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万宇
最近,“云南大象去哪儿了”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实际上,象群的迁徙几乎每一天都在非洲大陆发生着。很多非洲象生活在非洲各国的自然保护区内,但有些大象也会离开保护区,来到人类的地盘活动、觅食。由于经常与大象打交道,非洲人也总结、发明出一些既能保护大象又防止大象破坏人类生活区的行之有效的相处之道。
拍卖大象命名权
在非洲文化中,大象一直广受喜爱,被视为力量和权力的象征,还因为其长寿、智慧、忠诚、有耐力和合作精神受到赞誉,成为许多非洲部落的图腾。一些部落甚至相信他们的首领会转世成大象。南非祖鲁语中,大象叫“恩德洛沃”,这也是许多南非人的姓氏。科特迪瓦的国徽中央就是一个象头图案。在刚果(金)的国徽上,象牙象征着丰富的自然资源。
近年来,非洲国家越来越重视大象保护工作。《环球时报》记者在南非工作期间,只在国家公园和保护区内看到过野生大象。有一次,记者在匹林斯堡国家公园看到傍晚出来散步的两头公象大摇大摆地走在机动车道上,完全不理后面排着长长的车队,也没人敢鸣笛,因为在公园里动物有优先权。慢悠悠走了几分钟后,大象一声长啸,走进了树丛中,拥堵的车辆才慢慢恢复通行。
肯尼亚的大象数量已达3万头,并以每年约4%的速度增长。在疫情打击旅游业的情况下,该国政府为筹措款项保护大象想出了一个新招。肯尼亚旅游部门最近宣布,将在今年的世界大象日(8月12日)发起给大象起名的活动。命名权的起拍价为50万肯尼亚先令(约合3万元人民币),中标者可为指定的28头大象其中的一头起名,包括一对双胞胎。此次为大象起名有一定规则,必须使用肯尼亚当地的马赛族人名,并根据大象的外形、性格、家族排行等来起名。
用蜂箱取代尖刺栅栏
大象是世界上最大的食草动物,当食物匮乏时,一些野生动物区的大象经常跑出来到附近的村庄寻找食物。有时一次就会毁掉农民半年的经济来源。以往,村民只能敲击锅碗瓢盆、大喊大叫、扔石头、放鞭炮或向铁丝上的蜂箱取代。当地人利用蜂箱围栏隔开象群和庄稼。当大象试图穿过围栏时,会摇动蜂箱,激怒成群的蜜蜂对大象展开攻击,大象虽然皮肤很厚,但也怕蜜蜂蜇,只能打消去农田饱餐一顿的想法。据统计,装上蜂箱围栏后,阻拦这些庞大邻居的成功率达80%,而且完全不耗电。
大象的鼻子非常灵敏,且不喜欢辣椒等重口味。根据这一习性,津巴布韦的农户在农田周边种植辣椒,闻到辣味的大象会主动离开。有些地方的居民还会用辣椒粉和新鲜的象粪或牛粪混合在一起制成辣椒砖,或者用辣椒油浸湿衣服挂在农田边上,以防大象靠近。
空中开枪,有时这些手段会把大象吓跑。但这种对抗也可能激怒大象,造成人员伤亡。为解决这一矛盾,非洲人想了不少招。在肯尼亚,靠近国家保护区的村庄,传统的尖刺栅栏正在被挂在一些非洲居民还会在离村庄很远的地方为大象建立饮水点,以此把大象吸引到别处,这样它们就不会来到村庄搞破坏了。
当然,非洲人对大象不只是防范。前段时间,肯尼亚有一头大象掉入一个村子附近的泥坑。村民发现后纷纷自带工具前来救援。经过3个多小时奋战,终于把大象救了出来。
另类大象经济
充分利用资源、变废为宝也是非洲人与大象和平共处的另一种模式。在东非国家乌干达的卡塔拉村,当地村民把大象粪制成纸张和工艺品,出售给游客和旅馆。因为大象的食物中有大量植物纤维,消化率只有约40%,因此粪便中充满植物纤维。经过煮沸数小时进行清洁后,就可以将象粪纤维加工成纸。一头大象每天要吃掉250公斤食物,产生约50公斤粪便,可制成125张A4尺寸的纸。据说,这种几乎没有成本的买卖还吸引了不少过去的偷猎者改邪归正。他们还以大象粪便为原料制作成煤球作为燃料。除了造纸,大象粪便还能用来造房子、生产沼气等。
在南非,有一对夫妇研制了添加象粪成分的杜松子酒,居然广受好评。他们发现如果对大象粪便进行干燥、洗涤、消毒、再次晾干,就会留下少量非洲特色草木成分,这些无毒无害的成分可以安全地注入基酒中。考虑到大象生活区域和季节性饮食的变化,没有两批象粪酒的味道会完全相同。因此,每个瓶子上都标有收集粪便的日期和GPS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