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离别文化的传承

2021-06-28 05:16林小榆
读书文摘(下半月) 2021年2期
关键词:柳色愁绪路途

离别作为社会生活中必然会遇到的场景,其情感内核不因为历史变迁而更易,因此研究中国古今离别文化的传承,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华文化。

一、离别的习俗

1.祭祀设宴

在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的古代,每一次远行都能称得上是生离死别,所以古代人重视送别,具体表现为送别时会祭祀、设宴等。“至易水上,既祖,取道……士皆垂泪涕泣。”其中,“既祖”便是指祭祀路神,祈求旅途平安。“祖”又称“祖行”,是行祀礼,也是当时人出行时不可缺少的仪式之一,多在驿馆或路边设帐摆上酒筵,筵席上常有歌和酒烘托气氛,毕竟离别时的情感不是单一的,尤其是当时的荆轲,他背负着国家的希望、樊於期的信任以及自己对故土的不舍,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故而引入了歌和酒。

在千百年后的西南地区,有这么一群行走在茶马古道上的人,也有着相似的流程。《小小赶马人》中,男主人公起初他并不理解马帮出行为什么需要很多“仪式”,但后来发现他们一路上充满了艰难险阻。有只能容一人行走的悬崖峭壁;有蚂蟥恣肆的暑天土路;也有时局动荡的必经之路……为什么几千年后这样的离别习俗依然被沿袭了下来?其实比较两者不难发现,古代之所以把送别看得如此之重,是因为路途艰险,难以与亲朋交流,这次分别之后不知道何时才能相见;而赶马人的大张旗鼓,多半也是因为茶马古道只能用人和马的步伐丈量,没有现代的交通工具可以胜任,同样危机重重的路途,同样生死未卜的状态,同样难以与亲朋联系的客观条件……使中华民族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只能在神明身上寄托美好祝愿,而这种祝愿成为了从古至今离别仪式的延续。

2.折柳送别

随着时代的发展,出行不再是一种生离死别,虽然免不了路途艰辛,但是险阻却少了许多,因此盛行的送别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从“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高歌过渡到折柳这类富有诗意的送别方式。这类情思最早可以追溯到《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由此中国的离别情感从粗犷过渡到细腻,从悲壮过渡到愁绪,而折柳的盛行在唐代诗歌中得以体现:“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柳色就寄托了灞陵边分别时物是人非的感伤情绪。在这个场景中,柳与离别的紧密关系则更为明显:“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离别的人数之多,以至于“长条折尽”,说明在当时折柳已经成为离别之人不可或缺的一个仪式。

虽然说当代社会物质条件丰富,我们的离别不再需要一绺实际的柳条寄寓不舍的情感,但折柳蕴含的情思是不可磨灭的。在“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中拂柳便蕴含了离别的薄薄愁绪,之所以说其为愁绪,“笛声残”中的“残”可以作为印证。这与“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有着相似的意境和悲伤的情感,稍与之不同的是,《送别》中的柳多了淡然和洒脱,少了对时移事易、物是人非的感伤。而且这种洒脱不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苦中作乐式的自我宽慰,更多的是宠辱不惊、去留无意般的平静。可以说随着通讯和交通的发展,我们的离别和再次相见变得越来越容易,所以离别时的悲痛在逐渐淡化,更多的是对未来的期许和祝愿。如果说前人的柳多在挽留,那么现在的柳便侧重于祝愿他人离别后生活顺利,如柳一般随地而生。可见折柳这一习俗从古至今延续了下来并有了发展,既保留了原有的意境,又适应了社会进步的环境。

二、离别发生的自然环境

离别不仅有着各种习俗,它所发生的自然环境也值得探讨。例如,“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寂离亭掩,江山此夜寒。”发生在月、夜的环境中;“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发生在烟波浩渺的环境中;“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发生在日暮时分;“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发生在雨后的清晨……被文字記述下来的离别之所以选择夜、雨、雾这样的时间和天气,大抵是和离别的愁绪有关: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清冷、迷离的,这与深邃悠长、委婉伤感的离情别绪相契合;雾色朦胧中的苍茫感与分别后孤独、不知未来方向的迷茫感有一致性;傍晚飞鸟归林、鱼沉潭底,对于孑然一身的离人来说,更能勾起离愁情思……

自然环境给人们带来的情感共鸣不容易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改变,因此这类意象在现当代的文学作品中也可见到:“黄昏照样的温柔,美丽,平静。但一个人若体念到这个当前一切时,也就照样的在这黄昏中会有点儿薄薄的凄凉。于是,这日子成为痛苦的东西了。”当翠翠情窦初开,希望陪伴人和被陪伴时,黄昏的温柔、美丽和平静都只会放大她内心的孤独和寂寞,如同“无人与我立黄昏”的无奈和凄凉。这与离别时感到的孤寂、苍凉有相通之处。同样在《边城》中,爷爷去世时生死离别的场景也是放在了一个暴风骤雨的夜晚,既暗示了翠翠的身世如窗外风暴般浮浮沉沉,又烘托出爷爷去世的这一“离别”给翠翠的打击之大、悲痛之深。假使爷爷是在蝉鸣花香的夏夜中安然逝世的,那么翠翠因封建思想造成的悲剧也就称不上“悲”,文学作品的感染力会被削弱不少。可以说离别的愁绪让人觉得周围的景物都蒙上了愁的面纱,反过来又让离人的内心更加伤感。在自然环境的选择上,这种共情从古至今是一以贯之的,中国古今的离别文化在自然环境的选择上得到传承。

离别既存在于过往,也存在于当下;既潜藏于书本,也活跃在身边。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离别思绪是相似相通的,不论是悲壮豪迈地饯行,亦或是富有悲伤愁绪的送别,还是在某一特定的自然环境下高歌一曲,哪怕只是心理上的放下,都有着同样的文化观:离别会带给我们短时间的悲痛,但未来是充满新事物和新机遇的。离别的双方或许都疲于奔命,忙着经营眼前的生活,但只要能在偶尔的间隙想起对方,这样的离别和想念,将会最接近爱的温度。

作者简介

林小榆(2000.11--),性别:女,民族:汉族,学历:本科,现就读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会计学。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北京  朝阳区  010000

猜你喜欢
柳色愁绪路途
岳流波
何家英人物画的愁绪之美
风起了
临时改变
影 子
回归相遇
我以为你会吻我
长安柳色
年年柳色
路途乐 路路熊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