东论坛”就“提高文艺评论政治站位、提高文艺评论组织化程度、壮大文艺评论队伍、加强文艺评论时效性针对性、助力文旅融合发展、提升文艺评论影响力、拓展文艺评论社会效应、引领社会风尚”等8个方面提出了川东文艺评论行动计划,这为巴山艺评下步发展明确了目标、理清了思路、增添了措施。
“川派评论”及“巴山艺评”发展之事个人浅见。一是加强组织机构建设。不断加强评论家协会自身建设,充实秘书处工作力量;发挥各文艺类别评论专委会作用,依托各专业委员会力量,组织各门类理论研讨和评论创作;未成立协会的地级市要加快成立评论家协会,条件成熟的县(市、区)要率先成立县级评论家协会组织,逐步实现评论家协会组织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覆盖;鼓励和支持村(社区,比如:达州市通川区江湾城社区)建立评论家协会组织,发声基层文艺评论。二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引导广大文艺评论工作者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坚守批评精神、社会责任和艺术立场。充分发挥仲呈祥、李明泉、何开四、黎风、刘火等评论界“高人”引领作用,探索实施名师带动1+N计划;充分释放丁鸣、艾莲、李若峰、罗应春、徐登明、韩刚、白浩、李立、刘昌文、姜明等评论劲旅力量;更加广泛地把各文艺门类、哲学社科界、新闻媒体界中文笔功底好、热爱文艺评论的优秀年轻人才团结和吸引到评协组织中来,把“外人”变“内人”,把“内人”变“线人”,把“线人”变“达人”;请进大报大刊、名校名家集中讲授文艺评论认识论、方法论,夯实理论功底、常守为艺初心;组织川派评论各片区采取集中与分散、坐庄与轮值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中外经典文艺作品、地域优秀文艺作品观摩、交流研讨,策划巴蜀文化创造性挖掘、创新性发展等主题调研,既为评论人才提供学习交流成长平台,又为成渝双城经济圈提供文艺评论力量;还要重点针对音乐、舞蹈、曲艺、摄影等文艺评论薄弱领域开展专题性培训、研讨与创作,破解上述文艺领域评论作品少、评论经典少的问题。三是加强阵地建设。主动加强与中评协联系,积极争取把达州文艺之家创建为中国文艺评论基地;做好中国文艺评论网四川评协频道、四川文艺网评论版块,做好川派评论网站建设和链接,及时更新、常态推新“评论四川”“巴山艺评”微信公众号内容;除加强与《当代文坛》《四川文学》《现代艺术》《川报全媒体文艺评论》等刊物或板块的合作外,探索创建《川派评论》期刊或内刊,壮大《巴山文艺 评论视点》阵容,丰富和充实市县文艺评论视角;不断加强与各地评协机构、文艺评论刊物、哲学社科美学界、文化产业界的互动联系,重点加强与重庆评协机构、社科院、成渝双城圈各文艺家协会、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四是加强活动策划与开展。聚集大事热点、聚集优秀文艺作品和人士、聚集文艺现象文艺思潮,推出系列文艺评论作品、理论评论成果。五是加强学术建设。繼续加强跨界集成发展,加强学术体系的建立,继续在站得稳、站得住、唱得响等方面下功夫,在进教材、入史册、上殿堂等方面求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