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雪峰
作为国家战略性产业,新中国航运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承载无数中国人向海而兴、光我中华的航海梦想,一路劈波斩浪、风雨兼程,从涉水近海到逐浪远洋,从追随西方到领跑全球,历经一代代风雨接力,跨越一个个航路里程,用航迹见证大国交通的天下纵横,用风帆扬起大国前行的磅礴铿锵。
构建新格局:从孤舟远征到千帆竞发
历史总是在苦难深重中改写。
近代以后,封建统治腐败,西方列强入侵,中华民族山河破碎、生灵涂炭。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的百年光阴,中国在陆海交困、闭关锁国中度过。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抗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海员率先走向了爱国运动的最前沿。1922年1月,香港海员大罢工点燃了工人运动的星星之火。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共产党在香港布局航运力量,开始了自营远洋船队的初步尝试。1949年9月19日,“海辽”轮冲破国民党在海上的重重封锁,起义回国。随后,原国民党13艘海轮纷纷响应人民政府的号召,在沿海沿江起义,成为新中国航运事业的初生力量。
1960年,印尼爆发大规模排华事件,大批受迫害的华侨急需回国。而且,西方对新中国实施经济封锁,新中国国内建设百废待兴、物资匮乏,迫切需要有一支自己的远洋运输船队。此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在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亲切关怀下,年轻的新中国在内外交困中“咬牙”拨款26万英镑,从国外买回一艘報废邮轮,经过整修,命名为“光华”轮,寓意为“光我中华”。1961年4月27日,中国远洋运输公司成立。成立的第二天,悬挂五星红旗的“光华”轮拉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向远洋事业进军的第一声汽笛,从黄埔港起航,驶往印尼接侨。由此,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新中国远洋运输事业拔锚启航。
理想信念之火一经点燃就会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此后,一穷二白的中国航运业在国家大力支持下,从无到有探索建立了独立完整的运营体系,成为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的独立市场主体,同时积极开辟海外航线,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至1978年末,我国船舶已航行99个国家和地区的410个港口。改革开放后,随着国家对外开放大门的打开,由“广、大、上、青、天”等核心远洋企业组成的中远集团和上海、广州、大连海运局等5家交通部直属企业组成的中海集团,在党旗引领下,心怀“下海、登陆、上天”的雄心壮志,一路驶向发展的快车道。
2016年2月18日,按照中央要求,中远、中海两大集团重组,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或“中远海运”“集团”)盛装登场。这是两大航运巨头的重大“蝶变”,也是中国走向“航运强国”的重要里程碑。重组后,集团一举实现六个“世界第一”、多个“世界前列”,经营船队综合运力超过1.1亿载重吨,以全球1/18的运力承运全球1/10的海运贸易量,成为名副其实的“航运旗舰”。
新集团成立后,中远海运以打造全球综合物流供应链服务生态为愿景,以领航者的姿态与100多家政府和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与港航企业发布合作倡议,携手创造新价值。2017年,中远海运与达飞轮船、长荣海运和东方海外正式组建海洋联盟,正式跻身全球班轮运输第一阵营,传统的欧美主导全球海运的格局正在打破。
从羸弱到奋起、由苦难而辉煌,中国航运业历经百年航程,至此改变了世界航运业的发展格局。
引领高质量:从大起大落到稳扎稳打
航运业始终处于国际市场的前沿,是国际经济走向的晴雨表,与全球经济的周期有着惊人的一致。与航海这一“冒险者的职业”一样,航运业一直被打上“大起大落、大风大浪、大进大出、大喜大悲”的标签,从顶峰跌到低谷,从萧条走向繁荣,航运百年,周期性从未摆脱。
新成立的中远海运集团将抗周期性作为重组成效的重要指标,制定了涵盖航运、物流、航运金融、装备制造、航运服务、社会化产业和“互联网+”相关业务的“6+1”产业集群发展战略,在持续做强做优做大航运主业的基础上,形成多元而清晰的产业结构,业务布局空前优化,抗风险能力不断提高,经济活跃度持续提升。目前,集团非周期性资产占总资产比重达到50%,非周期性资产实现利润占比达到54%,确保了集团国际化经营稳定高质量发展。
从完成“史上最复杂交易”创造资本市场重组的优秀案例和我国现代企业改革重组的杰出样本后,中远海运持续推进全球各业务板块压茬整合20项重大重组,一鼓作气、势如破竹,航线结构、货源结构、客户结构不断优化,区域市场、新兴市场、第三国市场等产业链替代转移市场不断开辟。
按照党中央和国务院国资委要求,中远海运持续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作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试点,创新“2+N”模式,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规范董事会建设、三项制度改革和混改、“双百”行动、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对标世界一流管理提升行动,不断释放重组红利、改革红利,企业发展生机盎然,并迸发出高质量发展的内生活力。重组五年,中远海运集团实现了跨越式的历史性增长。集团营业收入累计实现13 534亿,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8%;利润总额累计实现1 113亿,年均复合增长24%;净利润累计实现721亿,年均复合增长26%;集团上市公司市值达到3 260亿,比重组时上涨92%;集团资产总额从重组时的5 930亿,达到2020年年底的8 499亿,增长43%。
如果说重组推动“做大”,那么前瞻性的战略布局就是迈向“做强”。中远海运集团成立后,集团成功收购东方海外,创造了双品牌协同运营新模式,投资回报37.8%,夯实了集装箱班轮运输业务半壁江山;成功收购胜狮货柜,占有全球造箱市场份额35%,在2020年至今集装箱市场“一箱难求”时占据先机、赢得主动;成功拓展金融保险租赁业务,推进产融结合,优化产业结构,为未来发展谋篇布局夯基垒台。除此之外,集团紧跟时代步伐,构建数字生态,以“业务数据化、数据业务化、服务平台化”持续推进数字化转型。2020年5月,全国首个5G全场景应用智慧港口在厦门远海码头落地;11月,全球首个“航运提单+贸易单证区块链平台”发布。
重组五年,中远海运在中央企业经营业绩考核和党建责任制考核中蝉联A级,在《财富》世界500強排名中连年攀升,在全球最受信赖公司航运企业中独占鳌头,企业在驶向卓越的航道上开足马力、全速前进。
驶向全球化:从全球承运到承运全球
国有企业的发展进步,离不开以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更高水平融入全球经济。
据联合国贸易发展促进会统计,按重量计算,全球贸易总量的90%是海运贸易量,海运成为全球价值链上的重要一环。作为最早“走出去”和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国有企业,中远海运在百年航程中走过了一条完全市场化竞争的全球化发展之路。也正是因其在与国际强者的同台竞争中熟悉了国际规则、深化了全球思维、学到了先进管理,中远海运得以在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
中远海运的全球化初探始于上世纪 60年代。改革开放后,中远海运向着经营管理的国际化迈进。1978年,“平乡城”轮装载162个国际标准箱驶向澳洲,开辟中国远洋集装箱运输航线;1979年中美建交三个月后,“柳林海”轮首航美国,中美海上航线正式开通。这一时期,中远海运分别在欧洲、美洲、亚洲、澳洲、非洲等地的近20个国家派驻了航运代表。1980年建立第一家境外合营公司荷兰跨洋公司,1988年建立第一家海外独资公司中远(英国)有限公司,1993年中远新加坡投资公司在新加坡上市,成为第一家进入海外资本市场的国企。此后,集团加快全球航线网络布局和港口布局,在海外形成十大区域。重组之后,集团在境外设有1 050家分支机构,全球投资经营码头58个,经营263条集装箱国际航线,覆盖160个国家1 500多个港口,集团境外资产占总资产比重 57%,境外收入占比 59%,境外利润占比 52%,全球化版图跃然成型。
从“一带一路”的全面布局到“双循环”的深度链接,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的全面参与到海南自贸港、西部大通道、浦东大开发的深度融入,从博鳌亚洲论坛的主场支撑到进博会的全力服务,中远海运不断彰显“航运国家队”的全球控制力和影响力,集团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效应不断凸显,从全球承运向承运全球加快转变。
特别是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中,中远海运坚持义利并举,以码头为支点,以航线为纽带,以综合物流为延伸,累计投资608亿元人民币,描绘出一幅贯通全球的“工笔画”。2019年11月,国家主席习近平与希腊总理米佐塔基斯视察中远海运2016年收购的比雷埃夫斯港,两国元首将比港项目称之为中国企业“走出去”“一带一路”建设的成功范例和精彩实践,习近平主席更是称赞“百闻不如一见”“前景不可限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强国必定是海洋强国、航运强国。作为强国背后难以复制的动力因素,中国航运业跨步历史交汇,恰是百年风华,满载时代责任,巍巍巨轮必将驶向更壮美的海阔天空。
(作者系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党组工作部宣传室、文化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