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业宝
(广东顺建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广东佛山 528300)
对于生态城市的发展而言,其中涉及的交通规划有着重要的作用,因其囊括有较多的内容且极为烦琐,因此应做好精细的布置工作。所谓的交通规划并不是单纯地拓展道路或增加线路,而应在具体的工作中落实绿色交通的理念,以期为生态城市更高效的建设提供切实保障。
对于绿色交通理念而言,其是基于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具体实施的,同时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原则,同时也涉及绿色低碳等新时期要求的发展方式。这样的一些部署,与生态文明建设有着根本的一致性。在具体的落实过程中,应加强城市交通的“绿色性”落实,即以减轻城市交通拥挤和降低环境污染等为主要目标。
要想高效地推进交通建设,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就应积极鼓励选择公交车出行,以将公共交通在出行中的优势作用充分地体现出来。另外,还应加强公交线路的科学设置。具体而言,每个公交线路的换乘距离应控制在200m 以内,以节省居民的换乘时间和提升公交运行的效率。基于现实的交通情况来看,要想高效地推进交通建设和达到既定的要求,保证交通运行持续、高效,就要做好道路的科学布局,设置独立的城区主干道,落实好通行时间的科学设计,对于那些交通环境比较复杂的路口,应做好科学的分析并进行合理的设置,以实现车辆的科学分离和高质量的交通出行。
与此同时,还应不断提高清洁能源车辆的使用,为城市环境的污染防控和有效改善提供有利的条件。这样一来,城市的交通环境也能得到极大程度的改善[1]。
以人为本原则,即是以所有的交通工具都为人服务为标准,以切实地体现人在相关部署中的价值,从而科学化构建城市交通运输体系。具体而言,应形成以公共交通和慢行交通等为核心的交通体系,既要保证交通运输的人本需求,也要极大程度地保障居民出行的便捷性。
生态优先原则,即是以尊重、保护及顺应自然等为标准,且应高度重视绿色发展在具体工作中的作用,尤其应注意基础设施的现实性作用,从而科学化推进交通运输发展。与此同时,还应加强绿色出行理念的引导、绿色出行环境的构建和集约化运输体系的形成,以保证交通运输的规范化运行。
对于城市交通所应达到的“绿色性”而言,即是以提升交通运行的效率为标准,整合和衔接各类系统条件,高效地推进相关的工作。具体而言,应加强既有交通网络的有效整合,且应推进多种运输方式的衔接,从而保证城市交通的高效运行。
对于交通规划而言,交通预测在其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应做好这方面的工作。通常情况下,这样的预测都是基于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增速和城市化进程等相关的因素进行综合评估。具体操作的过程中,极易出现预估不足的情况,一些前期规划的路网极易受到忽视。比如,一些城市的发展速度较快,用地方面比较紧张,当原本人口稀少的地区逐渐发展成为新兴城区甚至是核心城区,就给交通预测等相关的工作增加了难度。鉴于此,基于预测论证的城市道路网络系统应在一个适时调整的条件下进行,为未来不定的发展规划提供一定的空间。
虽然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使得人们对城市道路环境功能的需求陡然上升,但在具体推进道路规划的过程中却没有考虑到环境功能。加之以往的交通规划多以路面结构形式、线形设计以及路网布置等为标准,道路的环境功能往往会被忽视。伴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道路环境功能不达标的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
就当前的基本情况来看,有些城市道路环境极为杂乱,且未能对车辆与行人的交通权利做好部署,这样也就无法高效地推进相关工作。要想切实地保障城市交通的稳定运行,在具体推进规划的过程中就应加强车辆以及行人的有效协调,且应做好车辆与行人的合理隔离,这样一来,不管是车辆还是行人,都能处在一个稳定安全的运行条件下。
就当前所推行的绿色交通理念而言,主要是根据公共交通和多模式协调发展的理念具体设定,相对而言,其协调性比较突出,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更为注重交通的人本性和环保性。而要想达到这一理念效果,就应重塑城市交通发展的导向和推进体系结构的优化,与此同时还应全面落实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的战略,这样所达到的效果才会更为理想[2]。
具体推进交通规划的过程中,应通过交通与土地利用互动的机制有序实施,尤其应重点关注轨道交通在城市土地集约化利用中的作用,科学化运行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的城市发展模式。另外,还应加强“多规合一”的有效落实,强化城市交通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科学衔接,优化空间布局,有效配置土地资源,高效地推进公共交通相关部署的实施。
对于城市发展模式而言,应加强公共交通在其中的主导作用,在此条件下构建以大中运量公共交通为骨干的一体化公共交通体系,从而有效防控城市交通拥堵等城市病。
5.2.1 轨道交通
轨道交通有着高效以及运量大的现实特点,为大型城市公共交通的高效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具体推进相关交通网设计的过程中,应高度重视城市的发展形态、土地利用的布局和人口的分布等,以做好科学的规划和设计。与此同时,还应加强城市大型客流集散点以及城市客运主要走廊的研究分析,为相关线路的布置和选择提供一定的参考。具体操作的过程中,应高度重视具体建设与城市发展目标的结合,从而更为高效地推进城市新城区的开发建设工作。另外,还应加强公交站以及自行车停靠点等的科学设置,科学化推进城市交通一体化。
5.2.2 快速公交
快速公交在运量方面处于中等水平,对于那些建设有有轨交通的城市而言,快速公交可作为一种有效的补充方式,而在其他一些城市则可作为骨干系统。对于BRT 通道而言,应沿公交客流的主走廊进行布设,且应与城市的用地保持协调。与此同时,这样的通道还应做好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的有效衔接,以保障交通运输的科学协调发展。
5.2.3 公交专用道
公交专用道应与轨道等公共设施相关的设置保持协调,通常应使其处在辅助的位置。具体布设的过程中,应精细分析道路交通的具体状况以及公交车数量,以为道路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提供基础性的保障。
5.2.4 港湾公交站
港湾公交站的建设也应高度重视,具体而言,既要加强旧路的改造,也要提升新路在此类交通布置中的适应性,以实现港湾公交站的科学布置与高效运行。另外还应注意,因公交线路较多,对那些交通繁忙的道路应实施双站停靠,这样既能有效地缓解车站容量不足的情况,也能得到切实地规避和防控交通拥挤等不良情况。
就当前的交通发展而言,自行车无疑是最为理想的一种,且有助于绿色环保交通的高效推进。通过自行车的合理使用,既能实现城市交通的便捷化运行,也能有效地防控以往所存在的城市环境污染。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自行车很少被放在城市交通的规划当中。鉴于此,绿色交通的设计就应加强自行车道的发展部署,且应明确自行车在交通系统中的作用和地位,积极打造城市自行车道,并提升其在城市交通运行中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不仅如此,还应高度重视城市交通中慢行通道的有效设置。具体推进的过程中,应做好相关路权的科学分配,将以人为本的理念在交通规划中充分地体现出来[3]。
某市所推进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规划主要是基于轨道交通进行,而后通过“环形和放射”的结合进行相应的布置。这样的一种处理方式,既能切实地构建一体化的交通体系,也能切实地保障体系的有效运行。相关预测显示,到2050年,某市所推进的城市交通规划能够达到轨道交通线路21 条。对于线路的规划而言,中心城区的线路应保证距离的科学与合理,这样才能为城市居民的交通出行提供更为便捷的服务。
目前,小汽车仍旧占据着城市大量的道路资源。这些车辆不仅耗能多,而且极易对城市环境造成污染。鉴于此,就应对相关车辆进行管制,且应注意停车位的合理控制,以起到缓解中心城区交通压力的作用。这样一来,以往所存在的城区环境污染的问题也能得到有效解决。
具体规划的过程中,应加强绿化停车场以及立体停车场的建设。在土地混合使用中应做好配建指标的精细化管理,科学化配建停车场。与此同时,还应形成科学化的停车差异收费机制,实现交通的高效管理。
道路的绿化应通过隔离带中的花灌木以及小树等的布置有序实施,且应与道路的具体设计保持协调,以形成科学化的道路景观,从而实现城市交通环境以及生态环境的有效改善。这样的一种绿化布局,能够协调地融入城市交通多种形式的设计和规划之中。
此外,具体推进相关工作的过程中,应高度重视道路的规划和设计,以使其能够在城市环境的布局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从而实现城市中各类景观的科学布置以及城市环境的合理构建。另外,还应加强城市道路景观风貌的有效发掘,从而达到交通与环境高效协调的目的。
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城市交通的规划建设务必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即所涉及的工作都应能够服务到广大群众。鉴于此,具体推进相关工作的过程中就应充分地听取广大人民群众的声音,以使最终所构建的交通模式顺应人们的需求和达到人们的预期目标。另外,还应加强群众性的宣传和教育,以使其充分地认识绿色低碳发展理念的现实意义,从而实现现代城市交通规划的高质量推进。
坚持“公交优先、城乡一体”的发展理念,且应充分地关注城乡居民的切身利益,以实现城乡交通的便捷化推进,从而更为科学地推进城乡道路的布局。与此同时,还应加强多种公交方式以及公交网络的协调配置,以加强各类资源的高效利用,从而实现城市交通的科学化构建[4]。
慢行系统的构建应坚持“公交+慢行”等核心出行方式在具体工作中的引导,且应与现实的情况保持协调。具体而言,其一,应以“常规公交站点周边500m、轨道站点周边1km”等为准进行慢行交通相关设施的优化,且应加强自行车相关设施的精细规划。其二,还应加强重点片区和道路等相关的慢行设施的改善,以实现整个慢行系统的高质量运行。其三,还应加强与城市生态廊道以及绿色公园等的融合,科学建设慢行休闲网络。
由以上论述可以看出,城市交通规划的实施应坚持绿色交通的核心理念,为城市交通的科学化运行以及城市经济的稳定发展等提供切实的保障。与此同时,还应注重城市生态环境的科学化建设以及各类自然资源的高效利用,通过多种科技手段的利用以及相关政策的指导,为我国城市交通的高质量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