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12时许,甘肃白银市景泰第四届黄河石林山地马拉松百公里越野赛公共安全事件前方应急指挥部宣告搜救行动结束,最终确认遇难参赛者21人,其中不乏一些国内优秀运动员。172人参赛,21人因失温遇难。这到底是怎么发生的?
超10%参赛人员遇难
5月22日9時,来自全国各地的172名越野跑运动员,踏上了在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举办的黄河石林山地马拉松百公里越野赛征途。这段坡陡弯急、险峰林立的赛事,曾被中国田径协会授予“自然生态特色赛事”“中国马拉松铜牌赛事”。
然而,开跑仅3小时,“有几个人已经没有意识,口吐白沫了”“速来救援”“CP2山顶”等消息,便在该赛事工作群中炸了锅。
白银市市长张旭晨介绍,当时百公里越野赛高海拔赛段20公里至31公里处(即24公里的CP2附近),突遭灾害天气,短时内局地突降冰雹、冻雨,并伴有大风,气温骤降。
13时30分左右,景泰县中泉镇葫麻水村村支书王钦林接到发生险情附近的常生村村支书通知后,迅速组织村民赶往支援。14时左右,赛事组委会在派遣景区应急队伍抵达CP2山顶后,叫停比赛。18时左右,初步统计发现已接回139名参赛运动员,仍有33人失联。
事故发生后,甘肃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带队赶往事发现场,组织开展救援处置。23日9时许,最后一名遇难者遗体被找到。
有参赛人员回忆了当时的惊魂时刻。22日13时左右,“老将”李鹏程(化名)刚跑过CP2,突然大风伴随着雨点扑面而来。李鹏程不得不双手牢牢抓住地面,不安在心中蔓延开来。寒冷,是他唯一的感知。眼看着就到了CP3,求生欲完全战胜了胜负心,李鹏程决定退赛。这是他最庆幸的决定。想走出“鬼门关”难如登天。李鹏程只能和一名身穿白衣的男跑友抱着取暖。搀扶着走了不久,冻麻了的身体已开始失温,意识模糊的李鹏程半途晕厥。挣扎着睁开双眼,李鹏程已经躺在病床上。
白银市消防救援支队支队长李渊慧表示,此次搜救最困难之处在于被困人员距离比较远,搜索过程中基本采取步行,该地地形地貌非常复杂,且很多地方没有通信信号。
仍有四大疑问待解
搜救虽已宣布结束,但就目前公布的信息来看,公众仍有一些疑问待解。
天气预报为何未发挥预警作用?
景泰县气象局局长康永学介绍,为赛事提供了信息专报,曾作“大风蓝色预警”。甘肃一著名户外俱乐部负责人宋明说,此次事件最大的失误是运营方没有对气象部门提供的预警做出正确预判。
赛道补给站设置是否合理?
此次越野赛活动对参赛者列了一个装备清单,冲锋衣等保暖装备仅作为建议选项,而没有作为强制装备。北京体育大学户外运动教研室主任布和认为,按照预定计划,参赛者晚上才到达赛道补给站,最险要的地方又没有其他补给站,这是不合理的。
举办方叫停比赛是否及时?
22日12时参赛人员在微信群里发布求救信息,14时举办方才叫停比赛。中国应急管理学会李圣鑫说,对于这种类似于极限运动的马拉松越野赛遭遇特殊天气情况,应该有暂停或中止比赛的预案。
有无应急救援预案?
李圣鑫说,极限运动项目的赛事安全管理与应急救援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有关部门必须加强对救援预案的赛前审查。从此次救援情况看,救援保障无法第一时间抵达,也是这次赛事造成严重后果的重要原因。
需要指出的是,专业领域的极限运动并非“玩命”,而是有着严格的安全标准。这场“夺命”越野赛对中国方兴未艾的山地马拉松、山地越野等极限运动的发展是一个沉重打击。活动的相关人员都该深入反思:是要野蛮生长,还是高质量发展?
什么是失温?
人体热量流失大于热量补给,从而造成人体核心区温度降低,并产生一些寒颤、心肺功能衰竭等症状,甚至最终造成死亡的病症。温度、湿度、风力,这三个因素是失温最常见的直接原因。
轻度失温(体温在37℃-35℃):身体会感到寒冷,浑身不停颤抖,但是颤抖还处于可控范围,一些细致的手上工作无法完成;中度失温(体温在35℃~33℃):身体感到强烈的寒意,浑身剧烈颤抖并且无法用意志进行有效抑制,走路有可能磕磕绊绊,说话也开始变得吐词不清含糊;重度失温(体温在33℃~30℃):人的意识已经变得模糊,反而对冷的感觉变得迟钝,从活动能力变差逐步发展为丧失活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部分或完全丧失,身体从剧烈颤抖发展为不再发生颤抖;死亡阶段(体温在30℃以下):人体基本上处于死亡边缘,这个时候外界稍微一点冲击都有可能导致心脏微颤而停止跳动,而这个阶段的最后结局就是死亡。(综合《新华每日电讯》5.23 、半月谈微信公号 姜伟超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