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后的社交“黑话”还没搞明白,互联网行业“黑话”又开始流行。抓手、赋能、用户感知、链路闭环、底层逻辑、顶层思考……这些术语你能看懂吗?其实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它们早已是所有互联网从业人员的“黑话”,时常被用于周报、工作总结、季度计划中。比如,简单的一个设计Logo用互联网“黑话”就可以这么说:以色块拼接为抓手为企业品牌赋能,对用户心智进行强力占领。
这也让不少网友发出疑问,这到底是语言包装?还是不好好说话?更有网友制作了互联网“黑话”集锦,建议所有职场人士收藏学习,“黑话”用得越多,似乎越显得自己工作很努力。
有人说,“黑话”代表的是企业文化和互联网精神,它也能让一个职场“小白”迅速蜕变成行业“老炮儿”。也有人说,华而不实的文字表演意义不大,尤其是在讲究效率的互联网大厂,过度地使用抽象的語言铺张,是对沟通方式、员工和互联网产品本身的损耗。要想在互联网大厂混得好,最终还是要看个人的实际工作能力。
有热心人士写了个"互联网黑话生成器"
而人民日报给了互联网“黑话”一个中肯的评价:语言自带门槛,不该自造门槛。用刻意修建的围墙拒圈外人于千里之外,分圈内人为三六九等,这样封闭的语言注定难有持久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