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天林
“两核”重组以来,中核集团党组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持续完善先进、高效、协同的新时代先进核科技创新体系,加速释放创新活力,为加快建设核强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科技创新成为影响和改变全球格局的关键变量。在这一背景下,党和国家将科技创新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中核集团作为我国核科技创新的国家队和主力军,始终坚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建立了全世界只有极少数国家拥有的完整核科技工业创新链和产业链,拥有23家涵盖核科技创新链各个环节、门类齐全、专业配套的科研设计单位和一大批实力雄厚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等研发平台。
“两核”重组以来,中核集团党组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围绕科技创新活动的人、财、物、政策、环境等几大要素,做好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以“建设先进的核科技工业体系和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集团,推动我国建成世界核工业强国”的三位一体战略目标为引领,持续完善先进、高效、协同的新时代先进核科技创新体系,加速释放创新活力,为加快建设核强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增强科技创新“推动力”,打造以“一体两翼”建设为核心的组织体系
遵照习近平总书记“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科技创新”的指示精神,积极建设“国际翼”,优化完善“国内翼”,构建更加注重协同创新、交叉创新的“小核心、大协作”创新模式。
积极建设“国际翼”。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持续推进与俄法等“老朋友”全面合作,拓展与欧洲关键小国等“新伙伴”深入合作,与瑞士保罗谢尔研究中心、德国于利希、比利时国家核能研究中心等国(境)外9家一流研究机构和大学签订全面科技合作战略协议;筹划设立海外研发中心和国外研究机构中国研发中心,“中核集团北欧研发中心”于2020年在瑞典揭牌成立并签署未来3年科技合作路线图。
优化完善“国内翼”。以共建研究机构等为抓手,以面向合作单位支持“奇思妙想”和大胆创新的“领创科研项目”为依托,不断拓展外部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与清华大学、哈工程、上海交大等6家单位共建研究机构,已支持科研项目一百余项,经费近2亿元。最大程度、最高效率集聚、统筹各方优势科技资源.牵头组建“先进核能关键装备及技术创新联合体”等任务型、体系化的创新联合体,以及核工业机器人与智能装备协同创新联盟,形成强大的创新攻关合力,成为集团公司研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科技创新“新势力”。
绘制科技创新“施工图”,构建以“创新2030”工程为支撑的项目体系
遵照习近平总书记核工业“安全发展、创新发展”要求,中核集团实施“龙腾2020”科技创新计划,实现了科研与工程的有机结合。瞄准“十四五”及中长期发展战略,围绕国家战略核力量建设,在深入研究、系统论证的基础上启动实施“创新2030”,统筹推进产品开发工程、技术体系架构、基础前沿探索“三条主线”,包括40余项型号(产品)开发工程和先导技术研究。系统全面梳理了核领域“卡脖子”技术,积极承担国资委“1025工程”任务近20项以及发改委等七部委联合“189专项”任务60余项。
中核集团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科技创新,坚持系统观念,加大攻关力度,逐渐步入“探索一代、预研一代、研制一代、应用一代”的可持续发展轨道,逐渐形成“海陆空天”全领域、“大中小特微”全型号的型号产品体系,取得了以示范快堆、华龙一号、中国环流器二号M装置(HL-2M)、玲龙一号、铅铋快堆、CF3燃料元件、环形燃料、MOX燃料和N36锆合金、第三代先进采铀技术、100MeV质子回旋加速器等为代表的一大批重大成果,推动我国核工业实现从跟踪研仿为主到跟跑、并跑并存的转变。
牢筑科技创新“压舱石”,完善以科研机构及平台为主体的能力和研保体系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研发平台建设,多次提出要以研发平台建设为核心,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中核集团从科研院所和平台建设两个方面,加强能力和研保體系建设,全面提升创新能力。
深化科研院所改革。2019年发布《关于深化科研院所改革的指导意见》,积极推进科研院所“一院两制”改革和企业化管理,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成效逐步显现,经营业绩持续提升,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科技成果转化亮点频现,人才队伍体系逐步健全,正在向着机制活起来、人员动起来、激励实起来、科技强起来、产业大起来的目标迈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优化考核指标,提升攻关任务、创新投入和成果产出在考核中的比重,灌输“崇尚进取”的创新意识,转变“四平八稳”的守旧思想,建立“勇于创新、允许试错、宽容失败”的科技创新文化。
加强研发平台建设。引入淘汰机制优化现有研发平台,对连续两年评估排名后20%的平台进行摘牌,改变过去“重建设轻运行”的现象。中核集团内部已建成定位明确且具有一定规模的研发平台体系,科学与工程研究、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协同创新三大类研发平台共125个,基本做到在核创新链的每个环节都有研发平台支撑,对中核集团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产业发展等发挥了核心作用。
激活科技创新“动力源”,加强以人才梯队培养为抓手的人才体系
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中核集团一直积极致力于加快培育一支精益求精、技术精湛的高水平科技队伍。通过制订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方案》,鼓励成员单位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并加大与清华等多所重点高校开展专项人才培养、实施“核星计划”、教育培训等措施,加快汇聚一支世界一流的高层次人才队伍。不断加大领军人才培养,建立首席专家、科技带头人制度,畅通科技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加快青年领军人才培养,设立“青年英才项目”,通过集中研发渠道给予支持,为青年科技英才开辟专门渠道,已初步建立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双耦合的高效运转机制。
在不断努力下,中核集团人才素质不断提高、结构日趋合理,已初步建成院士、首席科学家、科技带头人、青年英才的人才梯队。“十三五”期间,新增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海外高层次人才3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入选者8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入选者6人,国防科技工业杰出人才获得者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194人,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6人,“国家技能大师工作室”8个,全国技术能手42人;聘任集团首席专家18人、科技带头人45人、首席技师18人;遴选菁英及启明星人才127人,其中1人获“国家优青基金”支持,3人获“中国青年人才托举工程”支持,30%以上获得了省部级以上奖励及人才称号,60%以上已成为各单位技术研发的核心骨干。多家下属单位入选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和中央企业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示范单位等。
锻造科技创新“助推器”,健全以不断深化改革为主线的制度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科技创新要取得突破,不仅需要基础设施等‘硬件支撑,更需要制度等‘软件保障”。中核集团始终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双轮驱动”,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积极构建新的科技创新组织模式和管理方式,大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的“势能”。强化国家政策红利吸收,充分借鉴兄弟集团和中科院、高校等先进实践并结合实际,将关键节点“里程碑”式管理、集智攻关、“揭榜挂帅”、“赛马制”、末位淘汰等创新模式固化为制度。
截至目前,中核集团已形成以《科研管理规定》为总纲,以涵盖科技创新各方面的管理办法及管理细则为核心的完善的科技创新制度体系。在项目管理方面,已建立完善的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共性技术研究、应用研究到基础研究,从项目立项、过程管理到验收的一整套完备的管理制度体系。在知识产权方面,已建立将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等知识产权融入立项、实施、驗收等科研设计、生产经营全过程的管理体系,并以重大科研项目为依托,建立知识产权专员制度。在科技成果方面,已建成支撑国家和国防奖选拔,有利于集团科技成果脱颖而出的制度体系。在成果转化方面,已从制度上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流程,明确奖励激励核算方式和兑现流程。在科技创新考核方面,已建立以科技投入、人才、成果转化、奖项、专利、标准、论文等为要素的科技创新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在激励机制方面,通过设立“钱三强科技奖”和重大科技成果奖等,不断强化物质和精神激励。
在新时代先进核科技创新体系的全面发力下,中核集团科技创新领域捷报频传, “十三五”以来,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一等奖各一项,中国工业大奖一项,国防科技奖220项,中国专利优秀奖14件,发布国际标准4项,在核反应堆设计与实验、铀矿勘查与采冶、聚变堆、核工程建造技术等领域的部分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有效助推我国迈向核强国,被国资委评为“科技创新突出贡献企业”。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中核集团将立足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紧紧牵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走好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持续不断地完善新时代先进核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拆除阻碍科技成果转化“篱笆墙”,推动核工业由跟跑向领跑转变,成为让党中央放心的战略科技力量,助力核强国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保驾护航。
(作者单位: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