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晓婷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教育发展,教育经费资金投入增大,但教育经费管理在实际运行中的问题也随之出现。本文以Y学校为例,通过对教育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教育经费需扩大使用自主权、将绩效管理范围覆盖所有财政教育资金、提高预算执行效率、全面落实管理责任,加强内外部监督,充分利用“大数据”信息,对财政资金使用情况实行全程监督,捕捉数据中隐藏的风险,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等对策建议,以期为促进教育事业发展提供帮助。
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社会对国民教育的重视程度日益增长,但在教育经费持续增加投入的同时,需重点关注教育经费的合法合规,真正做到效益的产出。只有建立完善的教育经费管理体系,坚持财务信息公开,强化内外部監督,才能切实保证教育经费的积极贡献,对国家未来教育发展发挥深远的意义,才能成为真正的教育强国。
一、加强教育经费管理的重要性
教育经费的科学、合理、规范使用,是促进教育事业的保障。各类院校加强教育经费管理,有助于促进教育资源分配合理化,发挥战略导向作用,精准投放教育经费。有助于通过完善经费管理制度和流程体系,合理合规使用经费。有助于加强监管作用,确保经费使用的合法合规,效益最大化。同时,有助于提升财务管理和审计队伍综合素质和能力。
二、Y学校教育经费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Y学校教育经费管理的现状
Y学校近几年教育经费稳步增长,也给经费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尝试和改进。逐步建立了学校的经费管理模式:包括针对各项资金管理工作和审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完善学校各部门管理制度、内控制度、财务管理制度;通过部门职责、人员职责的明细化、流程内控化,使每笔教育资金的使用过程中都有流程监督,通过各部门各司其职,从不同的维度和角度,发现经费使用中可能带来的风险,及时加以控制。通过近几年内外部监督,及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在资源分配上,更注重学校内涵建设发展。学校上下,领导和职工重视资源的节约,逐步树立内部控制、绩效管理理念,将财政资金用到实处。
(二)Y学校教育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预算编制过于细化带来预算执行的约束
近年来,财政精细化预算管理要求,规范支出经济分类科目使用管理,一方面有效规范了预算的使用,杜绝了“为完成项目乱花乱用”的现象,使预算和决算高度匹配。但同时也带来了预算执行中的困境:相同或相似项目的预算不能合理调剂,导致教育经费使用自主权受限,缺乏办学活力和发展空间,遏制了有限教育经费的最大使用效益。
2.过于强调预算执行率
学校根据财政绩效管理中的要求,将预算执行率作为绩效考核中的一项重要指标。每月进行月通报制度,将预算执行率作为下年预算安排的重要参考指标。同时预算调整审批时间跨度基本在两三个月左右,而且调整方案是否获批的不确定性,在预算执行率的压力下,部门只能按当时的预算进行,年末突击花钱,而有些真正需要资金投入的项目又不能使用,造成教育资源隐性浪费。
3.预算的绩效管理不到位
近几年,绩效管理理念逐步在学校中建立,但仍处在初级阶段。部门在预算编制中,绩效目标存在任务化,绩效指标量化不足。造成审计事务所日后绩效评价中,无法对绩效目标进行进一步的深入评价,项目实际执行的效益和当时的绩效目标无法高度匹配。绩效管理评价后整改,有些部门流于形式,把它作为财务部门交代的一项任务来完成,未真正理解绩效评价的真正意义。
4.内外部监督不完善
学校近几年已在制度建设、流程设计、内控建设上逐步完善,同时增加了项目办公室、内控、党政监督,意在进一步把牢财政资金使用的安全性、合法性。同时内部审计、上级部门、财政部门审计力度也不断加大,通过不同的审计维度和视角,保障财政资金使用的安全有效。但内外部监督还存在审计整改短期效应,未真正利用审计结果充分发挥监督效应等问题。财务部门和业务部门沟通还不够充分,各部门数据缺乏深度交换,未调动大数据监测联动作用,无法通过数据之间的连接分析,窥探到隐性风险。
三、完善Y学校教育经费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适当扩大经费使用自主权
在“放管服”政策的推进下,需建立“信任”为前提的思想管理理念。在预算编制的阶段,以学校内涵建设发展为战略目标,前期预算以学校战略目标、总体规划为前提,着重“三公经费”等预算刚性化、明细化,放开部分资金使用科目的过度明细化,采用预算总额管控的柔性适度方式,使学校各部门充分发挥经费使用自主权。在经费使用的过程中,加大监督的作用,充分发挥教育经费最大功效,避免隐性浪费。
(二)树立预算执行效率理念
学校在初期编制预算时,要突出强调预算执行效率,避免有些部门的本位主义,造成后续资金浪费或为了执行率突击用钱,其他部门又无法获得资源的困境。学校要定期组织对财政预算使用效率分析会,强化预算执行效率不等于执行率的理念,消除各部门本位主义,强调学校整体利益,尽早发现预算执行中,由于现实因素、环境因素等可能会造成部分预算无法正常执行的原因,及时通过预算调整等方法,使教育经费投入获得较大收益。避免单纯为了“预算执行率”,造成经费使用的无效化、低效化。
(三)通过绩效管理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
1.通过闭环式绩效管理模式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
学校要将每笔教育经费纳入绩效管理全过程,以绩效目标实现为导向,以预算跟踪监督为保障,以绩效评价为手段,以绩效评价结果应用为关键,不断改进预算管理,优化资源配置,加强成本管理意识,不断推动学校内涵建设发展。首先,学校在预算决策环节,要及时进行事前绩效评估与立项评审,重点论证立项的必要性、合理性、可行性、合规性,强化绩效目标管理。其次,学校要善于通过绩效跟踪,对绩效目标实现程度和预算执行进度同步“双监控”,对绩效目标偏离、未达预期目标的,分析原因,及时纠正。最后,学校要充分利用绩效后评价,进行务实的整改工作:包括制度完善、工作流程改进、内控流程完善等。同时通过评价结果,真正作为下一年预算编制的重要参考依据:剔除对学校内涵建设发展无积极作用的项目,重视项目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将资源真正分配到符合学校长期战略目标的项目中去。
2.提高绩效评价的科学性
绩效评价工作,特别是重大项目的评价,应尽可能引入第三方评价。做到全部项目自评价、全覆盖,重点项目由第三方评价,采取更严格的重点评价方式,同时加入专家评审,增加评价的公平性和客观性。学校每年要将财政资金使用绩效进行社会公开,同时规范信息公开的内容和格式,提高信息的实用性和可读性,满足公众信息需求。通过信息的公开透明,既能有效利用公众的监督加大监督的宽度,又能补缺专家在监督中可能存在专业领域知识不足的部分,充分加大教育经费绩效的民众监督。此外,学校是预算绩效管理的责任主体,单位主要负责人对学校整体预算绩效负责,项目负责人对项目预算绩效负责,对重大项目责任人实行绩效终身责任追究制。
(四)加强内外部监督
学校要进一步加强内外部监督的实时运用:不断优化监控策略和监控条件,善于在资金流动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运用学校财务管理系统、财政管理平台、学校内部管理系统、内控系统,在资金流动的全过程中,设置严密的监测风险点,做到在资金的整个流动链上,更早发现风险点,缩短发现问题的时间,通过反馈将损失最小化。
首先,加强内外部监督结果的有效运用。学校要重视内外部监督结果,要改变对监督的抵触情绪和整改的任务化。建立通过内外部监督能够更好地帮助学校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的理念,充分有效运用监督结果,包括:完善制度建设,落实整改的具体方法,注重改进的延续性,增加内控流程,强调绩效目标的量化及适用性,定期开展教育经费使用效果分析会,加强经费监管队伍建设等。
其次,充分利用“大數据”有效监督。学校要顺应信息时代的进程,探索建立“大数据监管+人工监管”的联合形式。利用大数据的“信息数据广泛、处理速度快、时效性高”的特点,及时管理和处理数据,快速捕捉风险点,进一步优化数据监督的流程。通过建立相应的跟踪式资金监控体系,实时预警,及时防控风险点,同时利用人工监督的经验,发挥各自的监督长处,把风险监督前置化、及时化、有效化。
最后,发挥数据联动,深入挖掘隐藏的风险。学校各部门要充分进行数据交换、数据共享、数据信息联动分析,摆脱“孤岛”效应。财务部门要和业务部门在工作上充分交流,财务部门要有管理会计的思维,要熟悉业务部门和其他管理部门的业务,要善于搜集各部门的数据,通过数据整合,发现各部门数据的不对称现象,更正错误信息及消除无用信息。此外,财务部门要加强财务人员专业化培训,不断掌握先进的财务管理知识,加强数据分析专业能力,善于通过数据联动,发现数据中隐藏的风险。及时和业务部门和其他管理部门沟通,找到解决方法,有效地推动教育经费健康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教育经费管理是一项长期、不断更进、不断完善的过程。预算编制采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的方式;预算执行中重视预算执行效率,加强内外部监督,运用近两年财政信息平台大数据集成信息、学校财务管理监督体系、学校内控体系、外部监督部门等,进行实时事中控制和事后审计监督。通过运用“大数据分析+人工监管”的方式,发挥数据联动,更及时、更全面地发现风险,并予以及时改进问题。通过绩效公开,发挥民众监督作用,充分发挥教育经费的最大使用效益。
(作者单位:上海音乐学院附属中等音乐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