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的传统建筑反映了在一定的时期内社会当时的一种思想文化以及当时人们的风俗习惯。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在这片历史的长河当中,我国建筑在经历了漫长、悠久的岁月洗礼后,从而留下了非常多极具文化底蕴与内涵的古建筑。伴随着朝代更迭、社会发展及时间流逝,我国历朝历代非常多珍奇的古代建筑也都经受着岁月风雨的摧残及一些人为因素的破坏。最近几年,我国的科学技术在不断地发展与进步,特别是在如今这种数字化技术快速发展的时期,数字技术给我国古建筑的保护以及推广工作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
关键词:古建筑;数字化;历史;保护;
前言:对古建筑的定义,大多是指建国前的民用或者公共建筑。无论是从环境、风貌,还是选址、格局,此类建筑都是沿用传统的建筑标准,具有独特地方民俗特色、深厚历史意义。从我国古建筑的发展历程来看,古建筑是代表了中华民族历史的变迁以及古代人类文明的见证以及重要载体,它是我国古代人类思想文化以及古代社会人文风俗、文明习惯的反映。一定意义上来讲,古建筑不仅是历史文化变革的产物,同时也是弘扬历史文化的优良载体。各地区零散分布有各式各样的古建筑,古村落四周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伫立在各村落的古建筑均展现出乡村往日的风采和面貌,使人们有机会感受到地方的民俗文化。而这些见证岁月、记录时代变迁的古建筑,在各种因素的长期影响下,逐渐变得残缺不全。
纵观全球各个国家的古代建筑可以发现,其实我国的古建筑和其他西方国家的建筑是非常不一样的。因为我国的古建筑大部分都是采取木材来进行建造的,由于木材具有比较独特的材料特性,通常情况下它们是非常容易遭受自然环境影响的,所以有一些古建筑并不能够完整的保存下来。那么,如今伴随着我国的科学技术以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我国古建筑的保护意识也在不断地提升以及进步当中。但是有一些古建筑因为经历的时间太久,再加上有一些古建筑已经遭到了人为的损坏,所以要对这些古建筑进行修复的工作也变得越来越困难,越来越复杂。与此同时,我国还有很多古建筑目前正处于一种岌岌可危的状态,这些古建筑都亟需被保护。作为每一个中国人来讲,保护古建筑其实就是在保护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古代文化,同时也是每个中国人应该要尽的责任以及义务。
1 数字化技术应用于乡村古建筑保护的实现方法
1.1 数字化技术的定义
什么是数字化呢?数字化是信息技术发展的高级阶段,是数字经济的主要驱动力,随着新一代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利用数字技术创造了越来越多的价值,加快推动了各行业的数字化变革。数字化主要是利用数字技术,对具体业务、场景的数字化改造。
0.2数字化技术在古建筑领域的应用
对于古建筑来讲,把古建筑进行数字化的意思就是把建筑实体当中的各个构件的尺寸数据输入到计算机当中,之后把这些数据转化为计算机中能够识别的数据。利用计算机对数据信息的处理功能,可以实现在计算机中建立起古建筑的三维模型,从而可以把古建筑最终通过数字的形式展现出来,实现对古建筑的保护以及实现数字修复等作用。由此可见,数字化技术是可以积极应用于我国古建筑的保护以及推广工作当中的,因为数字化技术有着非常快速、非常方便的特点,而且仿真效果也非常好,还伴随有一些游戏化的特点,让人们在应用的时候会有一种沉浸感在里面。
2 关于我国古建筑数字化的意义
2.1 数字化有利于对古建筑的保护
由于我国的古建筑以及近现代的仿古建筑都是属于我国重要的历史见证,它们也都代表着从古至今中国建筑的发展历程。伴随着如今我国的社会经济的不断地进步与发展,全国各个地区的城市化建设也在不断地加快脚步。城市化建设脚步的大力推进以及大量的旅游资源被开发,从而造成了我国古建筑也面临着很多人为方面等原因的破坏,由此可见,我国古建筑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也都即将面临着非常严重的趋势。在以前,对于我国古建筑的一些构件数据都是通过纸质文件来进行记录的,利用纸质文档来记录古建筑的尺寸、结构以及历史事件等,而由于经过漫长的岁月之后,很多的纸质文件占据了大量的空间,且环境、气候等的因素,也会造成纸质文件不容易被保存,也不方便进行查阅。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左右,当时的摄影、摄像等技术的出现,从而让历史文化遗迹的相当数据以及信息通过摄影、摄像的方式及时地记录以及保存下来了,然而,这些摄像资料也都同样面临着不好保存以及数据不够准确的现象。之后,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也出现了数码摄影技术,通过数码摄影技术可以让我国古建筑以一种二维图形的方式进行保存下来,但是这种保存方式同样的也面临着一些缺陷。
2.2 数字化技术可以提升对古建筑修复以及保护效率
在最近几年以来,数字化技术的高速发展帮助我国古建筑的保护以及推广打开了一条全新的道路。因为数字化在很大程度上都能够把以上的问题给解决掉,其主要有體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信息、数据的存储上有了非常大的进步,数字化技术可以不用占据很大的空间就能够实现对数据的保存。第二,数字化的模型具备着准确性高,仿真效果特别好等优点,这个优点非常有利于在后期对古建筑实现修复以及保护作用,同时,数字化技术的出现也可以快速提升对古建筑修复以及保护的工作效率,以此来实现更好地效果。
2.2 数字化有利于开展古建筑的教学研究分析
从目前我国的古建筑教学来讲,目前的古建筑教学研究仍然还是处理停留在书本上的一些图像为主要的教学方式,而且同时,在网络上的一些视频资料也是不够清晰的。因为随着我国的社会经济以及信息技术的高速进步与发展。以前那些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完全不能满足于目前时代的发展了,相应地也就更加不能够满足于现代化的教学模式了。为此,在进行古建筑的教学当中,也需要做好与时俱进。所以,相关教学工作人员可以充分应用数字技术从而让古建筑教学更具有即时性以及游戏性的特征。例如:目前我们比较常应用的VR技术等,那么,作为任课老师,可以充分利用VR技术让学生们更加真实地感受到我国古建筑的魅力,让学生们可以不用走出校门就能够非常近距离的去感受到古建筑的人文风情,让学生们对古建筑的相关构造可以有一个非常详细的观察,从而也可以提升古建筑的教学效率。
2.3 数字化技术有利于对古建筑文化的传播
古建筑数字化模型对于古建筑在推广以及传播当中也会起到非常积极的意义。如今人们对于我国古代文化也是越来越关注了,为此,也就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去研究古建筑,但是目前大部分是通过一些书籍、图片以及一些纪录片等,或者是通过现场实地考察的方式去详细了解我国的古建筑文化。然而这种传统的方式,如看图片以及书籍、记录片等是完全不能满足人们去了解古建筑的需求的。而且如果要去实地考察的话也会特别浪费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等。再加上目前当地政府也会对古建筑加强保护措施,大部分的重点保护古代建筑物已经基本上是不能够允许参观者们,进入到其中了。
3 关于我国古建筑数字化模型的相关案例分析
3.1 我国故宫古建筑的数字化模型
作为中国人都知道,故宫博物院是在我国古代明、清两朝的皇宫紫禁城的前提下所建设的。与此同时也是目前全世界上建筑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木结构宫殿建筑物,因为故宫是我国中华民族的骄傲,而同时也是全世界人们最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那么,在进行故宫古建筑数字化模型的时候,是有应用了三维扫描以及数码摄影等技术,通过这些技术来收集故宫建筑物的一些基础数据以及信息等。之后,再通过先进的虚拟现实技术把我国故宫古建筑物的历史原貌给充分地还原出来了,让人们可以足不出户就能够了解到非常真实的故宫原貌。这些方式对于故宫古建筑物的研究来讲,起到了非常积极的意义。
3.2 关于哈尔滨圣· 阿列克谢耶夫教堂古建筑物的数字化模型
圣·阿列克谢耶夫教堂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士课街,是一座东正教堂,建筑面积1005平方米,建于1931年,为典型的俄罗斯式建筑。1980年经修复后改为天主教堂。它是属于非常典型的俄罗斯式建筑。在进行测量的时候主要采用了全站仪以及三维扫描等技术,利用测、记、算等几种方式来获得这个建筑的相关信息,在进行三维模型建立的时候主要是采用3Ds max 等软件,从而在应用数字化技术的过程当中,可以全面对这座教堂的真实原貌进行还原。
结语:总而言之,要想实现对古建筑的保护以及推广,需要全社会每一个人共同的努力。在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的时期,数字技术给我国古建筑的保护以及推广工作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相关工作、研究人员要不断地深入研究数字化技术在古建筑当中的应用。从而让更多的人们都参与到古建筑的研究、保护工作当中,从而更好的保护我国的古建筑、提升我国文化的软实力。
参考文献
[1] 李雪.基于三维扫描点云数据的古建筑数字化保护技术[J].美与时代:城市,2018(1):34-35.
[2] 冯裕良,吴淑明.徽州古建筑数字化保护和创新展示[J].黄山学院学报,2018,20(6):6-9.
[3] 杨志勇,张燕玲,刘旭春.数字技术语境中晋域古建筑遗产保护[J].建筑与文化,2017(10):237-238.
[4] 葛仁华,张雪莲,桑永良.基于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结合BIM技术的古建筑数字化保护应用——以惠山古镇为例[J].产业科技创新,2020(31):15-16.
[5] 谢嘉雯.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在潇贺古道古建筑保护中的应用[J].信息记录材料,2017(7):268-269.
[6] 李明.圖像处理在瑶族古建筑数字化保护中的应用[J].美与时代:城市,2020(11):14-15.
[7] 季成然,杨喆雨,李思涵.基于三维扫描技术的古建筑数字建构与虚拟展示实验[J].住宅产业,2016(11):60-63.
[8] 马珂研,潘毅,靳俊山.古建筑数字化保护与推广[J].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2020(11):139-140.
[9] 聂磊.山西古建筑数字化保护体系构建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10):38-39.
作者简介:颜维丽,女(1998.10-) ,山东济宁人,现于江西师范大学城市建设学院就读,目前主要从事于建筑学相关的专业研究。邮箱:wydg566@163.com。
江西师范大学城市建设学院 江西 南昌 33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