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徽派建筑符号的文旅特色小镇营造设计研究

2021-07-01 09:00:42巍,
湖北工业大学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马头墙徽派文旅

吴 巍, 赵 磊

(1 湖北工业大学土木建筑与环境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68; 2 湖北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68)

文旅特色小镇一方面以保护历史文化、传承文脉为出发点来推动地域文化繁荣,另一方面能缓解城乡发展不平衡、打破千城一面等问题,进而推动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我国由于发展较晚,还存在一定完善空间。本文以符号学为理论支撑,从徽派建筑中提取空间形式、装饰图案等符号化特征进行系统构建,从而对文旅特色小镇的基础建设、文化理论建构、地域建筑风貌等方面起到促进作用。借助实践案例的成功运用,探讨未来文旅特色小镇建设发展并提供借鉴。

1 文旅特色小镇发展现状

文旅特色小镇最具代表性的是乌镇、西塘古镇等,其特点都是依托历史遗留下来的具有地域特色文化的古城、古镇,后期赋予游客观光功能,逐渐成为支柱产业。2015年起,文旅特色小镇进入蓬勃发展阶段,西南和东南地区由于良好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以及相关的政策支持,出现了很多新建的特色小镇,功能及服务设施都很完整,例如:云南的彝人古镇,具有独特的云贵建筑风貌样式,是当地著名文化旅游景区;古水北镇以司马台长城为背景,再现老北京特色商业街商铺等建筑,集文化体验、民宿于一体。文旅特色小镇作为未来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关键因素,需对其理论研究和实践分析,才能实现资源更加优化,提高发展地域活力。

1.1 文旅特色小镇的分类

根据学者对文旅特色小镇的研究,其类型基本分为两大类(表1):资源主导型,多以自然和文化资源优势作为发展因素;旅游接待型,通过旅游服务带动发展。

表1 文旅特色小镇类型

1.2 文旅特色小镇现存问题

1)设计盲目抄袭,同质化严重。一些文旅特色小镇设计上忽视地域建筑特色,甚至照搬国外建筑风格,缺乏深度的营造根基,从而造成同质化现象严重。

2)本土资源浪费,发展规划不完善。一些文旅特色小镇建设中未因地制宜,造成本土资源浪费和经济损失,地域风貌缺失;还有一些小镇则是整体到细节上处理不够统一,规划编制形式单一并存在侧重点混淆。

3)概念定位空泛,缺乏主题文化。部分小镇没有切合的主题设计,仅仅停留在视觉符号表达,对市场调研、区域了解、形势把控等多方面因素缺乏综合制定。

4)文化产品无特色,品牌价值低。很多小镇文创产品和文化活动低端复制,与特色产业、地域文化关联度不够。

上述问题的本质是文旅特色小镇建设中“地域特色文化”内涵表达不够,如何挖掘文化内核是我们急需思考的重点。

2 徽派建筑的符号研究

2.1 徽派建筑和符号学

古人云:“幽幽曲巷光阴老,黛瓦人家古意绵,”正是描写徽派建筑的美丽景象。徽派建筑主要分布在徽州(今黄山市、绩溪县、婺源县)及严州、金华、衢州等浙西地区,作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一种成熟的地域建筑流派,它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和内涵,体现在留存至今的古村落民居、街巷、祠堂、牌坊、路桥、园林、雕刻等,其形成的因素和当地复杂的自然地理环境、温润的气候条件、独特的天然木石资源、社会民俗文化等有关。徽派建筑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建筑的形态结构、空间布局、装饰雕刻等,它们具有一定象征性,彰显地域特色,从符号学角度对其进行研究,能够充分突出徽文化的精神内核,增加相关研究的深度。

索绪尔的语言符号学系统以语言形象和意义的联系,强调语言的社会性和结构性,皮尔斯则将符号定义为“一种对于某些人来说凭借某种能力或者在某一方面来代表某一事物的东西[1]”,并提出符号三分法——图像符号、指示符号、象征符号。将皮尔斯的符号三分法对徽派建筑的形式、结构、建筑及环境和文脉之间的关系进行重点研究,来挖掘徽派建筑的特色和文化价值,对未来地域性文旅特色小镇的营造建设起到促进作用。

2.2 徽派建筑符号的分类

2.2.1图像性符号皮尔斯对图像的定义是“凭借自身和所表达对象之间的某些共同特征来指示对象的符号[2]”。图像性符号正是运用图似或者形式和表达内容之间形象相似的特征作为其产生的基础,因此是一种具象的、可视性、易读性高的符号。传统徽派建筑中的不同空间形态和丰富的装饰图案都是直观性图像符号,具体研究如下:

1)建筑空间形态符号 封建时期在伦理道德思想和宗族法制社会背景影响下,徽州人聚落而居,建筑布局都保持整齐对称的规则性,采用中轴对称、两侧为厢房、中间为厅堂和天井构成院落式布局,每个院落之间通过马头墙来分隔。徽州地区民居建筑的平面布局代表性常见的为“凹”字形、“H”字形、“回”字形、“日”字形四种(图1)。

图 1 徽州建筑空间布局图像符号

2)装饰图案符号 装饰图案符号主要体现在徽州三雕,它作为徽派非物质手工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即木雕、砖雕、石雕。徽州三雕通常以多层透雕的工艺手法为主,所涉及的装饰题材十分丰富,主要运用在徽派建筑构件及室内建筑装饰上,是当地文化的象征。徽州三雕图像性符号分为具象性图像符号和抽象性图像符号(表2),其中具象性图像符号是将写实的形象如动植物龙、凤、狮、莲花作为装饰图案表达意义;抽象性图像符号则是以抽象的几何图形重复构成来表达意义。

表2 装饰图案符号分类

2.2.2指示性符号皮尔斯将指示性符号定义为符号形式与意义之间存在某种“必然实质”的逻辑关系的符号。指示性符号的作用就是将符号与对象之间的逻辑关系相互提示,强调对象的指示意图。将指示性符号运用到建筑中,就是为了让建筑空间、结构、形式等对象与其所表达的意义之间产生“必然实质”的逻辑关系从而构成指示作用,突出其内在意义。徽派建筑中,如马头墙、天井、隔扇等都作为指示性符号,引导指示人们对其价值和意义产生认知。

1)马头墙 作为徽派建筑中代表性形制之一,是徽派建筑屋顶的形式表现,因其随着屋顶的坡度迭落呈阶梯型,外形酷似马头,称为马头墙[3],常见为“鹊头式”、“印斗式”、“坐吻式”、“朝笏式”和“金印式”。马头墙作为一种指示性符号一方面具有划分建筑群落之间的空间功能,将建筑房屋分成前后两面坡呈现出低于、高于和相对齐左右两面山墙的形式特征,根据屋顶坡度的阶梯型层次从而使房屋脊檐长短同建筑进深同时变化,产生丰富的建筑空间层次;另一方面具有防火性,徽派建筑群落密度较大,建筑又多以砖木结构,一旦着火马头墙可以隔断火源。正是这些特征使马头墙有着一阶、二阶、三阶、五阶等造型,错落有致具有淡雅和层次分明的韵律美。

2)天井 作为一种建筑空间形态普遍存在徽州民居中,同时作为指示性符号体现以下几种作用:第一、采光通风性。徽州名居外墙很少有窗户,即使有通常只是点窗且采光面积较小,将天井设于厅堂,是为了达到更好的采光和通风。第二、空间过渡性。如果将整个建筑看做一个整体,根据前文图像性符号的建筑空间形态研究(图1)天井所开设位置,都是位于建筑纵向轴线上,由房间围合而成或由房间和墙体围合而成,所形成的天井空间是由宅院外部进入内部的通道,在空间构成关系中起到过渡作用。第三、空间内涵性。当下雨时雨水顺着外高内低的屋檐流向天井,俗称“四水归堂”,寓意财源积累、肥水不流外人田,承载着传统文化内涵。

2.2.3象征性符号皮尔斯把象征性符号定义为“符号形式与符号对象之间没有相似性或因果相承的关系,他们的表征方式是建立在社会约定基础之上[4]”。象征性符号相比前两种符号没有明确的动机,更加注重内在象征意义,包含一定的文化含义。

1)园林空间象征性符号 《天玉经》有云:乾山乾向水朝乾,乾峰出状元;卯山卯向卯水源,骤富石崇比[5],这是古代风水学中对选址的判定方法。徽州地区天然地理区位优势多山多水,因地制宜的将建筑和自然山水环境结合一起,寓意着旺财吉祥之意。同时徽派建筑的粉墙黛瓦色彩运用就像中国水墨画的黑白两色是强调心灵与物象的感应,黑瓦白墙与周围自然环境形成空间感和动感,山、水拉开徽派建筑的空间纵深感,使得整个空间层次更加丰富,体现中国传统园林的造园方式。这些都蕴含着道法自然的哲学和建筑思想,从而成为一种江南园林空间的象征性符号。

2)装饰图案象征性符号 皮尔斯说过:大部分符号都是复合的,同时是图像性的、指示性的、也是象征性的。如前文提到的徽州三雕装饰图案,它们既作为图像性符号,又是象征性符号。因为每个不同图案都具有内在的意义,主要把他们分为抽象性象征符号和寓意性象征符号(表4),其中抽象性象征符号是通过对动植物、器物、几何纹样及复杂图案等丰富的联想和抽象艺术变现出来传达意义,如“草龙纹”、“拐子龙纹”、“卍字纹”等;另一个寓意性象征符号是人们主观借用动植物、人物图案的寓意或者汉语谐音来表达象征意义,如“麒麟送子”、“竹梅双喜”、“岁寒三友”等。

表4 装饰图案象征性符号分类

3 徽派建筑符号在文旅特色小镇营造设计中的应用

3.1 鸠兹古镇场地分析

古文记载:芜湖扼长江之要冲,东临苏沪,西接湘鄂,南通浙赣,北达中原,舟车四通八达,为商贾抢滩云集之地。芜湖作为徽文化代表地区之一,在元代已成为重要商埠,到了清代商贾云集成为商业中心,其中扁担河是芜湖重要商业交通运输港口。该项目鸠兹古镇就位于芜湖市扁担河沿岸,占地面积约1100亩,总建筑面积约40万m2,整个古镇南北长1200 m,东西宽500 m(图2)。场地现状拥有天然水资源优势,存有多处历史遗留名人故居,在不拆改和保护前提下,新建大量具有特色功能的徽派建筑,形成统一的整体风格。本次项目设计目标是将鸠兹古镇打造成中国首个以徽文化为主题,汇集文、旅、产、学、研为一体的文旅特色小镇(图3)。

图 2 鸠兹古镇平面图

图 3 鸠兹古镇鸟瞰图

3.2 徽派建筑符号在鸠兹古镇的营造设计策略

3.2.1规划布局为了适应场地的自然、地貌、气候等条件,古镇的整体规划呈带状布局,利用扁担河水资源,沿着河流走向成线性规划,不仅有助于建筑形成串联式组团脉络,同时使得整个古镇的轴线脉络引导更加清晰。徽派建筑自身的聚落式空间符号,建筑群体密度较大,因此带状布局能更好的将整个古镇建筑都统一集中一起,形成水融共生的发展脉络。

整个古镇以扁担河为分界分为东西两个区域,西边为静态区域,有书院、会馆、名人故居,其中会馆包括徽州会馆、潮州会馆等,体现了徽商帮会文化;名人故居是历史遗留的,包括俞宅、吴明熙大宅、张宅、王宅等;还有李漱兰堂、通德堂、项家钱庄和留春园传统商铺。东边则是动态区域,以酒店、特色小吃、互动体验、客栈休闲类为主,其中包括空中戏楼、民国邮局、好运楼等新建筑供游客游玩体验和看戏表演,领略徽州古人的闲情逸致。到了晚上,游客可在扁担河进行游船、放河灯,增强文旅互动体验。

3.2.2建筑风貌

1)建筑形式 鸠兹古镇最直观的将徽派建筑中指示符号马头墙、天井、牌坊和门楼等体现其中,特别是在会馆、书院、民居和客栈的设计上。将马头墙的指示符号作为建筑屋顶形式表现,一方面是将不同建筑如会馆和民居等之间进行分割,大的会馆和民居住宅有前后厅马头墙,多为四阶和五阶,其他小型的书院和民居则用二阶和三阶设计表现;另一方面马头墙的造型也根据不同建筑类型有所区别,通常书院和文人故居的马头墙设计为“金印式”和“朝笏式”,体现该建筑蕴含对读书文学的追求之意,普通民居和客栈设计为“鹊尾式”和“坐吻式”表达该建筑蕴含喜气洋洋、高贵之意。天井设计运用在会馆和民居中表达指示作用,连接了前后空间,强调建筑入口和过渡空间,颇具特色。

2)建筑色彩 整个鸠兹古镇的建筑色彩运用黑白两种,这不仅适应当地自然、人文特色,是对徽派建筑风格的体现,而且将黑瓦和百墙进行组合形成空间感,与周围植物景观又形成多层次空间,达到传统徽州园林的意境效果,是象征符号的体现。室内装饰色彩上多为木色,因为是传统木结构和木材料的家具,衬托出典雅、简洁、朴素风格,与建筑形式相呼应,体现了徽州人文情怀。

3)装饰图案 将徽派建筑图像符号中的装饰图案雕刻运用在鸠兹古镇的门楼、牌坊、建筑外观和室内的装饰上,图案设计上分为原有的装饰图案和简化后的现代图案。鸠兹古镇中的大江镖局,设计中大面积采用徽州三雕的装饰图案符号,在门楼、花窗和墙面用到了“莲花纹”、“云纹”、“宝相花纹”等纹样组合,其象征意义是表达其镖局具有吉祥如意、步步高升等含义。好运楼按照老式戏楼的布局修建,采用丰富图案纹样雕刻于门窗、墙、牛腿、木梁及柱础等结构中,包括“回纹”、“卍字纹”等几何纹样、“暗八仙”、“渔樵耕读”等神话故事图案和“草龙纹”、“莲花纹”等动植物纹样,寓意着吉祥安康,丰富了徽州戏楼文化(图4)。鸠兹国学馆作为弘扬传统文化和圣贤思想的书院,因此在装饰图案的设计上运用到“螭龙纹”、“熬鱼雀替”等动物纹样纹样,赋予文化博学的内涵,在室内的装饰设计上以木雕形式的格栅门与中式壁纸结合,大量家具陈设都使用当地的红木材料顶部,天花上装饰大量动植物纹样如“卷草纹”、“岁寒三友”、“丹凤朝阳”等,相互呼应,凸显雅致的氛围(图5)。

图 4 好运楼 图 5 国学馆

4)建筑材质 鸠兹古镇的建筑材质分为两大类:一是自然材料,木材和石材,选用当地常见石材黟县青作为建筑中漏窗、石雕门窗的用料,因为其色彩是青灰色、与整个古镇的黑白色调和谐统一,具有朴素、典雅的特点。还有一种石材茶园石,铺设整个古镇的街道、广场。二是人工材料,比如采用当地黏土烧制而成的黑瓦。基于古镇建筑的材质与环境存在适应性,让古镇的景点建筑与街巷路面的材质紧密联系,复古与现代完美结合,从而使人们在自然、历史、建筑中得到精神追求和满足。

4 结束语

文旅特色小镇具有地域性表达的鲜明特色和人文内涵等特征,逐渐受到了更多重视,为了更好地使国内文旅特色小镇呈现多样化、个性化,通过符号学对徽派建筑进行研究,提取出各具特色的图像符号、指示符号、象征符号,挖掘徽文化资源并应用到徽州地区鸠兹古镇项目设计中,实现了徽派艺术符号与现代化社会发展相融合,对未来文旅特色小镇乃至现代建筑设计提供借鉴意义和实用价值。

猜你喜欢
马头墙徽派文旅
《马头墙》、《皖南印象》之二
乘风破浪的日照文旅
金桥(2021年9期)2021-11-02 05:54:28
文旅融合,从无到无限大
金桥(2021年1期)2021-05-21 08:22:00
徽派传统建筑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河北画报(2020年8期)2020-10-27 02:54:46
青砖小瓦马头墙
山水画般的徽派建筑
艺术启蒙(2019年9期)2019-09-10 07:22:44
浅谈徽派“马头墙”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与演变
安东:东方的幽静文旅之乡
金桥(2019年12期)2019-08-13 07:16:30
马头墙上的徽州“ 一府六县”的水墨长卷
城市地理(2018年7期)2018-09-18 08:38:02
文旅照明的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