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厚明
宠辱不惊是一种心灵的自由自在
《资治通鉴》记载:唐高宗时,雍州长史卢承庆对内外官吏进行考核。当时,考察官员有级别标准,先大体分成上中下,然后每一级再分成上中下,比如最好的是上上,差一点的是上中,以及中中、中下、下下之类。
有一个官员负责督运粮食,但遭遇大风而翻船失米,卢承庆的考核结论是:“监运损粮,考中下。”那位运粮官听后没有流露出半点不高兴的神情,也没有解释,一言不发退下了。卢承庆欣赏他对待得失的淡然和雅量,就改了结论:“非力所及,考中中。”然而,那人仍然没有激动的神色,也沒有一句客套的感谢话。后来,卢承庆调查发现,翻船并非监管不善,而是因为突然刮大风把船吹翻了,便把评价改为:“宠辱不惊,考中上。”从中下到中中再到中上,不同的三次结论,不仅反映了卢承庆察人识才的眼光,也体现了这名运粮官宠辱不惊的素质。
杨绛说:“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接受考核的运粮官淡然面对卢承庆三改结论,并非其木讷迟钝使然,而是有着问心无愧的坦荡,清心寡欲的淡泊,处变不惊的睿智,始终保持着心灵自由自在,没有世俗的包袱和负累。这也赋予我们有益的人生启示:身居尘世中,难免要面对诱惑的困扰、功利的考验、情感的冲击,如果贪名图利、患得患失,心灵就会不堪重负而失去自由。不妨多一些豁达淡然,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心静如水,少一些轻浮躁动,做一个灵魂丰盈、精神饱满、内心繁华的人。
(责任编辑/刘大伟 北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