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官福忠
本文针对于心理调控对于大学生运动员赛前心理状态及运动成绩的影响进行数据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充分的分析并提出一定的参考性意见。笔者通过对20名大学生运动员进行调查与研究,将20名大学生运动员分成每组十人的甲乙两个小组,分组采用随机抽签制,以此加强研究结果的真实性。针对以甲小组的运动员,我们对其进行赛前心理干预,而乙小组则不进行心理干预。然后针对两个小组不同的调查情况来分析心理调控对大学生运动员赛前心理状态及运动成绩的影响。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对于教育过程中体育竞技的重视程度是随之增加了。随着大学生竞技体育的不断发展过程中,我们逐渐发现大学生运动员的成绩并不是完全取决于自身的技术水平与训练程度,而是也受到例如心理調控等方式的影响,对于大学生运动员来说,有效的心理调控对于自身市里的发挥是有着极强的提升作用的。大学生运动员在日常训练的过程中,不仅对于程序化的训练有着一定的抵触情绪,还会在其中增加自身的压力,这些因素如果不能被合理的化解,那么大学生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极易因为这些因素进而影响成绩。因此我们应该对大学生运动员进行科学合理的心理调控。
1 针对大学生运动员赛前心理状态及运动成绩的研究对象方法
1.1 研究对象
笔者本次的研究对象选取是采用抽签制的随机抽取,对xx届xx运动会参赛大学生运动员进行随机抽取20名进行研究。抽取前应该对目标人数进行下属条件的筛选。首先是具有赛跑运动员身份、训练时间应大于等于一年、入学时间应小于等于三年、年龄大于等于18周岁。然后是主观的筛选过程,参加研究的大学生运动员应充分遵循自愿原则,在研究过程中应该充分配合。存在下列其中一项因素的应不纳入研究对象的抽选,在以往训练中受到损伤的或身体存在肢体障碍的;在接受研究前已经受到心理干预的;最近发生较大生活变化的;将20名大学生运动员以每组10人的标准分成甲乙两个小组,两个小组成员中年龄、体质并没有明显的差别,符合研究标准。
1.2 研究工具
1.2.1 问卷调查
通过相应的大学生运动员疲劳程度问卷来调查大学生运动员的疲劳情况。疲劳程度运动调查从多个方面进行展开,例如自身在训练过程中的抵触心理情况、自身在赛前的情绪情况、在训练过程中体力的消耗情况、赛后自身的心理情况等等。通过对这些情况的详细调查,来判断大学生运动员是否存在疲劳问题的事实。可以通过打分制度来更加直观的看到大学生运动员的实际情况,得分高低代表着大学生运动员疲劳程度的高低。
1.2.2 测试表调查
在调查的过程中,我们采取了心理环境状态的测试表对大学生运动进行了调查。在调查表中,主要针对正常人应有的情绪与心理环境因素进行了详细划分。以打分制度来更加直观的了解大学生运动员现实中的情况,得分高低代表着大学生运动员心境干扰程度的高低。
1.2.3 成绩调查
在对大学生运动进行调查研究的过程中,我们针对大学生运动员的比赛成绩作为参考,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在大学生运动员结束当前比赛后,我们将以保密的形式对大学生运动员对本次比赛的自我评价进行调查,将调查结果作为分析大学生运动员自身心理状态的依据。这对于大学生运动员来说是极为科学合理的,反映出来的信息也是令人可信的。
1.3 研究方法
1.3.1 研究开端
本次研究将针对大学生运动员进行零基础的对比,在针对大学生运动员赛前约60天进行集体训练,然后对甲小组的大学生运动员进行心理干预,对乙小组还是按照传统的训练模式进行训练。在整个训练测试完成后,对两个小组的大学生运动员进行心理状态的测试与分析。上述内容笔者在经过教练员与管理人员的充分配合下完成,本次训练测试全程遵循自愿原则,具有保密性。
1.3.2 研究方案
在研究方案上,我们遵循上文的训练原则,对于乙小组的大学生运动员还是按照传统训练方法进行训练,甲小组则是进行科学合理的心理调控,对甲小组的运动员首先放松他们紧绷的赛前情绪,可以利用听舒缓轻松的音乐来舒缓心情、放松身体并且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在常规的训练活动结束后,还要以充分激昂欢快的音乐来激发大学生运动员的身体,将疲劳感一扫而空。并在大学生运动员完成一天的训练后,在休息前播放一些悠扬舒缓的轻音乐,让大学生运动员全身进行充分的放松。此外,在训练过程中,我们还可以加入一些趣味性的体育比赛,例如拔河、篮球比赛等等,让大学生运动员身心充分的活跃起来。
2 大学生运动员赛前心理状态及运动成绩的研究结果
2.1 进行干预前后的数值对比
在对大学生运动进行心理干预之前,甲乙两个小组在问卷调查方面的分数并没有明显的差别,但是在甲小组进行心理干预后,其问卷调查的评分明显的降低了百分之二十,而乙小组的问卷调查数值则没有明显的变化。因此,两个小组在进行干预前后的数值比对是具有明显的差异性的。
2.2 进行干预前后的评分对比
在对大学生运动员进行心理干预之前,甲乙两个小组在心理疲劳调查表上的数值并没有明显的差异性。但是在甲小组接受心理干预后,甲小组的大学生运动员的疲劳调查表数值明显降低,而乙小组的心理疲劳调查表上的数值情况是没有差异性的变化的。因此,两个小组在进行干预前后的评分对比是具有明显的差异性的。
2.3 进行干预前后的成绩对比
在对大学生运动员进行心理干预之前,甲乙两个小组的比赛成绩并没有明显的差异性。但是在甲小组经过心理干预后,甲小组的比赛成绩有了明显的提升,而乙小组的比赛成绩则并没有明显的变化。因此,两个小组在进行干预前后的比赛成绩对比中是具有明显的差异性的。
2.4 进行干预前后的情况对比
对大学生运动员进行心理干预之前,甲小组的发挥水平是较为正常的,但是在甲小组经过心理干预后,甲小组的大学运动员在比赛中发挥超常的比例是呈现逐步的上升趋势的。而没有经过心理干预的乙小组大学生运动员,比赛中正常发挥的情况依然是没有明显变化的。因此,两个小组在进行干预前后的情况对比中是存在明显的差异的。
3 关于大学生运动员赛前心理状态及运动成绩的讨论途径
3.1 开展心理调控的意义
在未来对大学生运动员进行心理调控的过程中,我们应该遵循心理调控的准则,在对大学生运动员日常训练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充分维持好大学生运动员的心理状态与心理素质,以此来提升在比赛中超常发挥的概率。但是在目前的大學生运动员的训练过程中,往往对于心理调控相关的信息并没有一个清晰的认知,更别提针对心理调控展开一系列的调控方式与调控方法了。因此我们应该充分的将心理干预手段运用到大学生运动员的赛前训练当中,消除大学生运动员在赛前训练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消极情绪与抵触心理,充分的缓解大学生运动员的赛前准备压力。以此来看,在大学校园中针对大学生运动员开展科学合理的心理调控是极为必要的。
3.2 开展心理调控的结果
在以往大学生运动员赛前的训练过程中,往往都伴随着极大的压力与过度紧张的情绪,与此同时在进行枯燥单一的重复性训练内容,对于大学生运动员来说是极为不利的。大学生运动员非常容易在这种训练过程中出现消极情绪与抵触心理,始终处在疲劳状态下的生理与心理极易出现严重问题。因此我们应该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来运用心理调控的方式进行解决。本文针对20名大学生运动员在60天内进行了充分的心理干预,效果是极为显著的,不仅可以有效降低学生的心理疲劳,还增强了学生们的自信心,在实际比赛的过程中还能提升超常发挥的几率。以此可见,针对大学生运动员开展科学有效的心理调控后,不仅可以提升大学生运动赛前的积极情绪,还能降低在赛前训练过程中的心理疲惫感,在这种正向的作用下,大学生运动员可以更好的进行赛前训练与赛中发挥了。
3.3 开展心理调控的优点
在针对大学生运动员开展心理调控前,我们要知道一个事实。那就在体育比赛中,胜负是很难比预料到的,在比赛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干扰比赛的因素。而正是这种令人难以捉摸的比赛过程中的因素,对大学生运动员来说正式一种引起心理疲惫的重要因素。以此我们针对此要充分的对大学生运动员进行肯定与鼓励。减轻大学生运动员的比赛负担,在放松身心后来积极的准备比赛,以此来加大超常发挥的概率,获取良好的比赛成绩,这是极具现实意义的。
4 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大学生运动员在赛前进行科学合理的心理调控。可以帮助自身更好的环节训练压力以及赛前的准备压力,充分缓解大学生运动员的心理疲惫程度,让其有一个充分的赛前准备。有效的心理干预不仅可以让大学生运动员更好的激发出自身的潜能,还可以加强超常发挥的概率,以此来达到一个令人满意的成绩上来。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心理调控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要进行长期的进行干预,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心理干预效果。
本文系2020年度浙江省学校体育协会高等体育教育课题,课题名称:大学生运动员心理疲劳的检测与控制方法研究,课题编号:zgtx202016。
(作者单位: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