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晖 主编
海洋出版社
2021.4
50.00元
黄晖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海南三亚海洋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站长,中国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和农业部濒危水生野生动植物种科学委员会委员,全球珊瑚礁监测网(GCRMN)东亚国家协调员之一,中国太平洋学会珊瑚礁分会会长。主要作品包括《三亚珊瑚礁及其生物多样性》《西沙群岛珊瑚礁生物图册》《南沙群岛造礁石珊瑚》等。
我国珊瑚礁面积约38000平方公里,对我国海洋自然资源与环境、社会经济发展乃至科学研究均具有重要价值,尤其是南海海域的珊瑚礁,更具有重要的国家战略意义。我国从2004年开始与国际接轨,采用国际标准或者通用的方法开展珊瑚礁监测工作,2005年制定了第一个珊瑚礁生态监测方法行业标准《珊瑚礁生态监测技术规程》(HY/T 082—2005)。各监测调查单位在福建、广东、广西和海南等省(区)珊瑚礁分布海域进行了珊瑚礁生态监测调查、珊瑚礁普查,并围绕管理部门、涉海单位需求开展的专项珊瑚礁调查评估等工作,积累了大量数据。
珊瑚礁概况
珊瑚礁
全球珊瑚礁总面积在2.8×105~6×105 km2,由于其框架生物造礁石珊瑚的生存对环境条件要求较为严苛,珊瑚礁分布范围仅局限于在30°N—30°S 的热带和亚热带浅海海区。从世界范围看,珊瑚礁集中分布于印度—太平洋区系和大西洋—加勒比海区系两个海区,分别占全球珊瑚礁总面积的78%和8%(Spalding et al., 2001)。目前,沿岸分布的珊瑚礁多为现代珊瑚礁且仍在发育中;而沿海的陆地上亦分布有古珊瑚礁。
珊瑚礁是一种重要的国土资源。由珊瑚礁堆积而成的灰沙岛或干出的珊瑚礁都是陆地,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珊瑚礁为一国领土的一部分,宜作为该国领海基线上的点。以我国南海为例,南海诸岛干出礁按地貌学统计有63座(其中环礁53座,台礁10座),粗算礁体总面积为5287.7km2,干出礁顶上的52座灰沙岛的总面积11.41km2也包括在内(赵焕庭,1997)。陆地面积虽小且分散,但其包含的领海、毗连区和专属经济区的面积却很可观,意义重大。首先,这些岛礁及其覆盖的海域处于亚太地区的“咽喉”地带,对我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其次,南海海域是各国海上交通的重要枢纽,也是我国与世界各国联系的重要经济纽带;此外,南海海区还蕴藏着不可估量的矿产、石油、天然气与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资源,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储备区域。
沿岸的珊瑚礁具有保岸护堤的功能。珊瑚礁、红树林和海防林是海岸线的三道防线,珊瑚礁在防止海岸线侵蚀方面是必不可少的,是抵御风暴潮的第一道天然屏障。由于与一般的礁石或泥沙质海底结构差异明显,珊瑚礁对波浪有较强的衰减能力。因此,沿岸的珊瑚礁能阻滞海潮、减少海浪能、护堤保岸、防止海岸侵蚀,保护人类生命财产安全。
造礁石珊瑚
造礁石珊瑚是珊瑚礁生态系统的框架生物,主要生活在温暖、贫营养、透明度高的热带和亚热带浅海。造礁石珊瑚是由许多珊瑚虫聚合生长的一类群体生物(少数为单一珊瑚虫),并以其形态多样的骨骼所构建的三维空间结构为许多海洋生物提供产卵、栖息和躲避敌害的场所。大多数珊瑚虫在幼虫阶段便主动附着并固定在合适的基底上,分泌出以碳酸钙为主要化学成分的骨骼。造礁石珊瑚通过这种钙化过程进行生长,并沉积形成珊瑚礁。造礁石珊瑚被认为是自然界中最有效的矿化生物,其钙化过程对珊瑚礁礁体形成起著关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