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洋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河南 郑州 450000)
目前,我国正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在这关键时期,农业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越来越多地引入了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农业设施装备和现代化经营理念,传统的农民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的农业发展了,需要的是具有高素质、专业能力的新型职业农民。
以此为背景,本文籍以研究河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的现状、问题和相应措施,以推进培训工作的顺利、高效开展,为更好地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意见。
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能不断提高我国广大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和生产经营技能,有助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加速乡村振兴进程。
由于我国农民普遍存在着文化水平差、综合素质低等问题,其收入往往会因此受到影响,限制农民的农业生产、经营等活动,进而阻碍农村经济的发展。将普通农民培训成具有高素质、会管理、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可以改变农民以往文化素质低下、生产技能落后、观念陈旧等现象,保障农民增收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通过教育培训,提高了我国农民的整体素质,有助于将“科教兴农”方针落实、实现农民转型和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
1.河南省农业生产状况。河南省2018 年农林牧渔总产值为7757.94亿元,其中农业、林业、牧业、渔业总产值分别为:4973.68 亿元、129.01 亿元、2067.71 亿元、122.71 亿元。
2.河南省农业人口状况.截止到2019 年末,河南省农业人口达4511万人,占总人口的41.4%,外出务工人员数量较大,根据下图所示,随着城镇化的加快,河南省农业人口整体呈下降趋势。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3.河南省农村人口收入状况。河南省2018 年农村人口人均收入13830.74 元,较上年增长8.7%。根据近6 年数据,可以预测河南省农村人口人均收入将逐年增加。
1.培训主体
河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机构主要包括农业职业教育机构、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业合作社。
(1)农业职业教育机构
农业职业教育机构主要培养技术型人才,注重“理论结合实际”。在农业职业教育机构学习期间,学员们不仅要学习理论知识,掌握基本的农业知识,还要进行实践训练,培养动手能力。
(2)农业合作社
农业合作社作为最贴近农民生产生活的组织,主要服务于农业从业人员。由于分布在农村广大地区,农业合作社能及时了解到农民的实际需求,进而可以为他们提供专业性、针对性的学习内容和学习形式。
2.培训对象
河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对象主要包括返乡创业者、青壮年农民和农学专业中专毕业生。他们的特点如下表所示:
表3-1 河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对象及其特点
3.培训资金
河南省作为农业大省,在保障国家粮食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河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资金有两个来源,一是中央财政拨款,二是河南省政府财政拨款。自2014 年河南省提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以来,其培训资金每年均在9000 万元以上。
4.培训效果
截至2018 年底,河南省累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77.88 万人。从一开始的开篇破题、慢慢探索,到如今具有明确的培训目标、培育制度、培训体系,河南省经过不断努力,因地制宜,针对不用地区农业发展特点制定了不同的培训方案,取得了一些不错的成绩,培训效果整体良好。
如河南宝丰县开展了养蜂专业、食用菌蔬菜专业等培训工作,通过培训,农民增强了务农信心;夏邑县通过新型职业农民“四步培养法”塑造了一支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讲奉献的致富带头人队伍,不仅带动了全县温棚蔬菜、食用菌、花卉苗木等主导产业的迅速发展,也激发了夏邑县农村创业发展活力;西平县芦庙乡以“走进农家、贴近农民、服务群众”为思路,积极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举办不同类型的特色种养技术培训班,建立种、养、农机、生态农业等12 个“田间学校”,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近些年来,虽然河南省整体经济在快速稳定发展,教育投资也在逐年增加,但由于城乡差异较大,大部分农民整体普遍家庭条件落后、文化水平偏低、教育经历较少,导致很多农民出现学习能力不足、学习动力较小、缺乏学习兴趣等现象,这一定程度上限制农民的成长速度以及接受新事物、知识、技能的能力,进而影响培训工作的效果。
根据各地市出台的相关文件,虽然近些年农民田间教学、送教下乡的方式相继出现,但与国内其他地区和国外典型的培训方式相比,河南省的培训方式还较为单一,缺乏创新,无法提高培训工程的实践性、互动性、参与性。这样一来,即使培训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培训效果也只是较为稳定,难以实现培训工作质的进步。
目前,针对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河南省一些地区尤其是南部地区在培训资金投入、土地流转改革、创业补贴等方面做得还不足,仍需当地政府出台具有针对性、操作性、实践性的政策法规。由于缺乏配套的扶持政策支持,进而影响了培训农民自主创业的热情,降低其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第一,大部分河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教师来源于农业推广部门,多为行政人员,缺乏专业的教学背景和丰富的教学经验;第二,在培训教师里,有很多是兼职教学,缺乏全职的培训教师,这可能会导致出现课程安排困难、教师协调不及时、教学计划频繁更改等问题;第三,由于培训教师中一线农业技术人员和青年技术骨干人数较少,导致培训师资整体水平不高。
河南省新型职业农民质量不高、基数不大的主要原因在于,农民整体的文化水平低、综合素质差。基础教育是农民整体素质水平的关键因素。这就要求河南省农村教育要改变“重智育、轻德育”、“重成绩、轻能力”等现象,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同时,为了保障农村教育的顺利开展,地方政府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财政支持。其次,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方面,不仅要授予其关于农业生产的基础知识和理论,也要发展中高等教育,培育创新型、领导型人才。
制约河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的因素之一是培训的内容、模式较单一。为了改变这一情况,培训机构要不断创新培训内容,同时要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另外,由于农民学习新鲜观念和事物的进度比较慢,培训单位应在充分考虑学员的学习能力的基础上设置与之符合的学习课程,不能只顾“速度”,忽视“质量”。不同地区、不同培训方式、不同培训机构、不同培训教师,要因地制宜地开展培训活动,对于成功的案例,可以在某方面进行借鉴,但若照搬,反而会适得其反。
首先,政府应该发挥其在培训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制定出台大力支持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的政策法规,当地政府、部门应保障这些政策的如实落实,并定期检查、反馈,使政策、措施在培训农民身上落地生根;其次,金融信贷对于想要从事农业经营的农民来说极为重要,当地政府可引导当地农村金融机构支持新型职业农民发展,为他们研发专属产品,开辟一条简化、方便的信贷通道;最后,随着参训学员的加入,资金需求也会随之增加,河南省相关部门应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并正确、合理、科学地进行资金使用和分配。
第一,重视培训教师的综合素质,加强师资考核评比工作,设置“优秀教师”、“潜力教师”、“进步教师”等多层次的称号,促进培训教师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第二,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师资队伍。第三,打造专业培训教师队伍,从教师队伍中选出经验丰富、专业水平高的教师,为其制定独有的培训计划,并不断扩大师资范围。第四,培训机构应不断更新教师的知识技能,在培训农民的同时,也要不断学习,保证学员可以及时接受先进知识,适应农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