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悦阳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記忆来到1945年的秋天,抗战胜利后的上海美琪大戏院。蓄须明志多年未曾登台的京昆艺术大师梅兰芳带着万众期盼,回到心爱的戏曲舞台,与著名昆剧表演艺术家俞振飞先生连演几天昆曲,从《游园惊梦》到《断桥》,丝竹管弦,水磨声声,一时间,万人空巷,票价最高竟要炒到一根“小黄鱼”(金条)换一张的盛况。而就在氍毹间的流连婉转之处,那悠扬的笛声,竟不自觉地进入了一位八岁孩童敏感、细腻且多情的内心。他,就是日后享誉华语文坛的著名小说家白先勇。
整整七十六年过去了,岁月荏苒,几度沧桑歌未歇,谁能想到,就在这颗文化的种子埋在心田的初始地,借着上海国际艺术节的东风,又迎来了古老昆曲艺术在电影中的华丽回归,还是那古典且不失洋气的美琪大戏院,改变的是岁月,不变的却是一代代文化人、艺术家对中华文化在当今盛世伟大复兴的热忱、努力与期盼。
作为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参展影片,台湾导演邓勇星拍摄的纪录电影《牡丹还魂——白先勇与昆曲复兴》将在上海迎来首映。镜头中,八十三岁的白先勇一袭唐装,笑容可掬,在一个半小时的电影中,这位华文文学大家亲自为观众娓娓道来自己一生的昆曲情缘,眉眼之间,仿佛还是那个八岁的天真赤子,“我的一生到过很多地方,祖国各地包括台港澳,东方西方……总在寻寻觅觅自己的家乡究竟在何处,最后我发现,原来心中永远的根,就是古老而伟大的中华文化。”
毋庸置疑,白先勇是当代最富盛名的华文文学家之一。但这十几年来,他却把最大的关注投入到了昆曲艺术之中。于昆曲,白先勇有一生难忘的情缘,小时候在心中埋下的种子,历经岁月更迭,走过天南海北,最终生根、发芽,开出了一朵别样绚丽的花。如果说童年与昆曲的偶遇是一段美丽的传奇,那么到了1988年,首次回到祖国大陆讲学的白先勇,在上海再度看到上海昆剧团艺术家华文漪、蔡正仁主演的全本《长生殿》,那久违的激动与唤醒记忆深处的感动,更将昆曲与白先勇牢牢地捆绑在了一起。从小说《游园惊梦》对于昆曲写意抒情的意境追求与西方意识流手法在文字间的完美融合,再到《游园惊梦》被搬上话剧舞台,由卢燕、华文漪两代杰出艺术家成功演绎出不同版本的昆曲名伶蓝田玉,再到将全本昆剧《牡丹亭》带到台湾……自幼与昆曲结下不解之缘的白先勇一发不可收,他曾坦言:“昆曲无他,得一‘美字,词藻美、舞蹈美、音乐美、人情美,是中国美学理想的集中体现,是中国古典文化高度发达的产物,是世界级的艺术,我们所有人都要好好珍惜它。”
十多年前,眼见昆曲艺术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榜首,却仍止不住凋零与式微,演员、观众与演出形式都逐渐老化,不知哪里来的勇气与信心,白先勇硬是放下了手头构思多年的创作,带着强烈的文化责任感,振臂一呼、四处奔走,组成一支坚强的创作队伍——除了敦请昆曲“继”字辈、昆大班、浙江“世”字辈等国宝级艺术家们亲身传承、培训出一批“小兰花班”的年轻演员之外,更积极走入校园推广,让昆曲由内而外真正青春“还魂”,重放亮丽光采。
经过一整年的精心准备,在苏州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2004年4月29日,必将在中国戏曲史乃至文化史上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青春版《牡丹亭》”应运而生,并且一演成名,大受好评。17年来,青春版《牡丹亭》已演出近400场,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苏州昆剧院的一批优秀青年演员们唱着“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走进各大剧场、高校,不光在祖国各地包括台港澳,甚至在美国、英国,都留下了汤显祖玉茗堂前“白牡丹”瑰丽多姿的身影,吸引无数青年观众,从跨入剧场的那一刻,爱上了昆曲,爱上了传统文化。
从青春版《牡丹亭》到新版《玉簪记》,乃至近年推出的新版《白罗衫》与《义侠记》《红娘》《铁冠图》……白先勇担任制作的昆曲剧目佳作迭出,不仅培养锻炼了一批昆曲舞台上的中坚力量,也影响并吸引了大量青年观众。
从青春版《牡丹亭》到新版《玉簪记》,乃至近年推出的新版《白罗衫》与《义侠记》《红娘》《铁冠图》……白先勇担任制作的昆曲剧目佳作迭出,不仅培养锻炼了一批昆曲舞台上的中坚力量,也影响并吸引了大量青年观众。2009年,经白先勇与叶朗教授牵头,北京大学正式开设了昆曲课程,至今为止已有十余年。几乎每个学期,白先勇都要亲自来北大上课,并邀请最一流的昆曲大师和学者为学生上课,也把苏州昆剧团的演员找去课堂示范,借由示范演出及推广课程,将昆曲艺术渗透到年轻一代的生活中,拥有六百年历史的昆曲艺术成为当今最受年轻人,特别是高校学生欢迎与喜爱的戏曲剧种……昆曲宛如白先勇的青春梦,伴随着他走过自己的晚晴岁月。曾经,作为好友的章诒和劝过他,不要为了昆曲而放下自己的写作,毕竟,在章诒和看来,能拥有白先勇那般优雅文字与叙事能力的作家,至今并不多见。如果因为昆曲而耽误了写作,实在是一种遗憾。可这些年来,每次两位老友相见,看见白先勇青春焕发的面容,如数家珍的神采,连章诒和也不禁感叹:“举止谦恭,内心坚韧。做一件,成一件,没他办不成的事,因为他是白先勇!”如今,章诒和再也不劝老友“回归写作”了,因为在她看来,白先勇不仅在昆曲中焕发了青春,更将一个伟大的“文艺复兴”之梦,寄托在昆曲艺术之上。
2017年,北京大学昆曲传承与研究中心主办制作“校园版《牡丹亭》”,吸引了十多家高校青年学子,从观众到演员,学习、传承、演出青春版《牡丹亭》,并于2018年首次公演,得到热烈回响,随后又在上海、天津、南京、苏州、抚州、香港、高雄等地巡演。至此,由白先勇所开启的“昆曲复兴传奇”,又迈入了一个新的传承与里程碑,“把昆曲带进校园的策略成功了,我们培养了一大群年轻观众,现在看昆曲的主要观众是20到40岁。”白先勇得意地说,校园版有个唱杜丽娘的女孩子,后来去新加坡教书,也教当地学生《牡丹亭》,让更多人接触到这个已有六百年历史的剧种……此刻,八十三岁的白先勇仿佛又看见了那个八岁时的自己,从不曾改变,更没有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