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丁国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
在经济全球化、知识信息化和生活智能化的时代背景下,自主学习能力是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标志,也是企业衡量人才质量的重要标准,因此高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成为高等职业院校办学的一项长期任务,必然要融入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中。然而,据相关研究表明,目前高职生学习现状不容乐观,表现为以下几点。一是高职院校第一课堂学生“无精打采”现象较为突出。走入教室电子监控屏,可以经常发现学生喜欢挤在后面几排,一部分在窃窃私语,一部分在看手机玩游戏,一部分趴在桌子上睡懒觉。二是高职院校重要育人场所“空旷无人”成为常态。除了被安排进入课堂和实训室学习之外,学校图书馆、阅览室、报告厅等地方也是重要的学习场所。但是,这些地方要么空无一人,要么睡觉式听报告,要么在看手机,毫无学习的身影。三是课后作业“随意任性”,部分高职生尽管完成了专业教师布置的作业,但也仅停留在浅层面,缺乏自身的再理解、再研究、再探索。部分学生课后作业胡乱拼凑、东抄西摘,没有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如何破解上述现象,提高高职生学习动机,国内外教育名家提出了许多经典的观点,在记述我国古代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孟子思想的《孟子·尽心上》文中,就提出:“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现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一直倡导学生要做到“自动”“自学”“自觉”[1]。在国外,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曾说:“教师的职责并不是创造和传播知识,而是要做一名知识的助产婆,启发、诱导、激发学生的思维,使之积极主动地寻找问题的答案”。17世纪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在教学中应采取一切可能的方法去激发学生求知的愿望,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2]。
本文在吸收借鉴古今中外众多自主学习思想的基础上,立足于高职院校学生自主学习方面实际存在的现象和问题,从外部力量介入学生自主学习角度,结合浙江A校在多年办学实际中存在的做法,探索当前高职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一些新的思路、新的举措和新的方法,以其构建高职学生自主学习新的路径和新的模式。
要提高高职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首先要转变其消极、懈怠的思想意识,帮助其确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描绘出精彩的、美好的职业前景,增强其积极、乐观的学习动力。
高职院校校友与在校生出生于同一个母体,互相之间原有的学业基础、学习经历、所学专业和掌握的相关技术技能,基本差距不大,具有较好的可比性。积极邀请在社会上取得较为成功事业的校友返回母校,开展各种讲座、报告会、创业经历交流会等,一方面,可以加强校友与母校之间的联系;另一方面,可以宣传校友们的先进事迹,尤其是在校学习期间,形成的自主学习能力对今后工作岗位上发挥的实际作用,鼓励在校生尽早提高自主学习意识,确立自主学习方法和思想,以此说明这是今后在社会中取得成就的重要条件。浙江A校开设“红帮”大讲堂,定期邀请纺织服装产业中杰出的、富有成就和社会地位的校友回母校,为学弟学妹们传经送宝,有效地激发了在校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和信心。
对于高职院校而言,高职学生对美好工作前景的向往就是办学的前进方向,因此,要着力加强各个专业教育,梳理出与本专业相关就业岗位和职业的美好前途,以此激励在校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学习,形成自主学习能力和方法,打造自己的专业技术和岗位技能,去实现自身的美好职业理想,取得令人骄傲的成绩,为今后美好生活和价值人生奠定物质和精神基础。浙江A校在制定各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时候,重点调研出本专业对口岗位的职业晋升通道和相应的薪资待遇、社会地位等等,通过新生始学教育,让企业家进校园进行宣讲,传递给学生一个较为明确的职业方向和有可能取得的社会成就。
在高职生自主学习意识被激发、职业理想进一步明确的前提下,下一步就要解决具体操作方法问题,如何进行更加有效的操作,要做到三个结合。
高职院校要根据高职生所学专业、个性特征、兴趣爱好和家长意愿,做好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对学生三年学习和今后就业有个科学指导。高职生要把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贯彻落实到具体的行动计划中去,形成自己学期计划、月度计划,甚至是每日安排。浙江A校从2018年开始,正式成立大学生职业发展指导中心,中心下设职业生涯发展教研室,统筹研究、制定学校职业生涯教育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求每一位学生都要接受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制定一份属于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书。同时,通过校园网、微信平台等新闻媒体,把职业生涯规划与具体日常行动计划结合较好的案例,加以宣传和推广。在班级管理上,又进一步明确成立学习小组,制定具体行动计划或者每日安排。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事物的发展由内外因共同起作用,内因起决定性作用,外因起辅助性作用。高职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被激发后,并不能保证学生能够持之以恒地坚守下去,这时就需要外部力量进行经常性、有效性约束。浙江A校通过班主任、辅导员、生活指导老师等学生工作队伍,对学生自主学习行为进行全天候、全方位进行监督,确保学生既能主动地学习知识,锻炼技能,又能在自身松懈时候,得到其他老师的鼓励、鞭策与支持,从而保证自主学习能力行为不断自律,自主学习能力不断提升。
高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主要在两个场域里实现,一个是课内学习,表现为有组织的、有计划的课堂教学和实验实训安排;另一个是课外学习,表现为各类报告会、社团活动、专业竞赛等等。在课内学习方面,学生主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系统学习各种专业知识和训练专业技能,具有比较强的计划性,学生可以发挥主体作用,但因场地和教师的影响,自主学习环境具有一定局限性。在课外学习方面,因不同的活动形态,总体而言具有更大的自主性和灵活性。所以,理想的方案是通过课内系统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在课外以学生为主导,进行运用和表现。浙江A校根据各个专业建设方案,科学地开展课堂教学,同时,在学校人文素质教育实施方案暨第二课堂成绩单中,开展以学生道德素质、职业素质、健康素质为主题的“九大工程”系列活动,有力地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高职生不断深化自主学习意识,优化学习方法的前提下,下一步就是要设计具体的实施路线,进行分门别类的演练,为学生自主学习实践的开展提供多元化选择路径。
高职院校在课堂教学或实验实训环节中,部分学生总会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对于部分知识还理解不深、掌握不透;对于一些操作技术要领还抓不住关键,手法还比较生硬等。因此,对于这部分学生就需要进行课后的自主学习,自主练习操作等。浙江A校专业教师会把这部分学生召集起来,明确时间、告知地点、再行讲授,然后让学生自主安排时间学习操练,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最后提出进一步的改进思路与方法。
高职学生管理上,主要是三级制,即学校层面第一级、院系层面第二级、班级层面第三级,层级的管理有不同的任务,重要程度也不尽相同,无论是在哪个层级,学生都是承担任务的主体之一。浙江A校在省内较早地成立学生“三自”(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委员会,该组织在学生工作部门统一领导下,承担社区管理的主体职责。学生工作部门总体提出学年度具体任务,三自委员会根据任务,组织成员进行分析、研究任务目标,提出具体的实施方案,报学生工作部门审批。然后组织全校学生对各项任务进行分工协调、组织实施。通过三自委会组织,落实具体任务,培养了学生的自我学习、管理和协调能力。
高职院校依托行业办学,坚持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途径。因此,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吸收引进企业真实的生产项目,就是合作的方式之一。浙江A校建立了30多个名师工作室,要求每个工作必须带领10名左右的学生,这些教师与企业都有紧密的联系,部分本身就是来自企业,或者自己就有相关的公司。在开展校企合作的过程中,这些教师往往都能对接一些企业项目,放入到自己的工作室中,带领学生一起完成企业项目。学生在开展实际项目中,因为是企业项目,部分还有一定的收入,而且是真实的、教师监督的也比较严格,所以会主动认真分析企业的具体定量指标、企业风格以及产品服务客户的特点等等。
量化考核是评判自主学习效果的一种方式,能够从数量、排名、积分等角度激发高职生的求知欲和参与度。良好的量化考核指标体系应该具有封闭性和前瞻性,也就是指标和分值的设置既要体现引导性,还要体现自主性。针对学生课外自主学习情况,浙江A校依托《人文素质教育实施方案》,设置了三个一级项目,九个二级项目和28个三级项目,在28个项目中,有5个竞选项目和6个自选项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参与,获得相应的人文素质学分,并且该学分也可以替代部分必选项目学分。这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个人特长等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课外学习的效果。
当前,高职教育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本位,从重视学习结果的“终结性评价”向重视学习过程的“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重的转变,注重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考核。因此,推行以“评、展、鉴、赛”四位一体的考核方式,也有助于从外部因素入手,提升高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一是全面性原则:通过“评、展、鉴、赛”四种方式,把学生课外自主学习,增加论文、项目实训、作业、课堂实训、作品、调查报告、实践教学、社会调查、职业素养、职业道德、课堂表现及参考阅读等成绩作为考核内容,可以更加全面系统地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强化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二是量化公平原则:考核的标准、程序、方式和方法应统一规范,学生课程学习过程的各种情况应做详细的原始记录,原始记录资料应转化为数字资料,使其考核结果由量化统计分析得出,避免考评者凭主观随意给分或掺杂个人好恶,确保成绩公平、公正。三是强制性原则:在授课计划中安排了评、展、鉴、赛活动的课程,安排所有学生参与评、展、鉴、赛等课程考核活动,并将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作为学生课程考核的依据之一。
一是评,即多元主体、多段评价的考评模式: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及作业作品进行校企教师共评、学生互评等,在多次评价基础上,最后根据课程标准规定的成绩结构确定学生的课程结业成绩。二是展,即“静、动、E”三态展示展演模式:学生课程学习结束时,在校内、企业、社会、国际交流等各种平台进行作业作品的静态展示、动态展演或数字化展示,校企教师及同学根据展示情况进行评价,形成课程结业成绩。三是鉴,即“练、鉴、考”一体化模式:通过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以练促鉴,以鉴代考,以学生获取规定的职业资格证书替代课程考试。四是赛,即基于立体课堂的“学创一体”竞赛模式:通过第一、二课堂、数字媒体、信息技术手段等进行学创活动,以学生参加校内外各项专业赛事成绩替代课程考试。
浙江A校在多年实施的基础上,通过“评、展、鉴、赛”评价体系建设,倒逼课堂教学“学做合一”,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项目载体、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使学生置于实践化的学习情境之中,学习项目来自企业真实仿真的生产任务,学生的作业作品既要面对教师、企业导师、同学,还要面对市场和消费者。每一个项目中学生不动手、不动脑都无法完成学习作品(作业),没有作品就没有学习成绩,而对于优秀作品,教师、学校还积极支持和推动投入企业生产。“评、展、鉴、赛”评价方式改革倒逼师生由岸上教学游泳到“离岸下水”,真枪实战,实现了学、做、练、创、赛一体的学习模式。学生由怕评怕展,到主动“晒”作品,赛成绩,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自信心不断提高。
“评、展、鉴、赛”还推动学生“学、做、练、创、赛一体化”学习方式变革:学生在市场、企业、消费者的多元视角下定位自己的“产品”,从知识、技术、技能的融合中完成自己的“作品”,实战化学习缩短了高职学生工艺与创意、作业与作品的距离;在评价标准上,由市场多元化决定产品的多元化和创作多元化,学生作品不是打分排队,而是用最佳创意、最佳配色、最佳工艺、最有趣、最酷等市场和学生都喜欢的多元标准进行评价,每个学生都能在其中发现自己的优势与特长,学习成为成长的一个过程;评价由包括任课教师、企业教师、同学等团队完成,学生不仅在老师和同学的评价中学习,也在评价其他同学的作业作品中学习;“评、展、鉴、赛”不仅使学生学到了知、技、艺,也使感悟与体验成为学习的重要内容,培养了勇于迎接挑战的人生态度。
综上所述,面对网络信息技术对教育领域的不断渗透,高校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更加多元,学习领域愈发宽广,高职院校必须要由教学范式转向为学习范式,即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才能真正提高学习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本文立足内因与外因之间的辩证原理,阐释外部因素是高职学生学业发展的条件,它影响着学业发展的方向、速度和具体过程,在一定条件下发挥特殊重要的作用。因此要从优化外部驱动要素入手,对高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进行系统路径设计。这里重点有四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让身边成功校友现身说法,增强说服力,凸显职业前景;在新生入学时进行职业岗位分析,让他们明确专业发展方向和美好未来,从而激发自主学习的热情。第二个环节是让每个学生制定职业规划,落实到具体学习计划中去,在校内多种力量的监督下,积极开展课内与课外学习,从而保障自主学习持之以恒。第三个环节是通过具体问题、具体任务、具体项目和量化反馈等设计具体实施路线,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锻炼自主学习能力。第四个环节是采用“评、展、鉴、赛”四位一体的考核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得到充分的检验、展示和反馈。据此,我们可以进一步概况出自主学习的一个基本模式,如下图所示:
本研究从一定程度上,结合了浙江A校的一些较为成熟的做法,形成了一套较为科学的路径和教育模式,但是,该模式也同样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表现为:部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上明显提高,也有部分学生仍旧一如既往,或者断断续续,作用不明显。在自主学习能力具体效果测量上,还没有一套精准的测量指标体系,能够把学生自主学习不同的程度或者层级较为明显地显示出来。尤为值得进一步思考的是:本研究是从外部驱动要素入手,进行分析如何提升高校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但是,外因如何通过内因发挥更大规模、更深层次、更高程度的作用。这是今后要深度思考和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