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晓东
摘要:为了解辽宁西北部地区玉米生产情况,选择西丰县、昌图县、铁岭县、法库县、康平县为调查点,通过现场调研和采用已公开数据相结合的方式,从基本种植、玉米生产方式、玉米产量等方面进行调查分析,指出玉米生产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对策与建议,以期为辽宁西北部地区玉米生产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玉米生产;辽宁西北部地区;现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S5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21)03-0071-03
玉米是辽宁第一大粮食作物,全省常年种植面积超过13.33万hm2(200.00万亩)的有铁岭、沈阳、阜新等地,其产量约占全省玉米总产量的一半。本课题针对辽宁西部和北部地区的西丰县、昌图县、铁岭县、法库县、康平县5个县的玉米生产情况开展调查研究,以掌握辽宁西北部地区玉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与发展方向。
1 辽宁西北部地区玉米生产情况调研
1.1 玉米基本种植情况
对辽宁西北部地区5个县的玉米种植基本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玉米种植总面积为46.92万hm2(703.80万亩),占所调研县总耕地面积的69.3%,涉及农户120户。选取其中95.40 hm2(1 431.00亩)进行具体调研。
1.1.1 耕作模式 各县清种垄作面积为82.18 hm2
(1 232.73亩),占调研面积的86.1%,为主要耕作模式;免耕直播面积为7.22 hm2(108.27亩),占调研面积的7.6%。康平县玉米生产主要耕作模式为常规平播和平播后起垄,分别占康平县调研面积的60.0%和30.0%。
1.1.2 行距、株距与播种密度 各县玉米种植的行距与株距各不相同,行距在57.0~60.0 cm之间,昌图县为58.0 cm,法库县为60.0 cm,株距在26.0~30.8 cm之间;播种密度多为4 000株/667 m2左右,西丰县种植密度偏低。种植行距和株距的差异与各地区农户的耕作机械、地块大小、种植习惯等相关。
1.1.3 肥料使用 各县玉米生产主要施肥方式是一次性深施玉米复合肥,施用量为50~60 kg/667 m2,昌图县、法库县、康平县少数农户于玉米大喇叭口期追施二胺或玉米复合肥,施用量为5~10 kg/667 m2。
1.1.4 种植品种 各县种植面积较大的玉米品种有良玉99、铁研58、先玉335等,多为已推广3 a以上的品种。
1.2 玉米生产方式情况
对5个县的玉米生产方式进行调查。其中康平县数据为全县统计数据,其他4县共调查农户57户,总计调研面积146.20 hm2(2 193.00亩)。
1.2.1 播种方式 昌图县几乎全部采用机械单粒精播播种,西丰县多为人工播种,铁岭县机械穴播占93.6%,法库县机械单粒精播占85.4%,康平县机械单粒精播占60.0%、机械穴播占40.0%。
1.2.2 追肥方式 所调查的农户大部分没有追肥的习惯,多采用一次性施入底肥的方式;小部分进行追肥,采用人工追肥方式,康平县有少数采用机械追肥方式。
1.2.3 病虫草害防治方式 辽宁西北部地区防治玉米病虫草害以播后苗前土壤封闭除草为主;对玉米生长后期的虫害、病害很少进行化学防治,人工防治比例相比机械防治略高。
1.2.4 灌溉方式 各县玉米生产以雨养为主,昌图县、康平县有部分灌溉田。
1.2.5 收获方式 各县玉米机械收获果穗比例均高于人工收获,铁岭县为59.6%,昌图县为58.8%,西丰县为78.2%,法库县为52.8%,康平县机械收穗为70.0%、机械收粒为5.0%。
1.3 玉米产量情况
总体来看,各县玉米产量较往年均有所增加,平均产量640.3 kg/667 m2,比去年增产7.5%。但各地区所遭受的不同程度的水灾、风灾、虫害等对玉米产量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尤其是玉米螟为害在各地均较常年偏重。
2 辽宁西北部地区玉米生产主要问题
2.1 种植规模小,栽培模式单一
调研发现,每户的玉米种植规模较小,一般为0.67 hm2(10.00亩)左右,且地块分散。由于种植规模小,对农机动力需求不高,制约了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辽宁西北部地区玉米机械化收获面积逐年增大,但多为机械收穗,只有小部分为机械收粒,且由于种植品种类型多,机械收获损失较大。
玉米常年连作,种植形式较为单一,清种垄作形式约占玉米生产总种植面积的90.0%,而平作、宽窄垄及免耕等其他耕作形式仅占总面积的10.0%。长期连作和单一的栽培模式不仅会造成土壤中养分消耗、土壤理化性质破坏、玉米产量和品质降低,还会导致害虫和病原菌的积累,具有潜在危害。
2.2 行距不统一,栽培密度不合理
调研发现,各县玉米种植行距各不相同,给机械收获带来了困难。目前国内生产的大型玉米收割机收获行距较宽,对60 cm行距的玉米勉强可以收获,而行距过小会导致倒伏后秸秆粉碎机将玉米棒打碎,粮食损失加重。
玉米种植品种逐渐由以往的稀植型品种向密植型品种转变,目前各县玉米种植密度比前几年有所增加,一般為4 000株/667 m2左右。但也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有的品种不适宜密植,密度过高会造成玉米倒伏、空秆等现象加重,不仅会影响机械化收获,也会导致减产。
2.3 肥料使用不当,土壤地力降低
目前玉米生产上以施用化学肥料为主,肥料使用方式单一、施用量大、利用率低。一次性深施玉米专用缓释肥的应用可以弥补微量元素缺乏的不足,但有的肥料肥力释放过快或持续时间不够,造成玉米田后期脱肥,影响后期籽粒的灌浆速度和品质。另外,深施肥由于一次性施肥量大,若操作不当,可能导致大片缺苗断垄,影响产量。
长期大量施用化肥造成耕地土壤板结,同时由于长期使用小机械浅耕浅松,使得耕层变浅,平均土壤耕层厚度仅为16.5 cm,限制了土壤潜力的发挥。
2.4 突破性优良品种缺乏
解决品种问题是实现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的首要任务。目前市场上推广的玉米品种数量较多,但优质、高产、多抗、耐密且适宜机收的优良品种较少。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劳动力成本逐年增高,玉米生产实行全程机械化势在必行,适应机械化播种和收获的品种是当前急需的玉米品种类型。
3 辽宁西北部地区玉米生产建议
3.1 扩大种植规模,改进栽培模式
要加快土地流转,实现土地集约化经营,促进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目前辽宁西北部地区玉米生产机械化应用的主体是一些种植专业合作社及种粮大户等,他们出于对生产成本的考虑自然会选择机械化生产方式。
简单、有效、能降低工作成本的栽培模式必然会为农户所接受。近年来,玉米免耕直播模式应用面积逐渐增多,但存在出苗率低等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改进,并加大试验示范推广力度。
3.2 统一种植行距,合理增加密度
针对各县实际生产情况,尽量建立统一的行距标准,同时研究实用型中小型可调式机械模块。合理密植是提高玉米单产的重要途径。要增加种植密度,一方面应提高品种本身的抗逆性,另一方面要对种植地块的土壤肥水条件有足够了解。可通过品比试验筛选适宜密植和机械化收获的玉米新品种,大面积试验示范,指导农户种植。
3.3 提高土壤肥力,机械化耕整地
根据玉米的生长特性,研究平衡施肥方法,如增施农家肥、推广秸秆还田技术等,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同时,应用大型耕整地机械,开展深松改土研究,以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3.4 培育优良品种,促进机械化生产
制定适合机械化播种和收获的玉米育种目标。在选育新品种时,要将农艺与农机有机结合起来,选择具有耐密、抗性强、生育期适中、株高穗位适中、籽粒含水量低、苞叶长短合适等性状的玉米品种,充分发挥农艺优质高产和农机高效节本的优势,为实现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 许天侠.辽西地区玉米栽培机械化植保技术应用现状及发展途径[J].现代农村科技,2019(12):100.
[2] 蒋咏.辽宁省玉米种植生产现状及发展趋势[J].农业工程技术,2018(32):72-73.
[3] 孫成韬,王延波.辽宁省玉米生产现状、主要问题及解决途径[J].农业经济,2015(3):15-17.
[4] 朱洪宇.辽宁省玉米生产现状及展望[J].现代农业,2016(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