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平
春天的灿烂与斑斓不仅仅是和煦的阳光、淅沥的小雨、枝条尖的嫩绿和人们脱去厚厚冬装后的轻盈,还伴着2020年度“中国好书”榜单揭晓、第十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发布以及世界读书日、知识产权日开展多种活动时的欣喜、振奋与思考。
2020年度的“中国好书”十分“吸睛”。站在建党百年这个重要的历史节点,编辑的时代敏锐感聚焦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筚路蓝缕、艰苦卓绝的历史篇章,策划了一大批主题出版书籍,《火种:寻找中国复兴之路》《革命者》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以《十八洞村的十八个故事》为代表的发展成就类图书,以故事为载体,再现中国发生的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医学题材出版之于2020年,一定绕不去那段刻骨铭心的战“疫”经历,“白衣执甲 逆行出征—致敬最美战‘疫医务工作者”丛书、《医学的温度》、《活出健康:免疫力就是好医生》等再次提醒我们尊重生命,健康生活。集中国古代宫殿建筑之大成的故宫营造技艺,成就了《故宫营建六百年》;《不断裂的文明史 对中国国家认同的五千年考古学解读》全景式展现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积淀与发展。历史与考古的总结与探索就这样毫无悬念地入选2020年“中国好书”。文学是历年“中国好书”不可或缺的门类,《迟到的勋章》《烟火漫卷》《山林笔记》等亦然。《深海浅说》《下一站火星》的科普丰富了我们的想象。而《我和小素》《乘风破浪的男孩》等作品是作家、出版家们献给孩子、献给未来的礼物。33种入围图书几乎都有获奖背后的故事。其中《文献中的百年党史》以珍稀文献、历史图片为依托,选取一百个(组)尘封的珍稀文献,一百件(组)重大党史事件,380幅历史图片,167个注释,打开了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串联起中国共产党100年艰苦奋斗的历程,视角独特,全面生动,通俗易懂。巧的是作者李颖,2019年也有一部书获“中国好书”奖,书名为《细节的力量:新中国的伟大实践》,二度入围,可见其才华、实力非凡。更巧的是还有连续三年获奖者。《土狗老黑闯祸了》是“耗子丫丫的故事”系列中的第三本,荣膺2020年度“中国好书”。而该系列的第一本《耗子大爷起晚了》、第二本《花猫三丫上房了》分别入选“2018中国好书”“2019中国好书”。作者叶广芩连续三本、连续三年上榜,堪称罕见,令人瞩目。
2021年4月23日,2020年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揭榜,各种媒介综合阅读率从2019年的81.1%上升到81.3%,0.2个百分点的提升内涵丰富,令人欣喜:手机阅读和网络在线阅读成为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的主要方式,中老年群体在数字化阅读人群中的占比增高,人均纸质图书和电子书阅读量较2019年有所上升,读书时长有所增加,深度阅读、有声阅读者持续扩大。多个阅读数据上升的利好信息,最为开心者当是出版人。
踏着春天的步伐,世界读书日、知识产权日如约而来。绿色如茵的武汉大学校园里举办了一系列纪念活动,既有意义又有趣,如“经笥新缃素 芸阁盈诵弦—古书制作暨《中國古典文献学》混合式教学探索成果展”,除展出内容精审、装帧考究的文献实物外,还设置了石刻拓印、雕版印刷及线装书装订体验区,凡观看展览的同学,都有机会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体验这些传统的文化技艺。那两天,许多走进武汉大学图书馆的人都被大厅里“奇书展2021”所吸引。所谓奇书,是“以另类视角阐述的通俗易懂类的‘不正经书籍读物”,它兼具专业与娱乐性质,让读者在观赏或收藏中感受新奇、获取另类的知识,也享受“稀奇古怪”的乐趣。一本名为《本书书名无法描述本书内容》的书,实为融逻辑、宗教、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等知识讨论哲学的思维游戏书。一本名为《零ZEЯRO:世界符号大全》的书,金色封面,烫金切口,似“黄金天书”,却是全部由符号组成的“不能说的秘密”。《做了这本书》意在让读者参与创作,它颠覆了传统书籍的成书方式,每页以不同的指示文字及插图引导读者涂鸦。还有十分逼真的《肥肉》、无一文字,自然创作的《虫子书》、寻找自己是谁的悬疑故事《S.》,以及像扑克牌一样无需装订的《作品第一号》……书的世界,无奇不有,灿烂多彩。也许正因如此,世界读书日后就是知识产权保护日了。2021年,无论高校还是科研院所,无论企业还是事业单位,都把高价值的知识产权培育、运用以及品牌提升作为战略工程,其目的即推进科技成果保护与转移转化。图书的继承与创新尤如知识产权的保护与开发,似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两者相辅相成,互为推动。
书的世界尤如自然界一样奇妙多趣。有人说,过去买书多是因为需要,现已转向因为喜欢。有编辑听言,曰:做一本自己喜欢他人也喜欢的书,世界会多一抹绿色;于读书人,得一本好书尤多一知己,那份爽透从内到外。近日,看一短文也好有感慨:人生就是一本书,封面是父母给的,内容是自己写的,厚度可能不完全由本人决定,但精彩程度却是自个儿创造的。每个人都在用生命谱写着自己的那本书,无论高贵与低贱,富有与贫穷。至于有多少人阅读,就看你能影响多少人、尊重多少人、成就多少人!心所想,事竟成。(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