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恒,陆海峰,苗 强
(四川达州骨科医院创骨科 四川 达州 635006)
下肢长骨骨折是骨科常见骨折类型之一,其发生与车祸、高坠伤等高能量损伤相关,目前以手术治疗为主。在临床上,髓内钉是下肢长骨骨折内固定金标准,具有术创小、骨骼生物力学影响少及术后康复快等特点,是目前临床上广泛认可的首选治疗方法[1]。但相关研究指出,髓内钉术后合并骨不连概率高达5%~10%。其中,肥大性骨不连是下肢长骨骨折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发生与内固定稳定缺陷、抗旋转、剪切稳定性差等因素相关,可通过髓内钉取出改为钢板固定、扩髓换更粗的髓内钉或者髓内钉动力化等治疗方式改善预后,但还需结合病人具体情况制定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案[2]。如何有效预防和治疗肥大性骨不连发生,一直是学界热点研究课题之一。本文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20年1月患者110例,以评估微创附加钢板术价值。内容如下。
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20年1月期间收治的下肢长骨骨折患者11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55例患者中,男性43例,女性12例,年龄21~70岁之间,平均年龄(41.27±5.19)岁,左侧28例,右侧9例,股骨骨折14例,胫腓骨骨折4例;研究组55例,男性42例,女性13例,年龄20~68岁,平均年龄(40.79±5.21)岁,左侧23例,右侧11例,股骨骨折13例,胫腓骨骨折8例。病例纳入标准[2]:(1)均为下肢长骨骨折髓内钉内固定患者;(2)经影像学检查确诊肥大性骨不连;(3)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病例排除标准:(1)合并其他类型严重术后并发症者;(2)合并全身多处骨折手术治疗者;(3)合并精神障碍或认知功能障碍者;(4)合并恶性疾病远处转移者;(5)无法配合者。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1对照组 予以翻修术:嘱患者取仰卧位,在全麻下,切开原手术切口,取出髓内钉,重新放置弹性导针,并再次插入髓内钉、固定,局部取自体髂骨植骨,术后放置引流管。
1.2.2研究组 予以微创附加钢板术:在全麻下,在患侧肢体内侧或外侧行2~5 cm左右纵向切口,注意避开神经血管,使用骨膜剥离器剥离近端骨膜,找到需要放置钢板位置,使用骨刀剥离断端骨痂,清除入路侧骨痂及纤维组织修平,对周围组织不做过多剥离,尽可能保护局部血运,局部取自体髂骨植骨,选用适宜长度LCP钢板,在其远端安装套筒,将钢板从远处切口插入。在另一侧利用锁定钢板确定螺丝孔位置,作近端作小切口,将钢板置于长骨髓腔外,在套筒内钻孔单皮质固定,骨折近远端均为3~4枚螺钉固定,钢板置骨干内,前,外侧均可,术后放置引流管。
临床表现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随访6个月,临床疗效标准如下:(1)显效:出现骨性愈合,疼痛等症状消失,关节功能活动正常;(2)有效:有连续性骨痂生成,不适症状及关节活动明显改善;(3)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并记录两组术后典型并发症发生情况。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正态分布且方差齐的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频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组手术时间为(95.25±12.16)min、术中出血量为(450.15±200.20)mL、术后住院时间为(10.12±1.56)d,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临床指标比较(±s)
组别 例数 手术时间/min 术中出血量/mL 术后住院时间/d研究组 55 95.25±12.16 450.15±200.20 10.12±1.56对照组 55 168.12±15.18 781.57±315.62 17.28±1.78 t 27.785 6.576 22.435 P<0.05 <0.05 <0.05
研究组中,显效27例、有效28例,总有效率为100%,与对照组显效23例、有效25例,总有效率87.27%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研究组术后未出现并发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0.9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例)
对股骨骨折、胫腓骨骨折等下肢长骨骨折患者而言,髓内钉内固定可有效去除弯曲应力,还可明显降低对骨骼生物力学的影响[3]。另外,髓内钉弹性固定的特性,有利于帮助骨痂形成,可更好促进骨折愈合。但相关研究指出,部分髓内钉内固定术后患者可因局部血液循环丰富而在骨折端产生新骨,造成骨折部位固定不良,即肥大性骨不连,其发生与固定不牢靠、骨折端存在剪应力等因素相关,造成骨折部位异常活动、疼痛、骨折记性、功能障碍等情况[4-5]。随着创伤医疗领域的医疗技术的不断进展,以先进的手术治疗技术和新型的内固定置入物,以及促进骨折愈合的新型辅助措施,仍然在高能量骨折患者的治疗中出现骨不连并发症,影响到患者病情恢复[6]。目前,临床对肥大性骨不连治疗以外科手术为主,通过再次手术为骨折部位提供稳定力学环境[7]。在传统治疗中,多以翻修术为主,虽可在一定程度缓解症状,但是仍存在一定复发可能性,不利于患者预后质量提升。而通过微创附加钢板则可有效弥补恢复过程不足之处,为患肢恢复提供更好力学稳定性,确保骨折端愈合过程中具有稳定骨接触,为骨折愈合打下良好基础。龙申军[8]研究指出,微创附加钢板疗效显著,且手术时间更短,更有利于患肢关节功能活动恢复。
本结果显示,研究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研究组临床指标更好,这可能与该术式术创更小、治疗效率更高等因素相关。另一组数据显示,研究组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研究组疗效更好,这可能与该术式更吻合病理改变、临床更好等因素相关。最后一组数据显示,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研究组术后并发症更少,这可能与稳定性更好、术创更小等因素相关。与上述结论基本吻合。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实施微创附加钢板术过程中,应尽量保证骨折端血运,不可在骨折端内侧、后侧作过多剥离;另外,还要尽量保持骨痂,为后续恢复增加一定程度骨活性。
综上所述,微创附加锁定钢板有利于提升肥大性骨不连患者临床表现,提升治疗效率,还可有效提高疗效、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预后质量更高,值得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