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琪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指出:“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基于《指南》的要求与我园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我们的寻美之旅拉开了帷幕。孩子们在实践中亲历着自然的馈赠,他们用多种感官接触的一切自然资源,都引领其去感知、理解与探索,发展其发现美与创造美的能力。
一、“浸”于自然,感受“真”美
(一)“真”自然
真实、自然的环境是大自然最好的馈赠,幼儿园环境应满足幼儿的审美需要,激发幼儿的创美兴趣与能力。我园地处农村,园所户外环境场地呈环抱式围绕着主建筑展开,前有小水渠、河道,后有小山坡、亭廊。园所周边动植物种类丰富,树上鸟儿栖息、草中虫儿低吟、水里鱼儿嬉戏。园内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的花草树木供幼儿进行观察、欣赏,形成春有花、夏有阴、秋有果、冬有景的自然美景,是孩子们流连忘返的地方。
(二)“真”回归
艺术活动要面向全体幼儿,让每个幼儿感受到美的熏陶,注重挖掘幼儿的艺术潜能,利用环境和资源促进幼儿发展。幼儿思维的主要特征是通过具体形象来认知事物并进行联想的。因此,要激发幼儿感受自然之美、发现自然之美、热爱自然之美的能力,就需要带领幼儿走到户外,回归自然 。如我们在开展“蒲公英的约定”美术活动时,幼儿的观察欣赏不局限于在活动室内观看教师准备好的图片与视频,而是在春日里,在家长与教师的带领下,走到户外,观赏蒲公英随风飘扬的真实场景,然后现场进行绘画写生。
(三)“真”感受
丰富、多样、优美的自然环境,有助于提升幼儿的审美感受。看那草丛中星星点点散落着蓝、白、紫不知名的小野花,在微风中忽隐忽现。蒲公英一簇簇开满山坡,那探出的白色绒球,可爱至极,风一吹就散开飞向远方。孩子们不由惊叹:“哇,蒲公英好美,像是暖暖的太阳。”“这里开了很多在一起,还有一个毛球球。”老师提问:“看到开着蒲公英的山坡,你有什么感觉?如果山坡上没有这些蒲公英是什么样子?你最喜欢哪株或哪片?”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表达着自己的感受:有喜欢单株的,直直的杆子,圆圆的形状很美;有喜欢一簇的,花朵呈现出错落有致的美;有喜欢一整片的,像一块大地毯。幼儿在真实的自然中获得丰富的感性认知,为后期的艺术表达做好准备。
二、“寻”于自然,发现“真”趣
(一)与美不期而“育”
1. 源于幼儿生活偶遇的自然美物
在户外散步或嬉戏活动中,突然遇到的美景,会激发幼儿的创作灵感。如中班“花瓣雨”活动源于孩子们在户外梅花树下的一次嬉戏,忽然一阵风吹过,下起了粉红色的花瓣雨。孩子们纷纷感叹:“哇,下雨喽,好美呀。”有的花瓣飘落到孩子的手上,他们惊喜地说:“老师,你看,像不像戒指。”孩子们有的将花瓣捡起放在额间,有的放在掌心轻轻吹起。教师发现孩子们对花瓣很感兴趣,于是就抓住时机组织他们讨论“如何让梅花的美保存下来”。有的说用彩笔画出来,有的说用花瓣拼贴出来做成标本。于是我们拿来装有水的陶瓷碗碟放在树下,并提供了水粉、毛笔等多种创作工具,孩子们在梅花树下,边赏梅花、看水中漂浮的花瓣,边画梅花。
2. 基于幼儿兴趣激发的自然美物
很多幼儿对动植物很感兴趣,他们在与动植物的接触中获得满足和快乐的同时,产生了艺术创作的兴趣和欲望。如大班幼儿对大树上叽叽喳喳的喜鹊和喜鹊窝有了浓厚的兴趣与探究欲,教师结合孩子们兴趣点开展了“燕归巢”美术系列活动。《线条鸟窝画》中,幼儿用线条表现鸟窝的独特构造,感受线条画的纵横交错之美;《水彩鸟窝吹画》中,幼儿大胆泼墨、有趣吹画,杂乱中显规律之美;《粘贴鸟窝画》中,孩子们将生活中的废旧毛线变为美术创作的材料,在粘贴中感受毛线层层叠加的立体之美。
3. 利于幼儿发展需要的自然美物
大自然本身是活教材,它可以让幼儿获得深刻的感受和真实的体验。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其认知发展水平的不同,我们应该站在幼儿发展的角度提供适宜的自然美物,引导幼儿在创作中提升基本的技能,发展创意想象的能力。如在“土壤的秘密”活动中,幼儿在挖土、玩泥巴的过程中感受了土的特性,对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为了进一步引导幼儿对土进行深度探索,我們生成了泥塑活动,通过“引入——拓展——创作——反思”等阶段,让幼儿感受到了不同特质土的变化,塑造出了不同的作品,体验着创作的乐趣。
(二)美之“计”上心来
教师要基于幼儿美育需求及生活经验,有目的、有计划地选择有价值的自然物开展创美活动。首先,基于活动主题选择自然物。如在“你好,大树”的主题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认识、欣赏了园内高低不同、姿态各异的大树,并用树干、树枝、树皮、树叶等进行一系列的创美活动。其次,契合四季特征,选择适宜的活动内容。春天,淡粉色蔷薇花从墙头倾泻而下,美不胜收,于是就有了“蔷薇花园”写生活动,幼儿在墙角打卡拍照、用水粉进行写生;夏天雨后爬行的蜗牛吸引了孩子们的目光,于是他们用捡来的树叶和泥土做出了手工“蜗牛”;秋天满园的香气让孩子们闻香而来,就有了“我与桂花撞了个满怀”“一叶知秋”“一棵柿子树”等结合季节特征开展的美术活动。
三、“育”于自然,创造“真”趣
(一)借物想象,创意无限
基于园内外真实的自然环境,我们鼓励孩子们将自己观察、感受、理解与欣赏的事物用天马行空的美术创意表达出来。如天空中形态各异、瞬息万变的朵朵白云吸引幼儿仰望观赏。“这朵像小狗”“那朵像恐龙”“不对不对是像鲨鱼”,于是,教师们组织幼儿进行了“多彩的云”创意想象画活动。又如秋天园里的水果成熟了,金黄的椭圆形大柚子、咧开嘴巴的红石榴、火红似灯笼的柿子,幼儿在进行采摘后根据水果的形状创作出水果娃娃等造型,充满创意和童趣。
(二)材料多元,辅材多样
在表现与创作中,教师应尽量多地为幼儿提供各种不同的材料与工具。如在“和石头玩”的主题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寻找自然中大大小小、形状各异的石头,并收集了各种辅助材料,如树枝、花瓣、枯叶、果核、硬壳等。有的幼儿用水粉在大石头上涂鸦,变成蜗牛、乌龟、鱼儿;有的幼儿用一些小的鹅卵石进行拼搭,并利用枯枝、花瓣围成一座美丽的花园,给幼儿园的户外增添了一道童真的景色。在自然中寻找创作的材料,能让孩子们在动手操作、亲身探究中,感受真实的创作乐趣。自然材料以其独特性、开放性为幼儿打开了创意的空间,让幼儿的学习自然而然地发生。50F41E50-E541-49DA-9C77-BB6E1B4440D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