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建设精神及其对促进成渝地区 双城经济圈发展的启示

2021-06-28 23:15罗依平谭步康
科技智囊 2021年4期
关键词:发展

罗依平 谭步康

摘  要:三线建设为中国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其蕴含的内在精神特质具有重要历史价值。新时代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发展,须在弘扬三线建设精神的基础上,抓住新的历史机遇,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以协同创新为动力,以科技进步为内核,着力打造西部地区新的重要增长极,共用开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的新局面。

关键词:三线建设精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881/j.cnki.1006-3676.2021.04.05

On the Spirit of the Third-line Construction and Its Enlightenment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ouble-City Economic Circle in Chengdu-Chongqing Region

Luo Yiping    Tan Bukang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Xiangtan University,Xiangtan, Hunan,411105)

Abstract:The third-line construction has laid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western China,and the third-line construction spirit has great historical value. In the new era,the Chengdu-Chongqing regions dual-city economic circle will usher in new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learn from the experience of third-line construction and carry forward the spirit of the third-line,with the domestic cycle as the main body,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as the driving force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s the core,and strive to create a new important in the western region Growth poles,seize historical opportunities,plan development plans,and jointly create a new situation in the Chengdu-Chongqing area dual-city economic circle.

Key words:Third-line construction spirit;Chengdu-Chongqing Region;Double-city economic circle;Development

三線建设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一次规模空前的历史壮举。在三线建设过程中积累的很多宝贵经验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新时期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目前,双城经济圈的建设正如火如荼,全力打造中国西部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经济增长点。三线建设中凝练而成的三线精神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国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借鉴与传承三线建设精神,有利于西部地区开启对外开放和双循环发展的新格局,开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的新局面。

一、文献综述

迄今为止,不少专家和学者针对三线建设问题开展了颇有成效的研究。陈先兵认为,三线建设对现代化经济开发的启示受到格外的关注,如与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关系、与城市发展的关系、与国家工业布局关系、三线精神、三线建设者生产生活以及社会文化影响等多个方面[1]。封毅认为,三线建设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促进了我国的西部大开发,完善了西部工业体系建设,使我国长期以来不平衡的工业布局得到迅速改变,为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动力,是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均的均衡器[2]。朱云生、何悦认为,在三线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孕育了“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三线精神不仅是国家战略纵深的直接产物,也是基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对民族性塑造的底层逻辑,是特定背景下国家命运、社会需要和个人责任三者价值共同体的文化表达[3]。上述研究成果的确给笔者带来了很多有益启示,但将三线建设精神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结合起来开展研究的成果还较为少见。

二、三线建设精神的丰富内涵

三线建设启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特殊时期,针对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党中央做出三线建设重大战略决策。三线建设以轻工业、重工业、科技人才、军工企业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意在提高我国的国防军事力量,改变生产力布局,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三线建设不但为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培育出“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的独特品质,对于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具有重要启示。

(一)胸怀大家、无私奉献的爱国主义精神

家是小家,国是大家,国家是由千百万个小家组成的。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面临着西方帝国主义的战争威胁、经济封锁以及外交孤立,同时,我国大部分工业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或是经济发达的城市,从军事经济学角度来看,工业布局十分脆弱。对此党中央迅速做出开展三线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依据三线建设大分散、小集中的原则,将部分工业迁至中西部地区。根据战略决策的部署,很多工厂员工、科技人才、党员骨干及知识分子响应国家号召,从一、二线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转移到中西部地区支援三线建设,为国家经济建设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三线建设者们是特殊时期的劳动楷模,他们心怀国家、胸怀宽广、甘于付出、乐于奉献,保持着积极乐观的进取心态,为了祖国繁荣富强挥洒汗水,奉献美好青春。三线建设者们拥有崇高的理想信念,不顾一切奔赴西部偏远地区,致力于工业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在建设过程中不计较个人得失,义无反顾地投身于三线建设事业之中。成千上万的三线建设者以实际行动诠释了胸怀大局、无私奉献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团结协作、众志成城的集体主义精神

团结协作是三线建设经验的基本要义,也是三线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的重要支撑点。我国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三线建设是党中央在特殊时期作出的宏观战略决策。自党中央作出决策以来,全国上下一盘棋,除西藏外,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都为三线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不管是人员配备、财政资金,还是物质资源的支持,可谓举全国之力支援三线事业。中央、省、直辖市、自治区各级单位建立了协商合作机制,树立大局意识和全局观念,中央政府统筹规划,一线省市鼎力支持,各级政府部门积极协调,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地方企业积极配合内迁工作,社会各行各业团结一致,众志成城,集中精力置身于三线建设之中[4],短时间内积聚各方力量投入三线建设。三线建设是一次史无前例的大规模工业搬迁,其最初目的是以备战为核心进行工业转移。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三线建设者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团结协作,相互配合,共同朝着这个目标努力奋斗。同时,他们克服了文化差异带来的心理压力和物质匮乏造成的生活不便,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战斗力,这三股力量凝聚成一种用之不竭的精神动力,在三线建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三线建设精神再一次体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越性,也体现出三线建设者们迎难而上、团结协作的精神风貌。

(三)独立自主、自强不息的艰苦奋斗精神

三线建设处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极为特殊的国际环境下,国内和国际形势十分严峻,国内轻重工业布局不合理,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国际上,中苏关系急剧恶化,美国插手越南战争直逼我国东南沿海,很多国家对于我国持不友好甚至敌视的态度。三线建设初期,一些企业发展困难陷入瓶颈期,当时我国缺少资金和科学技术的支援,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号召下,三线建设者们凭着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和坚强的意志,在祖国西部地区的恶劣环境下艰苦奋斗,克服艰难险阻,用热血和汗水搭建起1100多个大中型工业、科研单位和技术院校。[5]三线建设者在缺乏基本生活保障的情势下,始终坚持奋战在一线建设岗位,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促进了西部地区经济发展。

(四)砥砺前行、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

三线建设精神的典型特征是敢于创新,勇于创新、开拓进取是三线建设的活力源泉。三线事业是以科学技术为主的工业发展,科学创新始终是三线事业的核心生产力,从国家政策、项目决策、产业设计以及企业生产过程的技术攻关和科技研发,从中央层面到地方层面,创新精神无处不在。面对西方在核心技术领域的垄断,建设者在航空航天、核技术、化工和电子等重大领域方面,攻克核心技术难题,敢于实践,勇于创新做成做大项目,取得了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创造出大量先进生产设备,改进了生产工艺,成功为国家工业发展奠定基础。三线建设者以开拓进取的思想修建了长达几千公里的铁路线,搭建起3500多座桥梁,完善三线事业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6]三线建设是中国近代以来的一项伟大创新工程,中央和地方政府全力支持,加上三线建设者们奋力拼搏、勇于创新,最终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三、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现状分析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為核心的党中央对成渝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给予极大关怀并作出重大战略部署,为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朝着高质量、高标准发展指明了方向,有助于将成渝地区打造成为我国最具影响力的经济中心之一,使之成为新发展阶段高质量建设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支撑点。这些年来,成渝地区借力发力、挖掘自身潜力,于协同发展方面有了一定的起色。

(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抢抓发展机遇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继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城市群之后的中国经济第四个增长极,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成渝城市群建设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坚持以成都和重庆两大核心城市带动周边城市群建设,充分发挥中心城市辐射能力和核心引领的作用。党中央和国家根据我国目前经济形势、政治环境、发展能力等,对成渝地区建设作出了新的指示,提出要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推动建设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进一步提升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发展能力。成渝地区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重要基点,也是连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枢纽。近几年,成渝地区坚持加强对外合作交流,开通了多趟中欧班列,与欧洲开展广泛密切的合作。成渝双城经济圈作为我国西部地区最具有发展潜力的城市群,人口密集,资源丰富,产业基础雄厚,拥有强大的内需动力,能刺激国内消费需求,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坚持改革开放的方针,能充分利用好国内国际两大市场,确保双城经济圈抢抓新的发展机遇。

(二)以协同创新为动力,实现整体推进

协同创新、整体推进是区域经济结合发展的进阶,全面推进成渝地区建设,更好地推动成渝地区的区域协同化发展,是实施区域发展战略、促进两地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成渝地区正加快完善基础设施的步伐,加强交通网络建设、信息网络建设、城市网络建设,强化“三网”互联互通。[7]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从两地的规划布局、组织决策、协商领导、战略实施来看,两地牢固树立了一体化发展理念,加强统筹协调的措施,探索携手合作发展新路径,建立健全合作机制和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坚持以中心城市为主体,充分发挥核心城市带动周边城市群的引领作用,实现区域协同发展。两地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充分发挥宏观调控职能,携手解决资源共享、利益分配以及公共服务问题,逐步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强化资源共建共享、利益合理分配,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为协同发展扫清障碍、理顺关系。

(三)以科技进步为内核,优化发展模式

2020年10月29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指出,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将科技创新作为区域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成渝两地着力打造创新合作示范区域,积极参与国内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升创新竞争力,共建科技创新平台,整合优势创新资源。要突出两地区域优势和特色,不断打造高水平发展的样板,对其目标定位是两地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在全国形成另一个重要增长极。成渝两地规划经济圈建设,把双城经济圈建设作为“十四五”规划重要内容,谋划好两地发展目标和路径,以多种形式合作共建西部科学城,构建成渝两地共同体,不断增进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产业化输出,联手打造改革开放内陆高地,进一步加大金融、科技、医疗、人工智能等领域开放的力度,共建具有国际竞争力和行业引导力的新型产业体系。目前,两地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有效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以创新为引领,发挥区域优势,高水平发展成效初显,前景广阔。

四、以弘扬三线建设精神为契机,开辟双城经济圈发展的新局面

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党中央着眼于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新趋势作出的战略规划和部署,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一环。三线建设经验是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精神支柱。毋庸置疑,传承三线建设精神,弘扬三线建设经验,把三线建设精神融入双城经济圈建设,是开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新局面的重要举措。

(一)倡导实事求是,规划发展蓝图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三线建设的重要经验之一正是坚持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从党中央到地方政府都保持着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这也是三线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的重要原因。三线建设尊重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改善了国民经济的整体布局,促进了西部城市的经济发展。面对西部地区艰苦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三线建设者们不畏艰难,挥洒汗水,兢兢业业、埋头苦干,使得西部地区的面貌焕然一新。进入新时代,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应当传承三线建设经验所保持的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尊重实际,把握未来,更好地推动双城经济圈的健康发展。建设双城经济圈可以根据其在西部城市群中特殊的区域位置、核心城市的辐射范围、经济带动能力和自然资源优势的实际情况,出台相关政策,全面推进各个领域的体制与机制改革,明确双城经济圈的战略地位和发展目标,科学规划双城经济圈的发展蓝图。目前,双城经济圈建设还面临着经济定位不协调、产业布局不合理、利益分享机制不健全、交通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只有科学精确地把握经济圈建设的客观规律,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解决好面临的现实困境,才能使双城经济圈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和新突破。

(二)坚持统筹发展,共谋合作双赢

新时代谋划双城经济圈建设新格局,必须坚持统筹发展的方针,保持一体化思路,坚持一盘棋思维。三线建设时期,充分发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各行各业齐心协力投入三线建设事业,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新时代建设好双城经济圈,成渝两地应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中的作用,共谋合作双赢格局。目前,成渝地区城市群的行政区域划分对双城经济圈的建设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作用,行政壁垒现象仍然存在,在市场一体化发展中,随着政府内部合作的深入,这种现象尤为凸显。[8]成渝地区的相关政府部门应加强经济圈建设各项工作的对接,打破地域限制,消除行政壁垒,树立全局观念和整体意识,建立统管统治、共建共享的平台,对双城经济圈的建设统一布局、统一规划、统一治理。同时,应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创新政府合作和协商机制,完善内部利益分配机制,加强区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促进双城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此外,双城经济圈建设离不开中央政府的支持,成渝两地应当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形成相互合作和内部协调的机制,加强政策协同,促进商品、资本、人才和技术要素的流通,提高资源整合与利用能力,为双城经济圈建设注入持久活力。

(三)勇于创新实践,不断开拓进取

黨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敢于创新是三线建设事业取得伟大成就的重要原因,在实践中创新是三线建设留传下来的宝贵经验。三线建设时期,国家内忧外患,国内经济发展不景气,中苏交恶、帝国主义国家对我国进行经济封锁,面对这些艰难险阻,三线建设者们自谋出路,集体攻关,自主研发出航空航天、电子设备、化工冶金等关键技术和产品,成就斐然,举世瞩目。正是因为有了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和三线建设者们的艰苦奋斗,我们才打出了一片新天地,才能为21世纪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奠定了比较深厚的工业基础。因此,双城经济圈建设应该勇于创新,大胆实践,充分发挥成都和重庆两地的资源优势,健全区域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善于运用大数据和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服务于经济圈建设,开创经济圈协调发展的新模式。经济圈建设应坚持新发展理念,以科技创新为中心,提升产品竞争力;以创新驱动为核心,培养创新人才,为经济圈发展提供雄厚的人力资本。

(四)激发市场活力,助力产业发展

三线建设处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艰难发展时期,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计划经济是由国家统一配置资源,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主体,强调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新时代促进双城经济圈发展,应积极发挥市场经济的作用和优势。使之成为最有效率和活力的经济运行载体,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动产业的转型和升级。一方面,在以市场为主体的条件下,不断完善新型监管方式,加对强企业信用的监管,逐步完善市场主体监管机制,规范管理市场主体。另一方面,应当在成渝地区加快优化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强化企业主体作用,激发企业活力,建立市场风险联防联控体系,健全产业风险预测预警机制,提高市场风险应急能力,助推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成渝地区的各级政府部门应强化使命意识和责任担当,努力优化市场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提高经济建设的内在增长动力和产业科技含量,为开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新局面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陈先兵.论“三线精神”的理论内涵和重要价值[J].攀枝花学院学报,2020(04):23-29.

[2] 封毅.三线建设的历史意义和时代启示——基于贵州六盘水的研究[J].贵阳市委党校学报,2020(06):41-47.

[3] 朱云生,何悦.三线精神的历史生成逻辑与精神内涵[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04):12-14.

[4] 侯震.党性教育视阈下三线精神的时代价值与实践路径[J].行政与法,2020(04):85-91.

[5]易淼.新时代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探析:历史回顾与现实研判[J].西部论坛,2020(04):1-11.

[6]吕建昌,杨润萌,李舒桐.三线工业遗产概念初探[J].宁夏社会科学,2020(04):139-146.

[7] 马奇柯,任家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创新能力提升研究[J].重庆行政,2020(06):28-30.

[8] 刘昊,祝志勇.从地区性市场走向区域性市场——基于五大城市群市场分割的测算[J].经济问题探索,2021(01):124-135.

猜你喜欢
发展
印刷术的发展
习近平的可持续发展之“策”
京津冀协同发展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协调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领导的嘱咐
我们究竟来自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