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马威:2021年宏观经济十大趋势

2021-06-28 01:12
商周刊 2021年1期
关键词:制造业疫情经济

2021年政策方面有三个关键词值得关注:创新、安全、环保。加强自主创新、实现在核心科技领域的突破无疑是我国在今后发展的核心。

新冠肺炎疫情无疑是一只黑天鹅,对2020年世界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临近年末,可以从很多角度回顾2020年中国宏观经济。如果从内外循环的角度概括一下,2020年中国经济有两个“超预期”:外贸超预期,外资超预期。

2020年前10个月中国出口同比增长2.4%,而WTO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全球货物贸易下降了14%,并且预测全年将下降9.2%。此消彼长之下,测算中国出口在世界的份额较上一年年底提升了2.7个百分点,达到16.7%。另一方面,2020年年初疫情刚爆发的时候,各界非常关注的一个话题是外资是否会大规模撤离中国,一些国家推出某些优惠政策鼓励本国企业转移投资,也加大了大家的担心。但事实上,2020年中国利用外资实现了难得可贵的逆势增长。1-10月中国利用外资同比增长6.4%,最近几个月更是录得了两位数的同比增长。而联合国贸发会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全球外商投资几乎下降了一半,并预测全年将下降30%-40%,形成了鲜明对比。

这两个超预期背后的逻辑其实是类似的。中国通过采取有力的措施控制住了疫情,并率先开始复工复产。而世界上其他很多国家迟迟不能有效、彻底地控制疫情传播,导致生产受限。而同时很多发达国家为了稳定经济,纷纷推出了巨额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刺激,国内消费需求依然较为强劲,但生产不足,反而加大了对中国生产、投资、出口的依赖。

在此背景下,预测2021年中国经济将持续复苏,全年GDP增速将达到8.8%。同时,2021年中国宏观经济将呈现十个主要趋势:

消费、服务业继续回暖,成为下阶段经济复苏的主力

制造业、投资、出口是拉动2020年中国经济复苏的主力,但是消费,尤其是和服务业相关的消费恢复较慢,落后于生产端。2020年三季度以来我国就业形势不断改善,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恢复至上一年同期水平,实现正增长。餐饮收入同比增速也在10月份实现年内首次转正。经济的修复正在逐渐从企业端向居民端转移。经济持续复苏将带动消费者信心回升,同时随着疫情防控措施的常态化,线下消费潜力得到释放,消费、服务业将继续回暖,并成为下一阶段经济复苏的主要动力。

制造业投资增长提速

疫情后制造业率先回暖,政府推出的减税降费等措施也帮助了工业企业利润回升,企业开始补库存周期。近期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也保持在扩张区间并不断上升,2020年11月该指数更是创10年来新高,预示了制造业将在未来一段时间保持增长趋势。从中长期看,十四五规划建议强调制造业是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提出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建设制造强国。制造业投资,尤其是产业升级带动的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将继续快速增长,成为拉动投资的主力。值得关注的是,民营经济是制造业投资的主体,制造业投资中大约90%来自民营企业。制造业投资走强也显示了民营经济情况的改善。

出口增速前高后低,总体保持强劲

防疫、医疗物资和“宅经济”带动的计算机、家居家电、健身设备等相关产品是我国2020年出口的两大主力。此外新兴市场受疫情冲击,产能受到影响,中国作为最先复工复产的制造业生产基地,一部分全球订单转移至中国,也带动了2020年出口增长。由于疫情依然在很多国家蔓延,未来一段时间海外市场产需缺口依然存在,预测2021年我国出口依然可以保持较高增长。同时,2021年出口增长速度将呈现前高后低的走势。下半年随着疫苗的推广帮助世界经济逐渐正常化,防疫物资和暂时性出口替代订单将有所减弱。加之高基数的对比,下半年出口增速将放慢。

货币和财政政策逐渐正常化,但需要关注调整的步伐

与很多国家推出巨额的财政、货币刺激不同,中国政府这次应对疫情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刺激政策相对谨慎。例如,目前美国政府针对疫情推出的财政刺激已经累计达到近3万亿美元,超过美国经济的14%。相比之下,中国推出的财政刺激只有不到GDP的6%。预期随着中国经济逐渐恢复,2021年财政和货币政策也将逐渐正常化,例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赤字率从未超过3%,但是2020年为了应对疫情,首次将赤字率设定在“3.6%以上”。预期2021年赤字率将回调到3%左右。货币政策方面,2020年三季度央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M2和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增速将从2020年的“明显高于去年”,转变成同名义GDP增速“基本匹配”。需要关注的是,目前经济的复苏依然比较脆弱,不确定性很多。财政和货币政策依然需要保持灵活性,退出不宜过早、过快。企业也需要关注宏观政策调整的速度和节奏,控制風险、做好相应筹划。

中国仍是外商投资的重点,供应链韧性成为重要考量

我国巨大并且快速增长的市场、完整的工业体系、高质量的基础设施、以及不断深入的开放政策,使得中国对外资具有很大吸引力,是跨国公司在全球重点的投资目的地之一。以往企业在布局供应链时,对成本、反应速度等因素关注最多。新冠疫情期间很多行业的产业链受到冲击,供应链较长、较复杂的行业受到的影响尤其明显。这也让企业重新思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的重要性。供应链韧性将成为企业全球布局的重要考虑因素之一,并带动相应调整。

人民币资产吸引力不断增强,人民币汇率稳中有升

2020年全球金融市场出现大幅震荡,但这未阻碍我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步伐,一系列政策加快落地。例如实施近18年的QFII限额正式取消、继续引入国际评级公司、全面取消金融业外资持股比例限制、我国国债加入国际指数等,这些措施使得外资有更多方式投资中国资本市场。同时,中国经济在疫情后率先复苏,也加大了人民币资产的吸引力,例如近期中美十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利差已经扩大至240个基点左右。这些都使得国际投资对中国金融资产的热情不断高涨,2020年境外机构和个人持有境内人民币股票和债券合计有望超过6万亿元。预期2021年我国将继续推进金融市场开放,提升金融市场流动性,进一步便利境外投资者对人民币金融资产投资。预期2021年人民币汇率将保持稳定,并有一定升值动力。

全球经济持续复苏,但仍将受疫情和疫苗进展制约

对世界各国经济复苏速度和其疫情防控情况的研究表明,二者具有很强的正相关性:疫情防控好的国家,经济复苏也较快。2021年全球经济的复苏也将依然取决于疫情防控以及疫苗研发的进展。近来全球新冠疫苗研发不断取得新的进展。世卫组织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2月2日全球已有51支疫苗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其中13支进入临床三期,包括来自我国的5支。12月2日,英国对辉瑞和BioNTech研发的新冠疫苗给予了紧急授权使用批准,成为首个为新冠疫苗放行的西方国家。受疫苗进展影响,全球主要经济体有望于2021年上半年逐渐放开疫情防控措施,带动经济复苏。也需要注意的是,疫苗大批量的生产、分发和注射依然需要一定时间,各国仍需紧密配合,共同应对这次全球疫情危机。

中美经贸摩擦短期内或将缓和

美国大选已经基本尘埃落定。按照美国宪法规定,拜登将于2021年1月20日宣誓就职。不过在此之前,中美关系仍有一定不确定性。例如,近期美国国会通过《外国公司问责法案》(Holding Foreign Companies Accountable Act),可能对在美上市中概股造成影响。不过拜登政府上任后,其面对的首要任务将是控制国内疫情、重启美国经济,中美经贸摩擦或将迎来一定缓和。目前信息显示,拜登政府更倾向于回归传统政策思路,重视多边主义,利用现有国际组织推动其政治诉求。总体来看,2021年中美双边对话有望加强,不确定性有所降低。但是也应看到,短期内中美关系也恐难出现明显改善,基准情景是维持现状,取消之前加征的关税和限制措施难度依然较大。

亚太区域经济合作加强

2020年中国外贸的一大变化是东盟取代美国、欧盟,首次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同时,经过8年、31轮的谈判,亚太地区15个国家近期正式签署了RCEP协定,被认为是“东亚经济一体化建设近20年来最重要的成果”。RCEP也是中日之间、韩日之间签署的首个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协定中关于关税、原产地区域累计、投资负面清单、电子商务等规则也将进一步加强区域内成员國之间的经贸联系,更加灵活地进行区域内产业链、供应链布局,加强经济合作。当然也应看到,亚太地区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很大,各国的政治、社会、文化也存在一定差异,区域经济一体化依然任重道远。但是区域合作的大趋势已经形成,未来世界经济有可能形成亚太—北美—欧盟三足鼎立的局面。

创新、安全、环保成为政策关注重点

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对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的建议。十四五是我国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后,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具有特殊意义。十四五规划有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的三大特点,为中国中长期经济发展方向定下了基调。2021年政策方面有三个关键词值得关注:创新、安全、环保。加强自主创新、实现在核心科技领域的突破无疑是我国在今后发展的核心,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脑科学、生物育种、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有望获得更大政策支持。同时,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十四五规划也提出实施国家安全战略,把安全发展贯穿到经济、产业、基础设施、战略资源、科技、金融、生态等各个方面。在环保领域,我国提出在2030年前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我国已经超过美国成为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最大的国家,推行绿色发展迫在眉睫。我国将进一步大力推动产业、能源结构绿色转型,提倡节能低耗。智慧能源、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等行业将迎来更大发展机遇。

猜你喜欢
制造业疫情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战疫情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