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体育特色小镇与乡村振兴共生发展的机制与路径研究

2021-06-30 16:44刘晓虎
大理大学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共生小镇特色

刘晓虎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杭州 31123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是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在这个新的时代,乡村振兴是这一时期上至中央下至村镇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此,党的十九大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写入党章,在制度上进行顶层设计,这在我国解决“三农”问题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随后,中共中央陆续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等众多文件,乡村振兴成为各界研究的焦点。与此同时,于2016年开始风靡全国的体育特色小镇建设和发展也进入了关键阶段,据不完全统计,我国体育特色小镇的建设数量到2019年将达到500座,且根据相关部委的规划,近年内全国的数量达到1 000个左右,这些小镇的投资金额少则数十亿元,多则上百亿元,可见体育特色小镇被各界寄予了厚望。在这些数量众多的体育特色小镇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依赖于自然资源而建设在广阔的乡村。因此体育特色小镇的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便不可避免地发生耦合。但是,体育特色小镇如何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背景下实现高质量发展,乡村如何在体育特色小镇建设的热潮中实现高质量振兴,两者实现共生、共建、共享是学术界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而目前关于两者协同发展的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基于共生理论,探讨新时代背景下的体育特色小镇与乡村振兴共生发展的机制与实践路径具有重要的价值。

1 核心概念的界定

1.1 乡村振兴“三农”问题是我国历届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是直接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问题,它能否解决直接关系到我国小康社会能否全面建成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能否实现的核心问题。因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上深入阐释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并将其写入党章。在2018年全国两会山东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对乡村振兴的目标、任务和实现路径进行了具体的阐述,主要包含了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5个方面。2018年9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中进一步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进行了更系统的阐述: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总方针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制度保障是需要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1〕。

1.2 体育特色小镇 目前关于它的称呼可谓是五花八门,主要有体育小镇、运动休闲小镇、体育旅游小镇、体育特色小镇等,对于其内涵也一直是各界争论的焦点。首先,在学界,沈克印教授和张磊编辑对其称谓和概念的界定目前认可度较高。沈克印教授以“体育特色小镇”来命名,认为其是以体育产业为定位,融合文化、健康、生态、科技等不同于产业园区和行政划分的空间区域〔2〕。而张磊编辑则将其称为“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对其内涵概括为以运动休闲产业为主导特色产业,以旅游、健康、文化、养老等产业相融合的区域空间、健身平台及产业为基地,是运动休闲产业+关联产业+支撑平台三者不可缺一的综合体〔3〕。其次,在政界,政府部门在其文件中对其称呼和内涵的界定,目前以国家体育总局及江苏省体育局的文件中对其内涵的释义为代表。国家体育总局明确称其为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并将其内涵定义为具有独特文化内涵且拥有良好体育产业基础的,集运动休闲、文化、健康、养老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基地〔4〕。江苏省体育局在其文件中明确指出体育健康特色小镇的内涵,主题特色为体育健康,体育、健康、旅游、休闲、养老、文化、宜居等多种功能叠加,组合成为多元空间和发展平台〔5〕。本研究综合国内“政学”两界对体育特色小镇内涵的释义,他们在表述上虽有不同,但大体上核心内容是相近的,可简括为体育特色产业为引领的集运动、文化、休闲、健康、养老等不同功能为一体的平台。在称呼上,由于体育含括了运动休闲、体育旅游等词汇,是其下限词汇,而这一类小镇是以体育为特色,因此本研究从体育的内涵出发,称其为体育特色小镇则较为全面,因而本研究采用体育特色小镇这一称谓。

1.3 共生理论“共生”这一词汇最早是由德国生物学家Anton Debarry提出,它原本是生物学界用于研究不同种属生物之间相互依存、共同进化、相互制衡的重要理论。社会共生理论认为:宇宙万物之间均存在一种共生关系,这种共生关系由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共生界面和共生环境4个部分构成,这4个部分是共生主体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不可或缺的纽带〔6〕。体育特色小镇和乡村振兴是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因此两者之间必然存在着共生的关系。

2 新时代背景下体育特色小镇与乡村振兴共生发展的机制

2.1 体育特色小镇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的共生单元所谓共生单元是指共生主体之间进行能量生产和物质交换的条件,这种物质条件为共生主体之间的共生提供了基础。同时,该理论认为,共生主体之间的共生关系与共生单元数量之间的关系成正相关,即共生关系越紧密,两者之间的共生单元就越多,它们所传递和生成的能量就越大〔7〕。体育特色小镇与乡村振兴两者是天然的共生体,这种共生关系是各种共生单元通过物质的转换以及信息的传递发生作用。如图1,体育特色小镇与乡村振兴之间通过政府、市场、自然、人力、人文、体育设施以及城镇化建设等共生单元实现共生。政府为体育特色小镇与乡村振兴共生发展发挥了多方位的作用。一方面,政府为两者制定指导性的发展纲领,地方政府为其共生发展制定具体的实施政策,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体育总局办公厅下发的《关于推动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工作的通知》等文件,这些政策文件在针对一方发展的同时也对另一方起到促进作用,如乡村振兴的实施,改善了乡村的环境,完善了乡村的交通设施等,为建设在乡村的体育特色小镇起到积极作用。如位于金华柯城区的灵鹫山国家森林体育特色小镇联合位于杭州千岛湖的石林小镇建设了总长100 km的森林营道,这一项目一方面改善了两镇之间乡村的交通环境,也为两个小镇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人力资源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以及体育特色小镇能否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由于目前国内城乡二元结构问题还比较突出,大量人才资源向城市聚集,导致乡村人才空心化问题严重。但是,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以及体育特色小镇的建设,促进了乡村产业日趋繁荣,乡村经济发展迅速,就业机会增多,使得原本需要进城务工的劳动力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创业,这为体育特色小镇和乡村振兴共生提供了人力基础。如河北崇礼冰雪体育小镇引进了国家队、省队退役的滑雪运动员以及体育院校冰雪运动专业的大学毕业生,一方面为冰雪小镇的发展提供技术和管理支撑,同时这些高水平运动员还深入小镇所在的地方,指导当地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为乡村的社会治理发挥积极的作用。

图1 体育特色小镇与乡村振兴共生单元示意图

2.2 体育特色小镇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的共生界面共生界面是指共生单元之间通过信息传输、物质交换、能量传导等介质作用于共生主体〔8〕。如图2所示,乡村振兴复杂系统和体育特色小镇复杂系统之间通用引导、调整、激励等共同作用于乡村振兴界面和体育特色小镇界面,使两个界面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乡村振兴界面与体育特色小镇界面则通过信息传输、物质交流、能量传导等方式在两个共生主体界面的共生单元之间进行能量交换。首先,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没有产业的兴旺也就无所谓之乡村之振兴。而体育特色产业链是体育特色小镇得以振兴的核心,是产生经济效益的源泉,因此乡村的产业能否兴旺与体育特色小镇的特色产业链之间是天然共生界面。如法国沙木尼小镇在打造体育特色小镇之前原本只是阿尔卑斯山脚下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正因为猎人杰克·巴尔玛和医生米歇尔·帕卡尔两人于1786年8月登上欧洲海拔高达4 810 m的勃朗峰,阿尔卑斯登山运动极大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由此拉开了沙木尼的户外运动与体育特色小镇发展序幕,发展至今已经成为集高山运动体验、体育教育培训、文化艺术娱乐以及体育用品制造等业态为一体的全球知名体育特色小镇〔9〕。其次,乡风文明是乡村得以振兴的保障,同时也是乡村治理是否有效的重要表现。随着体育特色小镇在乡村的建设以及发展,为发挥体育的社会治理功能提供了基础和保障:一方面,体育特色小镇大大改善了乡村的体育设施,这些体育设施为乡村居民的体育锻炼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进而为改善乡村居民的体质健康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乡村治理发挥着体育的力量;另一方面,随着体育特色小镇的体育赛事及体育活动的构建和运营,势必会吸引大量的健身爱好者的到来,这对健康乡风的营造具有重要作用,使乡村居住者受到体育赛事文化和游客的影响,健身意识逐渐改善,进而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治理了乡村闲时聚赌的不良村风。最后,生态宜居是乡村得以振兴的关键,而体育特色小镇的绿色效能显著,是绿色经济的新载体,两者构成了绿色发展的共生界面。如泰顺百丈时尚小镇确立了全镇是景区、处处是景点的理念,推进外立面改造工程,实施去疤栽花绿化工程、房屋立体花墙和量化工程美丽庭院建设,让每一条街道,每一处公园广场,每个角落都融合小镇主题特色和文化内涵,这对于改善乡村环境作用显著。同时该小镇依托当地的绿色自然资源,以“竞技训练”和“户外运动”为双轮驱动,建成了飞云湖水上运动训练基地、环湖慢行系统等集竞赛、训练、休闲、观光等于一体的体育特色小镇。

图2 体育特色小镇与乡村振兴共生界面示意图

2.3 体育特色小镇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的共生模式共生理论认为共生模式多样化,按照组织维度可以分为点共生、间歇共生、连续共生相结合的模式,按照行为维度可分为寄生、偏利共生、互惠共生,如表1〔10〕所示。体育特色小镇与乡村振兴两个共生主体的共生模式会随着时间的不同、共生单元、共生环境的不同而发生改变。首先,建设在乡村或乡村周边的体育特色小镇在初始期,两者的共生模式为点共生或寄生,即体育特色小镇在某一时段或某一方面对乡村振兴发生作用,且依存于乡村振兴,存在双边单向交流机制且共生关系不稳定,反之亦然。如体育特色小镇在建设的初期,由于它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涉及诸多基础设施的建设,因此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这一时期的体育特色小镇仅在带动乡村的就业等方面上助力乡村振兴,而对其他方面则没有明显的影响。与此同时,随着体育特色小镇的建设以及它的运营,乡村振兴与体育特色小镇的共生关系势必会进入另一种发展模式和发展状态,即间歇共生或者偏利共生,如随着体育特色小镇的高质量发展,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游玩,导致它对空间、设施等的需求增大,承载力与游客量产生了矛盾,使得本地居民的日常生活与外来游客游玩需求的矛盾、服务人员素质与产业发展的矛盾等问题显现加剧,体育特色小镇与乡村振兴协调发展的关系平衡问题打破,这两种发展模式,存在双边单向交流机制,有利于寄生者而不利于寄主进化,共生关系不稳定。可见,体育特色小镇与乡村共生发展最理想的模式为连续共生与互惠共生模式,这两种发展模式存在多边、多向交流机制,共生关系稳定。体育特色小镇的高质量发展对于促进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发挥着积极作用,使乡村真正得以振兴,而乡村得以振兴,为体育特色小镇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优质的环境、产业、人力等。如淳安县石林小镇近三年多来共吸引2亿元社会资本在石林投资兴业,新办了1家水厂,成立了6家运动俱乐部,建成运营了20余个运动项目和30余家酒店、民宿,将原来砍毛竹用的村道经过拓宽和安全防护后变成了汽摩往来的山道,废弃的养老院变成了精品酒店,废弃的工厂变成了房车营地……在开发利用中减少破坏,也实现了现有资源的最大化利用。2019年石林镇人均旅游收入达16 182元,为8个村增加经营性收入80余万元,成为国内体育特色小镇与乡村振兴共生发展的典范。

表1 共生模式及其特征

2.4 体育特色小镇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的共生环境共生环境是指共生主体实现共生发展的外部环境,这个外部环境对于共生单元的构建、共生模式的选择、共生界面的打造以及共生能量的传递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这个共生环境可分为正向、中性和反作用,它所发挥的作用会随着时间的迁移及共生环境的变化等因素而改变〔10〕。体育特色小镇与乡村振兴要实现共生互惠发展,不可能脱离外界环境而实现。如图3,乡村振兴与体育特色小镇两者之间共生能量的传递与生成主要受社会、政策、人文、自然、区位、经济等外部环境的影响,这些外部环境会因时、因地的不同而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对乡村振兴与体育特色小镇的共生发展起重要作用,如江浙沪等东部沿海地区由于其具有强劲的经济实力,在乡村振兴与体育特色小镇的建设中能够投入大量的资金,而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欠发达,财力投入有限,譬如绍兴柯桥酷玩小镇共投入了110余亿元,德清莫干山裸心小镇投入了50多亿元,此外,这些地区的政府为了给体育特色小镇的发展营造优美的环境,会对其周边及附近乡村的环境进行整改,如柯桥酷玩小镇所在的柯岩街道投入数十亿元用于整治鉴湖及周边城中村的环境,做强美丽乡村品牌,这是当地的经济为乡村与体育特色小镇实现共生共享发展发挥了正向的作用〔11〕。然而,外部环境也会对乡村振兴与体育特色小镇共生发展带来消极影响,如政府所制定的政策滞后于乡村振兴与体育特色小镇的发展以及政府角色定位不清晰等。我国体育特色小镇在现阶段的建设和发展中,部分体育特色小镇由于发展理念的模糊,导致顶层设计严重缺位、产业链态单一和支撑体系薄弱,同时体育特色小镇出现房地产化的倾向、忽视小镇核心文化的打造以及高级体育专业人才紧缺、政府过度干预等窘境,这都直接影响了体育特色小镇自身的发展以及乡村振兴5个发展目标的实现,这就需要政府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对其政策和角色实行动态调整,从而发挥政府及其所制定的政策之正向效能,为体育特色小镇和乡村振兴的共生发展营造正向的外部环境。

图3 体育特色小镇与乡村振兴共生环境示意图

3 新时代背景下体育特色小镇与乡村振兴共生发展的路径

3.1 促进乡村振兴与体育特色小镇共生发展的能量生成 乡村振兴与体育特色小镇是天然的共生体,两者之间存在诸多能量生成和物质交换的共生单元,这些能量单元为两者的共生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条件。因此在推动乡村振兴与体育特色小镇各自发挥自身优势并实现共生的过程中,要使这些共生单元发挥能量,需要提高和优化各个共生单元的关联度,同时也需拓宽共生单元的数量。(1)政府是体育特色小镇与乡村振兴共生发展得以实现最为关键的共生单元。首先,各级政府应该充分认识到两者共生发展的价值,在政策的制定上做好顶层设计,并配套相关操作性强的配套措施,如浙江省委、省政府于2020年3月26日发布的《关于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确保农村同步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为了繁荣农村文化体育事业,完善农村全民健身服务体系,鼓励建设国家健身步道,鼓励开展乡村运动会等体育赛事服务,建设提升小康体育村1 000个〔12〕。其次,政府还需要为体育特色小镇与乡村振兴的共生发展提供充足的物力、人力、财力、土地等资源保障,同时在我国城镇化的进程中,政府应该大力改善乡村的交通、体育设施等基础配套服务,大大加强它们共生发展的关联度。(2)自然资源是乡村振兴和体育特色小镇共生发展最为基础的单元,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发展体育特色小镇的过程中,自然环境治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共生发展的成败,因此要积极践行“两山”理论,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的理念,实现经济效益与绿色效益的统一。(3)人文资源是它们共生共享发展具有灵魂作用的单元。首先,乡村文化是城市文化的根柢,内涵丰富,是民族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的重要阵地,群众基础深厚,在民族心理和文化传承中有着独特的涵义,它能否实现传承和发扬是乡村振兴成功与否的重要评价指标。其次,体育文化是体育特色小镇得以独具一格的重要标志,是体育特色小镇得以高质量发展的灵魂。因此在推动乡村振兴与建设体育特色小镇的过程中,可将我国不同地域独特的乡村文化融入体育特色小镇中,在乡村文化得以继承和发扬的同时铸造体育特色小镇的灵魂,从而实现共生、共融发展。

3.2 完善乡村振兴与体育特色小镇共生发展的界面共生界面是乡村振兴与体育特色小镇进行能量传导的介质,也是两者实现共生共享发展模式的内在动因。上文已述,乡村振兴与体育特色小镇两个共生界面之间通过信息传输、物质交流、能量传导3种传导方式发生作用。但是,要充分发挥三者的作用,共生理论认为要从决策、组织、运行、监督和评价5个维度建立多元化且畅通高效的共生机制。(1)在决策维度上,我国现已发布的政策中对体育特色小镇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和实施方案,如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关于推动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体育在脱贫攻坚中的潜在优势作用,更好地为基层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服务,成为乡村增收的新门路,使其成为脱贫攻坚的示范。在此基础上还应加强政府在财政、法律等“有形手”的作用,并积极发挥市场这一“无形手”的作用。(2)在组织维度上,积极发挥基层民间体育组织的作用,发挥它们在志愿服务、赛事组织上的作用,使其成为乡村振兴与体育特色小镇在全民健身活动实践中的桥梁。(3)在运行维度上,充分利用新媒体高速发展的契机,改变传统的宣传手段,采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直播带货等新的宣传方式,创新宣传方式,如国家体育总局和发改委联合发布的《进一步促进体育消费的行动计划(2019—2020年)》指出:加强体育文化宣传,支持体育专题片、体育电影等体育文艺创作和传播,鼓励各级各类媒体开辟专题专栏,普及健身知识,营造良好的体育消费氛围〔13〕。支持发展多媒体广播电视、网络广播电视、手机应用程序(APP)等体育传媒新业态,促进消费者利用各类社交平台互动交流,提升消费体验。(4)建立监督和评价机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以及体育特色小镇的建设运营中,势必吸引大量产业的聚集以及游客的流入,这对环境承受力以及游客接待有限的乡村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因此要建立完善的环境监督和评价机制,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的力量实施监督,具体分析和评估其共生单元、环境、模式以及界面。

3.3 构建乡村振兴与体育特色小镇共生发展的理想模式 体育特色小镇与乡村振兴两者之间存在多种发展模式,而连续共生和互惠共生两种发展模式具有多边、多向交流机制,共生关系稳定,因此连续共生模式和互惠共生模式是乡村振兴和体育特色小镇最佳的发展路径。前文已述,两者具有较多的共生单元、丰富的共生界面以及优越的共生环境,但是要使两者实现连续共生和互惠共生,则需要用科学的理念作为指导思想,而“五大发展理念”既是新时代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方法论。(1)“创新”为它们的互惠共生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经营模式的创新,如赣州大余丫山体育小镇健全景区与村集体、合作社、员工、群众的联结模式,实现利益捆绑一体化,调动多元创业主体能动性,实行“小镇+党组织+基地+旅游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14〕。创新体育特色小镇服务内容,发挥地域人文、自然等资源优势,实现乡村现有资源与体育特色小镇服务内容的深度融合,如大余丫山体育小镇充分发挥其所在区域的资源优势,创新服务内容,成为禅宗文化、播音主持、书画艺术、理学心学、军事体育的重要基地。另外,可在管理体制、收入分配制度、人才培养体制等进行创新。(2)“绿色”发展是体育特色小镇与乡村振兴实现互惠共生的基本准则和新的路径。坚决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体育特色小镇开发与乡村环境保护协同发展,杜绝先发展再治理以及边发展边治理的传统思想,严守生态红线,坚持走绿色的发展模式;其次,广大乡村拥有优美的自然环境,是人们休闲、娱乐、健身的优良场所,因此建设在乡村的体育特色小镇应充分发挥乡村的自然环境资源,将小镇内的各类服务与生态相结合,将绿色生态转化成绿色经济。(3)“协调”和“开放”构建了体育特色小镇与乡村振兴互惠共生必需的平台和空间。体育特色小镇和乡村振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子,它们的共生发展必然与脱贫攻坚战略、新型城镇化建设、健康中国战略及体育强国战略产生新的共鸣,因此,新时代背景下,坚持“协调”和“开放”的理念至关重要〔11〕。(4)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体育特色小镇与乡村振兴共生发展旨归“共享”。体育特色小镇与乡村振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载体,他们的共生发展最终要回归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让人民共享两者共生发展的红利。

3.4 优化乡村振兴与体育特色小镇共生发展的环境乡村振兴与体育特色小镇共生发展的环境分为正向性、中性和反作用,所以趋利避害原则是在推动乡村振兴与体育特色小镇实现互惠、共生发展过程中首要坚持的,积极营造和优化两者共生发展的正向环境。(1)大力推进全民健身战略的实施,积极引导体育消费。全民健身是党和国家积极推行的重要战略,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举措,它的深度实施对于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完善有着重要作用,为乡村振兴与体育特色小镇的发展营造了优良的社会环境。如浙江省政府于2020年4月26日发布的《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指出,重点发展户外运动产业,围绕马拉松、山地越野、自行车等项目,培育一批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和青少年户外体育活动基地,举办全省体育大会等举措,为浙江省全民健身与促进体育消费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15〕。(2)加强体育与旅游知识兼备的人才培养,引导相关人才积极投身于乡村体育振兴与体育特色小镇的互利发展。体育人才紧缺是目前制约乡村振兴与体育特色小镇发展的共性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科学建立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机制。目前由于种种原因,国内的体育人才出现数量不足与质量不高的现象,因此政府部门可作为协调方,促进高校与地方关于体育人才培养的联动机制,做到需要多少培养多少,需要什么培养什么,避免体育人才数量不足、过盛以及供需不对口的现象。(3)推动政府部门之间的协作。体育特色小镇与乡村振兴互惠共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诸多部门之间的合作,如项目审批、土地审批、资金筹措等,分别需要发改委、国土、财政等多部门的支持,然而在现实运行过程中,由于这些部门之间存在协作与联动不足的现象,出现土地审批难、资金不足等困境,因此要推动政府部门之间的协作,优化政策环境。(4)加大交通等基础设施的投入,优化区位环境。交通是经济发展的大动脉,对于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农村贫困地区来说,交通不便是制约当地发展的重要因素,没有便捷的交通,要想引进体育特色小镇,发展产业以及吸引游客前来消费、游玩等都将无从谈起。因此,要让便捷的交通成为乡村振兴与体育特色小镇共生共享发展的强有力交通保障,以减少区位环境对两者的影响。

猜你喜欢
共生小镇特色
安安静静小镇
“CK小镇”的美好
特色种植促增收
熊的小镇
小镇(外一篇)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在体验中走向共生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