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雪婧
S省大学城作为省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中的独特产物,其安全社区建设直接关系到大學城的安全稳定,关系到学生和社区居民的身心健康安全。构建大学城安全社区,有助于解决现存安全问题以及防患于未然,充分保护居民尤其是大学生群体的切身利益。构建安全社区,应当在协同治理的视角下积极树立安全社区建设理念,在转变政府职能的基础上推进安全社区建设,同时,创建安全社区建设机制也应当是城市安全的题中之义。
学界围绕安全社区这一议题开展了诸多的研究,并逐渐地将安全社区的建设理念引入大学城的安全建设工作中,拓展了我国安全社区理论的研究空间。当前,有关于安全社区的研究成果颇丰,但主要围绕在政府参与安全社区治理、安全社区建设以及大学社区等研究取向上。
当下的安全社区研究缺少以治理的视角探究大学社区这一类特殊的高密度人群聚集的社区安全,难以对大学社区的治理形成深刻的认知和有效的政策建议。协同治理理论的特征是多元化的治理主体、各个子系统、自组织内及相互之间的协同性和规则的共同制定等。基于此,我们将试图从协同治理理论的视角分析当前大学社区的安全状况,试图在知识层面做出贡献。
一、理论工具与分析框架
(一)理论工具;协同治理理论
协同治理理论具代表性的人物是德国物理学家 H 哈肯,他主张普遍规律支配下有序的、自组织的集体行为的科学称之为协同学。
第一,较多观点集中认为协同治理是政府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方式和机制创新,比如, 在一个由政府、第三部门、企业和公民个人组成的开放系统中,政府作为主导者,借助系统中各要素或子系统之间的非线性协调,可以实现子系统力量大放异彩,起到共同治理社会和公共事务,其目的在于达到最大限度维护和增进公共利益。“协同治理理论的重要特征是:治理主体的多样性、各子系统的协同性、自组织间的协作性和共同规则的制定”。从其关键影响因素来看,协同治理的三大影响因素包括:“利益地位作为显性因素、社会资本作为隐性因素、以及不可缺少的制度和信息技术的共享因素”。
(二)基于协同治理的大学安全社区分析框架
在大学安全社区建设过程:市场和公民力量的积极调动于参与,各方资源的高效整合,创新协调合作能力的提升,都需要在政府的主导下去实现;在此基础上实现不断更新适应时代的新理念、主体的多次多层重构、机制的推陈出新等来催动协同治理能力的不断提升。
二、S省大学城安全社区建设的举措与困境
(一)S省大学城安全社区的建设举措
1.谋划并形成大学城的基本格局是起步阶段。2012年,为了保证大学城师生入住后的正常生活,晋中市市委、市政府按照相应的城市配套服务标准和一定的高校教学运行标准,整理出了包括安全建设在内的疾病防控、公共交通、社会治安、环卫设施等32项配套服务项目,并分解到榆次区和21个市直部门落实。具体措施上,比如已经在一些学校内设置了蓝色的紧急呼救设施,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大学城主要人群师生的安全;在公共场所张贴安全广告,一定范围内提升了居民的安全意识。
2.第二阶段是大学城的发展阶段,争取大学社区初步建成,形成规模化。作为第一批入驻了高校园区的其中包括太原理工大学、晋中学院、山西医科大学、山西中医学院等10所高校。实现大学城是安全社区由点到面发展。
3.第三阶段为大学城的建成完善阶段。关于管理主体,在建设山西大学城之前即2010年,北部新城管委会就已率先成立,主管大学城在内的北部新城的建设和发展工作。之后,晋中市政府就成立了大学城建设指挥部办公室,其设于北部新城管委会,主要负责大学城建设以及日常管理活动。管理机制上,目前山西大学城高校主要推行"社会化后勤管理为主,政府和高校跟进"的后勤安全管理模式,趋于社会化路径。
(二)S省大学城存在的安全建设困境
1. 专业性和规范性的安全建设欠缺
对照国内外安全社区建设的成功经验,我们发现大学城在安全建设中存在着缺乏专业性和规范性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一是缺乏跨部门的专门安全管理机构。二是无长期覆盖人口比较广的伤害预防计划;三是无针对高危群体和环境的安全项目;四是无记录伤害发生的专门制度;五是无相关安全进程与结果的评价方法;六是大学城居民参与本地区安全社区建设活动积极性不高。
2.居民安全意识和安全建设参与度不高
高校新区是高校大学生的日常生活聚集地,其安全建设与每一位学生密切相关。一是交通安全方面,学生对交通规则的忽视。二是体育运动方面,部分学生在体育或者健身运动中,不进行热身等准备活动或者准备活动不充分。三是学校安全方面,其中关于食品卫生,园区都有学生餐厅,但的学生因为方便或者其他原因仍经常在无证流动摊贩上购买食品,点外卖的同学更是不胜数,大学城园区学生的食品安全不能得到保证;关于宿舍安全,学生普遍反映受到过宿舍产品诈骗:用电方面,在宿舍违规使用热水壶等大功率用电器等。
3.市场化的管理主体安全服务质量堪忧
一是在物业管理方面,主要是由云馨物业等公司进行管理,其公司从事安保工作以及值班工作的人员主要是高龄、低学历的下岗职工、失地村民和退休人员,缺乏专业知识,管理理念落后。二是在安全设施配备上,满足学生基本生活条件的服务设施质量较差,如学生宿舍饮水机数量少,学生数量多,饮水机常常出于失常状态,学生的饮用水质量不能得到保证。三是餐饮管理方面,高校市场化运作的园区餐厅摊位向市场开放,个人可以自由经营,摊主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为了获得利润常常忽略学生的身体健康,食品质量无法保证。而在小区周边也同样存在着流通摊贩的无序问题。
三、基于协同治理的大学城安全社区优化路径
(一)积极树立大学城安全社区建设理念
1.政府管理一元化管理向多元治理的转变
在安全社区建设问题上,我们可以采取政府主导型建设,所以需要本地政府树立多元治理理念,通过制定政策制度,适度放权,拓宽高校、市场多元参与的渠道,将分管交通、治安、卫生、消防等政府部门和市场主体、学生力量整合起来,共同推动构建大学城安全社区。
2.政府积极学习安全社区理念
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真正从大学生主体即学生群体的实际需要出发,着力解决大学城亟待解决的安全问题;并且坚持“突出安全”的主题,以人人都健康安全为核心,安全促进工作的对象需要惠及大学城所有人员,包括学生群体、经营人员和管理服务人员,真正保障大学城人员的安全。
(二)政府转变职能,加快并扎实推进安全建设工作
1.组织完善创建跨部门组织机构
依据国内许多大学城管理建设经验,当前构建安全社区最紧迫的是,首先必须建立一个跨部门的组织机构,负责统筹涉及交通、消防、治安等在内的政府部门和市场主体、居民的安全管理工作,建设有安全促进工作经验的专业人员队伍,做好安全建设协调工作,增强建设安全社区实力。
2.制定具体可行的安全计划
安全计划是组织机构进行活动的一整套宏观行动方案,有利于推进建设大学城安全社区的顺利进行。因此,针对大学城与其他地区相区别的安全问题,制定有针对性的具体可行的计划。具体来讲,在内容上,需要制定符合大学城自身的安全促进项目,主要包括交通、工作场所、运动、公共场所以及重要的安全促进项目。
3.完善规章制度
建设安全社区的另一重要保障是建立并完善安全社区规章制度;安全社区建设的推进中政府必须针对大学城的特点制定相应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从而为安全社区工作提供制度保证。
4.拓展多元资金筹集
首先政府需要出台安全社区建设款项拨调的一系列政策,并且严格监督整个款项的划拨和使用情况;积极与外部其他组织进行合作,借助非营利组织组织或企业完成资金筹措工作,让更多的群体参与到大学城的安全建设当中,融资渠道的不断拓展可以为安全社区工作提供有力的物资保障。
(三)创建安全社区建设机制,安全社区建设工作活力迸发
1.建立有效的宣传机制
在宣传过程中,需要注重安全常识和安全社区理念等与大学生实际紧密相关的内容的宣传;积极整合大学城的宣传力量,如当地电视、校园广播电台、高校公告栏等;创新宣传方式,大学城与普通地区宣传手段的特殊之处在于,可以利用APP、网站、微信平台、微博等新媒体进行宣传。通过深入的安全教育和宣传,从而提升学生以及其他群体的安全意识,促进安全社区的构建。
2.建立严格的建设监督机制
合理的监督制度是促进安全社区建设的重要环节,安全监督机制的建立,首先需要确立监督的具体环节,包括各主体的自我监督、年度的检查小组监督、严格的评审环节、总结改进环节;其次是运用正确的方法确保安全监督管理相关规章制度以及监督机构的有效建立与实施。
3.建立及时的建设交流机制
交流机制有利于安全建设工作的改进,安全社区管理机构可以组织本区域内的安全活动交流学习,通过对不同主体意见的采纳和融合,更有利于提出更有针对性的具体的改进方案;另外,可以组织安全社區管理人员到国内外先进安全社区交流学习,接受学习更加前沿的安全社区建设理念,从而促进大学城安全社区建设的不断革新。
四、结语
综上所述,安全社区是当今社区安全建设的研究热点之一。国内的安全社区研究与实践也在不断丰富和拓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经验,并在探索出了一批世界知名的安全社区样板,但是在流动人口密集的大学城社区,仍值得学界深入考察。
(作者单位: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