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宏莲
“形势在变、任务在变、工作要求也在变,必须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这是2019年7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总结会议上的讲话,也是总书记对深化改革涉及的所有领域的工作要求,而教育也不应该例外。
面对“如何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的问题,新时代教育人必须要交出自己的时代答卷。
而对于一线学校来说,改革从来不是几句口号就能解决的问题。虽然能动课堂的目的是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还给学生,重塑学生的主体性,但在打造能动课堂这件事上,学校才是教育新场域的构建者,教师才是课堂新生态的动力源。立足校情生情,通过学校管理机制改革为课堂改革赋能,才是学校实践探索的逻辑起点。
准确识变:紧扣时代命题,共绘愿景,明确方向。
建立共同的愿景是学习型组织的第一要素,它能使不同个性的人凝聚在一起,朝着组织共同的目标前进。“面向未来的教育”如果想在学校中落地,必须要与学校的发展方向相契合,学校发展愿景应该是新课程改革理念的一种校本表达。只有这样,改革才能成为促进学校发展的东风,学校才能以实际行动完美诠释改革的价值追求。
以哈工大附中为例,2014年学校就确定了符合校情和未来发展趋势的办学核心理念——“匠心学生现在,远谋学生未来”。即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教师、学校发展为本,以“立德树人、明德至善”为核心,以培养“真正的人、未来的人”为目标,构建“多元培养、人人精彩”的具有鲜明工附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致力于“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教师专业化而有特点的发展,学校跨越而可持续的发展”。
“匠心学生现在,远谋学生未来”的新时代办学理念,是我们的理想和信念,它的确也拉开了学校新课程改革的序幕,而2018年“1343工程”的提出,则成为全体教师投身新课程改革实践的行动指南。
共绘学校发展愿景,让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深入人心,教师们对于未来的教育形态也逐渐达成了共识:用“工匠精神”雕琢学生的今天,用“生涯规划”谋划学生的明天,“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想自身的成长,想学生的长远,想学校的发展。
科学应变:完善体制机制,内力觉醒,积蓄动能。
管理学中著名的“飞轮效应”告诉我们,从蓄势到飞转会有一个临界点,而教师作为改革的重要主体,其内力的觉醒,才是“飞轮”的临界点。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让教师感觉到教育世界的变化,认识到学校发展对教师的要求,才有可能使“改革飞轮”的势能真正转化为动能。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只有对教学管理进行顶层设计,形成以教学改革为重心的管理机制和评价机制,才能有效引导教师将精力用到学校发展急需的方向上来。教师的发力点与学校的生长点刚好吻合,才能避免无效内耗,南辕北辙。
其一,通过竞聘选拔学科主任,参照中层干部管理。
2016年通过竞聘选拔出新的学科主任,参照中层干部管理,取代原来的教研组长。这不仅仅是一个称谓的变化,更重要的是扩大了教育教学管理队伍,改变了学年管理模式下“重班级管理轻教学科研”的状态,加强了学校对教学的纵向管理力度。学校为学科主任重新划定了职能范围,给予学科主任更多的管理职责,包括教师以及备课组长的聘任、评价、任职建议。同时,更重要的是,学校对未来改革方向的规划都可以通过学科主任实施落地。
其二,出台《教学岗位考核方案》,建立科学评价机制。
教学管理要有据可依,才能有的放矢,有效落实,也才能让管理教学的干部有法可依、有规可循。
2016年研究出台了《教学岗位考核方案》,并通过全校征求意见、研究讨论的过程,让绩效考核的理念深入人心。《考核方案》包括对学科主任、备课组长、教学一线教师、新教师等的考核细则,从德、绩、能、勤四个方面,考核教师的师德水平、教学成绩、专业化水平、常规工作、创新工作、工作量,以量化的方式全方位地反映教師的实际工作效能。并以绩效考核为依托,进一步促进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逐步消除评价和管理中的人情化、印象化的现象,走出仅仅依凭经验管理的老路。
其三,研究各种教学管理标准与要求,规范教学行为。
做好了上层设计,接下来就是具体流程的细化。在具体教学流程管理方面,我们也出台了评价标准。学校层面研究出台的有《班级听课记录表》《教案检查评价表》《集备评价表》《集体备课流程》等,学科组内依据学科特点也出台了如《课堂教学评比表》《听评课细化量化要求》《教师集备自评与他评表》等一系列有实用性的评价标准及量化表格。
这些评价制度都是在具体教学管理过程中总结以往问题和实践经验,逐步探索形成的。例如,《集备评价表》正是针对集备缺乏实效、教师单打独斗的现实情况出台的。这个评价表的使用与持续的“集备点击活动”相结合,不仅规范了集体备课的日常内容和流程,解决了很多集备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还可以将学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关注点渗透在备课之中,使之深入教师内心、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中。与第一版《集备评价表》相比,陆续增加了“反思上周教法学法”“核心素养要求”“新课程标准要求”“学业质量评价要求”等评价要求,使评价更精准更有引导性。
主动求变:聚焦真实学习,思维为重,体验先行。
要想让真实的学习发生在课堂上,教师要先了解什么是真实的学习。也就是说,教师要首先成为一个真正的学习者,了解有关于学习的科学,有真实的学习体验,具备成长型思维,才能培养出具有终身学习力的未来学习者。
其一,创新校本研修模式,在心流体验中理解学习。
在校本研修中,把思维方式转变作为重中之重,在教师中建立学习型组织,打造学习共同体,提升学习力,让全体教师在学习中成就自我,体验真实的学习是如何发生的。
例如,在生涯教师培训的过程中,创新培养方式和培训形式。培养方式上,打造学习型组织,生涯培訓课程校本化。由几名教师组成生涯培训核心团队,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完成基础培训,再根据学校发展需要,融合思维导图技术、学习科学版块等,形成独具特色的校本化培训课程。培训形式上,改变惯常的讲座式培训方式,采取小组合作的课堂形式,体验式、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让教师成为学习的主体,体验真实学习发生的过程。这种体验式的培训方式不仅让教师获得了生涯知识,更重要的是让教师以学生的身份获得了学习真实发生时的心流体验,从而深切理解新的学习方式给课堂带来的改变,理解学习型组织的运作方式。
其二,拓展认知边界,在教研活动中打造学习型组织。
加强对学习科学的研究,结合认知心理学、脑科学的研究成果,在破解“想学”问题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学会、会学”的问题,要关注学科本质、学习能力、认知深度、学科思维模型,知识与迁移、应用与创新,重在知识创造性输出,关注真实学习和深度学习的发生,教研活动立足教学现实问题和学校发展需要,主要致力于以下三个方面的探索:
学习内容管理与创新:教科书的必修+“我与自己、我与自然、我与社会”的项目式学习的选修,培养学生基础知识能力、跨学科的能力和超越学科的精神。例如,审辨式思维课程、STEAM+系列课程、小卫星项目课程等。
学习方式管理与创新:要在师生共同探究体验式的方式下完成学习任务,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下学习。重构学习的方式,就是要变“单一学科学生被动式的学习”为“在老师设计的情境教学内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同时,结合新教材新课标,在原有导学案的基础上,开发学案2.0版本——学历案,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指导手册和行进地图。
学生关系管理与创新:继续加强小组合作课堂组织形式的研究,建立新型的学习关系,在部分选修课中实行“混班,混龄”,实行混学群组,真实学习是混学群组的价值取向,在项目式学习中让群组中的孩子们既学会解决问题,又习得交往能力,让学生们在多维的学习生活环境里充当多重角色,优秀者不是单一的分数高,而是在群组生活中呈现的跨界高手。
这三个方面的研究没有现成的模板和范式,都需要教师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更需要教师们不断拓展自身的认知边界,用更先进的理念和科研成果指导自己的实践探索。不仅如此,这样的探索,必然是艰辛的,因为可能要随时解决问题,面对困难和失败,只有具备成长型思维的人,才能从真实的问题情境中看到生长点,在不懈探索中体会到“真理无穷,但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这是一个充满变化和不确定性的世界,而面对变化,追赶将是徒劳的,我们要学会去未来等它。准确识变,需要我们有敏锐的时代触觉,能够对未来趋势和当前处境做出研判;科学应变,需要我们直面现实问题,尊重科学规律,一步步做出适应改革需要的调整;主动求变,需要我们以成长型的思维方式,看待改革,看待改革中遇到的问题,以积极地态度去完成自我迭代和升维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