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提出小学生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为此,笔者希望探索学生练笔的有效教学策略,通过新闻阅读改变目前练笔训练形式枯燥、内容单一的现状,充分利用新闻资源,创设各种形式和内容的练笔,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一、建立新闻记录卡,有的放矢
新闻记者是语文功底扎实的文字工作者,他们在叙述新闻内容时经常运用一些好词好句。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新闻学习其中的好词好句,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习总书记在2021年新年贺词中含有许多学生熟悉的词语,如“急流险滩”“乘风破浪”等。阅读新闻后,学生将优美的词句摘录到记录卡上,并写出自己感受。有的学生写道:“登上红船,我感觉它正载着我们的梦想,穿过急流险滩,乘风破浪……”这些从新闻中记录来下的好词,有效地增加了学生的语言积累,对于提升其写作能力有很大的益处。
二、举办“新闻发布会”,先说再练
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是学生写作的有力保障,也是一种有效的“练笔”方式。虚拟新闻发布会模拟真实发布会场景,能让学生在交流中进行有效的文字训练。在新闻交流课中,笔者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给每个小组分发1条新闻信息,让每组学生在小组内先阅读再复述,然后把复述的内容写下来。笔者要求小组成员用不同的语言复述并且各自突出的新闻重点尽量不同。 一个小组复述“难忘的毕业照”,有的学生的复述侧重开头:“谁说创意毕业照是大学生的专利,今天,就让你看看咱们中小学生是如何玩转毕业照的吧!”有的学生的复述侧重毕业照中人物的手势:“看!全是剪刀手!兩臂尽情舒展的是剪刀手,一手侧在甜美的笑脸边上的是剪刀手,一手高高举起的是剪刀手,从同学身后探出脑袋的也是剪刀手,总之,统统都是剪刀手!”……在虚拟新闻发布会上,教师引领学生对同一内容的复述从语言的简单重复走向重组乃至创造。学生在活动中不仅能通过阅读新闻增长知识,而且能结合新闻内容谈风土人情、谈社会、谈志趣、讲故事等。学生在锻炼口语表达的同时,提高了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在日常的写作练习中也能收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三、做好新闻智慧点,百思得解
新闻解读没有标准答案。学生阅读新闻后在文章的末尾写出阅读感受,形成自己的“智慧点”,这样有利于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也有利于学生提升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如笔者要求学生阅读《“盲人中医师”朱丽华:就算是颗流星,也要把光留在人间》这则新闻后写下感受。有的学生以《追梦》为题写了这样一段话:“我的人生不再低着头,我每天开心地笑着,朝着自己的梦想前进,因为我的梦想有了领路人——朱丽华。我希望自己能做一个像您一样坚韧不拔、充满阳光的人,无论前方道路多么曲折,我都要披荆斩棘,闯出属于自己的未来。”有的学生以《追求,天使的翅膀》为题写道:“意外,让一个对未来充满憧憬的少女再也看不到蓝天白云,再也看不到绿树红花,再也看不到彩蝶飞舞……但是她没有失去信心,而是张开天使的翅膀,做一个发光者,当一颗夜明珠,在阴郁中赐予别人光亮。”还有的同学从“奉献”“坚持”等不同角度写读后感。对于同一则新闻,学生能从不同角度书写自己内心的感受,他们的感受丰富而独特,深刻而真实。可见,新闻练笔能使语文走进生活,加强语文课程与时代的联系,使语言表达呈现个性化的特征。
借助新闻这个媒介,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规范的表达,丰富表达方法,积累语言,让学生在“跳出语文课本学语文”中提高写作能力。
(杨忠敏,海盐县城西小学,浙江 嘉兴 314300)
实习编辑:刘 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