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刘早生 李朋 特约通讯员 张龙云 傅凤仙
一位事业蒸蒸日上的建筑老板,却突然放弃城里舒适的生活,在众人的质疑声中回到故乡流转荒山创办农业公司,几年下来成效显著。曾经杂草丛生、荆棘遍野的荒山,如今成了花果飘香的“金山银山”,这位老板为什么选择农业?如何将“荒山”变“金山”。为一探究竟,近日记者随涪陵区农业农村委工作人员,来到位于清溪镇全心村的小果员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行走在基地,目之所及满是翠绿,呼吸之间皆为果香,时见工人穿梭其间,忙碌着剪枝、除草、施肥,生机勃勃的场面很难让人联想到这里曾经是一片鲜有人烟的撂荒地。
“有人说我好不容易从农村走到城市,在城里站住了脚,现在又回到了农村,当起了农夫。”陶学涯见到记者打趣道。陶学涯是一名80后,2009年从西南交通大学毕业后应聘到世界五百强企业——中国交通建设集团在成都的一家分公司上班。工作两年后,积累了一些经验和资源,不甘做一名平庸打工人的陶学涯选择离开公司,走上了创业之路,成立了自己的建筑公司。凭着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敢打敢拼的闯劲,陶学涯在事业上干得风生水起,四五年间,便成了一位小有名气的建筑老板,手上也有了一定的积蓄。
陶学涯从小在农村长大,尽管在外面打拼多年,事业上小有成就,但对于那片生养他的土地始终充满感情。家乡清溪镇,是个传统的农业乡镇,但乡亲们的耕作热情并不高,多数劳动力进城务工,土地一度出现大片撂荒。每次回到老家,看到村子里仅有一些老人、小孩留守,以前山上种满郁郁葱葱的庄稼,现在地里却长满了杂草,陶学涯的心里就很不是滋味。
“我是农民的儿子,在这里出生。现在,在众人眼里,我出息了,有能力反哺家乡。土地是农村发展产业的根子,如果合理利用,或许就是另一番景象。”陶学涯向记者谈到当初心里萌生返乡创业的想法,“回家乡当农民,就得干些跟传统农民不一样的。”
2019年,在乡村振兴战略和惠农政策感召下,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热爱农业的陶学涯毅然决定回到家乡投身农业,探索现代农业发展。
“我们这里有青山、有绿水、有新鲜空气,有发展绿色生态休闲农业的先天优势!”在清溪镇全心村,陶学涯以每亩每年350元的价格流转土地1000亩,并成立了重庆小果员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至于种什么,陶学涯心里有数。在成都工作时,他就认识了不少从事农业的朋友,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种植柑橘的,而且效益都不错。于是陶学涯拿出700亩土地试水,引种时下市场火爆的品种爱媛38、沃柑、耙耙柑(春见)等不同成熟期的柑橘品种,苗子都是买的二三十元一株的优质嫁接大苗,按照每亩60株的密度种植。果苗种下了,接下来就是管护了。
“从建筑行业转型水果种植,完全是一个全新的领域,说实话,刚开始我心里也没底。”陶学涯告诉记者。
不懂管理与技术,陶学涯就前往眉山、成都等地,向有多年种植经验的土专家拜师学艺,并邀请他们前来手把手现场教学指导,同时,自己积极参加区农业农村委组织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通过不断学习摸索,陶学涯逐渐由一个门外汉变成经验丰富的农业技术专家。
2019年栽下的柑橘苗,2020年就挂了果,收获了十几万斤的果子,通过网络销售平台一举售罄,特别是果肉化渣、好剥皮、甜度高的爱媛38大受客户追捧,每千克售价高达20元。“去年只是部分柑橘试挂果,今年可大批量挂果。”看着自己打造的千亩果园实现开门红,陶学涯心里有说不出的激动。
爱媛38、耙耙柑种植面积都是百亩以上,是以量产为主的,但陶学涯想,既然要搞休闲旅游观光农业,只有量产品种肯定不行,于是他又种上以采摘体验为主的樱桃、果桑、枇杷、李子等不同季节成熟的特色水果近200亩。同时,林下散养了以跑山鸡为主,鹅、鸭为辅的禽类10000羽以上,又承包了水域面积近50亩,养殖清水鱼2万余尾。
“在种植、养殖过程中,我们坚持走绿色、生态、有机的循环发展道路,严格按照绿色食品标准进行种植、养殖,果园一直坚持使用自家养殖场发酵的有机肥,基地的土壤和灌溉用水也都经过了专业机构检测,无农药和重金属残留,完全能保证产品的品质。”陶学涯说。
如果说,让荒山花果飘香、硕果累累是陶学涯的小目标,那么打造休闲农业、发展乡村旅游则是他的大规划。
“春来看花踏青,夏来纳凉避暑,秋来尝尽百果,冬来杀年猪吃刨猪汤,时时刻刻都能品尝到新鲜、正宗的农产品,这里还将有直播网红基地、垂钓中心、特色民宿等各类项目,到时候让广大游客来了就不想走了……”谈起基地日后的规划,陶学涯滔滔不绝,他说,要坚持以农促旅、以旅兴农的发展思路, 依托全心村当地便利的交通条件、丰富的自然资源,把基地建设成为一个集从事绿色农产品生产、休闲旅游、科普示范、农事体验及亲子娱乐为一体的农业产业综合开发基地,让乡村旅游发展更有活力、更富有魅力。
截至目前,陶学涯在基地已投入了1000多万元。“发展农业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但是看到项目顺利实施,种植、养殖基地基本成型,果树大多挂果,自己对未来的发展信心满满。”陶学涯告诉记者,涪陵区政府、清溪镇政府、全心村村支两委为他提供了很多帮助和支持,特别是在产业配套设施方面给予了政策支持,比如正在修建的果园观光采摘便道、冷库等。“这些政策支持给我吃了定心丸。基地产业发展能快速走上正轨,离不开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支持。”陶学涯感激地告诉记者。
为不断优化提升基地产业链,陶学涯与重庆市农科院、市畜科院和高校的专家团队加强合作,引进智慧农业系统,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加快基地向现代农业园区转型升级。此外,为提升基地的知名度,陶学涯与重庆一家文化传播公司达成合作协议,将共同组建一个直播基地,通过直播平台的运营扩大基地影响力和产品销售渠道,将自产的农产品、周边贫困户及农户的农产品、小果员扶贫车间生产的产品通过实体店与网店,线上线下销售至全国。
经过3年的发展,陶学涯的果园和林下养殖初见收益,基地终于步入预设的发展轨道。陶学涯始终不会忘记,做农业的前提是要以农为本,要对土地、农民抱有情怀,要保证农民利益,不能光自己富,关键还得带动乡亲们一起富。
陶学涯是“农夫”,也是一名网络时代的“弄潮儿”。2020年5月,陶学涯与扶贫电商平台对接,帮助当地农户将土鸡、蜂蜜、干菜、腊肉等特色农产品通过网络销往全国各地,减少了中间环节,大幅增加了农民收入。
“我们在这里做事,一年四季都有活干,不用再外出打工,在家门口就可以就业。既可以打工挣钱,也方便照顾家庭。”正在基地给桃树修剪的罗秀说。据陶学涯介绍,他的农业园区创新采取“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成立重庆蟠橘园种植股份合作社,吸引园区内农民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加盟园区发展,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目前,园区还为周边农户免费提供技术培训,带动周边农户参与产业发展。
“陶总在村里搞果园,最大的受益者就是我们村民。”全心村3组村民张学兰笑呵呵地说。
张学兰曾经是村里的建卡贫困户。2019年,张学兰将自家的6亩多土地全部流转给陶学涯,成为重庆蟠橘园种植股份合作社的社员,两口子还在果园里务工,一年有两万多元收入。
和张学兰一样,全村有90户建卡贫困户以土地流转的方式,成为重庆蟠橘园种植股份合作社社员,并常年在水果基地打工。2019年,90户建卡贫困户就已全部脱贫。
对运营管理,陶学涯表示,做农业必须倾注汗水与心血,理清思路、找准定位,坚持以农业为基础,努力实现三产融合,把每寸土地效益最大化,在这个过程中不与农民抢饭碗、争利益,而做农民做不了、做不好的事情,同时又要让农民得实惠、共发展。归根到底一句话,只有自己发展好,才能带着农民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