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艳林 刘思汝
“十三五”期间,青岛市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坚持以平台思维做发展乘法,用生态思维优化发展环境,壮大民营经济攻势全面起势。数据显示,2020年民营注册资本突破4万亿元,已达46864.33亿元,比2015年末增长了238.07%。截至2020年10月,全市实有民营市场主体172.02万户,较2015年增长86.15%。
“十三五”期间,青岛市从社会环境、政商环境、市场环境、法治环境入手提振信心,提升全要素率和供给效率,实现整体环境优化和整体供给充足。从发布的民营经济数据可以看出,青岛民营企业家信心持续增强,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主要指标不断提升,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已成为全市增创经济发展新优势的“生力军”。
民营注册资本突破4万亿元
“十三五”期间,市场主体持续增长。截至2020年10月,全市实有民营市场主体172.02万户,较2015年增长86.15%。其中,实有民营企业61.02万户,较2015年增长119.97%。“十三五”期间,青岛市民营经济注册资本比2015年末增长2.38倍,民营注册资本稳步增长。特别是2019、2020年两年,通过开展壮大民营经济攻势,青岛市民营注册资本增量实现突破性上涨。
“十三五”期间,民企规模质量稳步增长。青岛5家企业入围2020中国民营企业500强,较2015年增加2家;5家企业营业收入合计1907.07亿元,营收规模创历史新高;12家企业进入2020山东省民营企业100强,较2016年增加7家,较2019年增加4家,达到历史最好水平。
据统计,青岛市2020年民营注册资本突破4万亿元,已达46864.33亿元,比2015年末增长了238.07%。2019年民营注册资本突破3万亿元,达38372.76亿元。
在创业密度方面,创业密度较2019年(1592户/万人)、2015年(1016户/万人)分别提高7.66%、68.7%。截至2020年6月,青岛市每万人拥有民营市场主体1714户,位于深圳(2478户/万人)、西安(2195户/万人)之后,居副省级城市第三位。
民企进出口领跑各外贸主体
面对外部环境复杂严峻形势,民间投资摆脱连续几年的低增长,2019年民间投资增长20.9%,增速比2018年提高13.8个百分点,高于全国16.2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占全市投资的比重为52.5%,对全市投资增长的贡献率为51.1%。2020年1-10月,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8%,民间投资保持两位数增长态势,同比增长11.6%。全市民间投资在建项目3745个,民间投资占全市投资的比重达到57.6%,拉动全市投资增长6.1个百分点,是推动全市投资增长的重要力量。
统计数据显示,全市民营企业进出口3309.1亿元,占全市外贸进出口总值的64.6%,较2015年提高15.6个百分点。其中,民营企业出口2094.2亿元,拉动全市出口增长15.19个百分点;民营企业进口1214.9亿元,拉动全市进口增长4.03个百分点。2019年,全市民营企业进出口3532.5亿元,同比增长21.5%,比青岛市整体增幅高10.1个百分点,占同期全市外贸进出口总值的59.6%,领跑全市各类外贸主体,占比较2015年提高10.6个百分点。
税收贡献突出。2019年民营经济实现税收1132.7亿元,占比突破六成,达64.2%。2020年1-10月民营经济实现税收986.3亿元,占全市税收总额的66.5%,较2015年提高15.01个百分点。
新锐企业培育爆发增长
“十三五”期间,创新开展青岛市隐形冠军、专精特新、瞪羚企业、(准)独角兽的培育和奖励,持续引导培育一批中小企业迅速成长为行业领军企业。2016年起开展全市制造业中小企业隐形冠军评选,截至目前已评出隐形冠军企业112家。
2018年起,工信部開展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认定,青岛市51家企业获评工信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青岛“专精特新”企业总数达到3274家。2018年起,山东省工信厅开展省瞪羚企业认定,青岛市70家企业获省瞪羚企业认定。2019年起,每年举办全球独角兽企业500强大会,并由大会发布全球独角兽企业500强榜单。青岛10家企业入选“2020全球独角兽企业500强”榜单,位居北方城市第二、全国第五位。
2019年,青岛市通过《青岛市培育和奖励隐形冠军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实施方案(2019-2022)》建立健全分层培育体系,构建从专精特新到细分市场“隐形冠军”、从“隐形冠军”到“小巨人”、从瞪羚到独角兽的培育机制。
“十三五”期间,创业孵化体系持续完善,累计认定孵化机构320家,包括孵化器168家,众创空间152家。其中,国家级孵化器21家、市级40家、区级107家,国家备案众创空间76家、市级11家、区级65家。2020年新认定2家国家级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4家瞪羚独角兽企业加速器,评选隐形冠军33家,642家企业入围青岛优势高成长企业培育库。
截至目前,全市民营工业企业涉及36个行业大类,其中石化、服装、食品、机械装备、电子信息形成千亿级产业链,产业链能级持续提升。2019年末,有效注册商标达23万件(较2015年增长142.1%),驰名商标150件(较2015年增长21.95%),马德里注册商标4705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34件,PCT国际专利1381件,均列全省首位。
新增民营上市公司24家
“十三五”期间,创新出台《关于深化民营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通知》《关于大力培育市场主体加快发展民营经济的意见》,创新举办全球创投风投大会,着力打造全球创投风投中心。开展“行长访小微”、辖区银行业和保险业“贷动小微”专项行动等,提升资本服务能级。
“十三五”期间,新增上市公司25家,其中民营上市公司24家。截至目前,全市境内外上市公司达到57家(含1家精选层)。其中,民营上市公司数量达到42家。“十三五”期间新增新三板挂牌公司91家,受国家新三板政策等客观因素影响,全国新三板退板的公司逐年增加。截至目前,新三板挂牌公司总数为81家(均为民营企业)。
“十三五”期间,持续开展金融服务民营经济发展行动,创新搭建“金企通”和“融资通”平台,组织重点项目融资推介对接、金融政策解读,以金融回归本源服务实体经济发展。2020年以来,青岛市小微企业贷款余额(本外币)3239.02亿元,同比增长22.86%。普惠小微贷款余额(本外币)1281.24亿元,同比增长40.01%。
创新发起壮大民营经济攻势
2019年,创新整合设立青岛市民营经济(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组建壮大民营经济攻势作战指挥部,设立市民营经济发展局(加挂市中小企业局牌子),列入市政府组成部门,进一步健全牵头服务民营经济中小企业发展的工作机构。
“十三五”期间,先后出台一揽子政策文件,系统形成全社会支持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体系。首次创新搭建全市“民营经济”运行监测平台,建立《青岛市民营经济发展运行监测指标体系》,重点确定民营主体、税收、就业、GDP、投资、进出口等14类140项运行监测指标,为科学决策提供数据参考。
在全市范围内创新发起壮大民营经济攻势,从社会环境、政商环境、市场环境、法治环境入手提振信心,提升全要素率和供给效率,实现整体环境优化和整体供给充足。在2019全国营商环境评价的18个指标中,达到优良以上水平的共14个,其中保护中小投资者、劳动力市场监管、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等3个指标作为标杆在全国推广。
此外,还聚焦疫情打出政策组合拳,会同各部门迅速搭建起青岛惠企助企“18+N”政策体系。引导各类园区业主为一万多家小企业和个体户减免房租超两亿元。启动“我为企业找订单”活动,组织40家互联网平台为青岛市中小企业达成378.6亿元订单,民营和中小企业的政策获得感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