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苗苗
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则天从来不缺话题。为巩固权力,这位精明的政治家充分利用一切元素为自己的统治服务,包括动物。
武则天掌权时期,猫并不受待见,这源于一则不知真假的记录。据《旧唐书·高宗废后王氏传》,永徽六年(655年)十月,唐高宗李治的原配皇后王皇后及宠妃萧淑妃被贬为庶人,囚禁在冷宫别院,而武则天被立为皇后。萧淑妃怨恨道:“愿阿武为老鼠,吾作猫儿,生生扼其喉。”武则天大怒,“自是宫中不畜猫”。
但随着权力的不断加强与巩固,心理强大的武则天可能逐渐消减了对猫的畏惧。建立武周后,她曾将猫与鹦鹉放在同一个笼子里养,让它们同吃同住。
在当时的政治语境下,武则天夺了李家的江山,还以女性身份称帝,前无古人,朝野上下一片愕然。武则天如此训练猫和鹦鹉,就是为了让臣民明白没有什么不可能,女人当皇帝不仅理所应当,还能让天性不容的动物在女帝的感召下和諧相处。
武则天特意命令御史彭先觉主持了一个参观活动,让大小官吏轮流接受潜移默化的教育。但彭先觉却犯了个大错,忘记及时给猫喂食,饿极了的猫直接将鹦鹉咬杀而食。
唐朝时,人们认为鹦鹉能通梦感神、预知未来,京城权贵纷纷饲养,掀起一股热潮。拥有鹦鹉的人,可以成为贡户,不仅可能获得免除赋税等特权,还能趁机结交权贵。
但这样的爱好转嫁到贫苦百姓身上就变成了灾难。鹦鹉多产于陇西,陇西百姓攀爬在险峻的陇山之间寻找鹦鹉巢,伺机抓捕,但鹦鹉机敏,除非技巧十分娴熟,往往“百禽不一得,十人九死焉”。
武则天看重鹦鹉,还因“鹉”与“武”同音,又含一个国姓“武”字。她利用这种甚至不能算巧合的巧合,为自己的帝位涂抹神圣性和合理性。所以当那只与猫同笼的鹦鹉惨死后,武则天在丢掉面子的同时,还感觉到了一丝不祥。甚至还有人认为,古代“狸”“猫”不分,“狸”又与“李”同音,附会上这么一层意思后,整件事就变得更加诡异了。
到了圣历元年(698年)的某一天,武则天梦到一只巨大却两翼皆折的鹦鹉,从梦中惊醒,找来狄仁杰解梦。狄仁杰抓住了武则天对征兆深信不疑的弱点,特意解释说这只鹦鹉代表圣上,两翼分别是李旦、李显,如果能起用两位皇子,“则两翼振矣”。此时,武则天的侄子武承嗣、武三思正努力营求太子之位。听到狄仁杰的说辞后,武则天将目光投向了自己的儿子。也就是在这一年,已在外流放十余年的李显被秘密召回,立为太子。
还在垂拱三年(687年),武则天还是皇太后,此时离她正式登基只剩3年,正是睁大眼睛观察政局的时候。朝中有一员大将名叫李孝逸,不仅军功赫赫,出身也不凡——他是李渊的堂侄。武承嗣眼红李孝逸,诬告称他曾大逆不道地说自己“名中有兔,兔,月中物,当有天分”。
武则天认为,天上的月亮有巨大的神力,兔与月亮关系密切,李孝逸名中有兔就是上天对他的认可,极有可能与她争夺皇位。碍于李孝逸的功劳与声望,武则天不敢直接痛下杀手,最终找了个理由将他削除名籍、流放,不久后李孝逸含恨去世。
在武则天的世界里,动物的神奇就在于既可以成为一种政治工具,也可以形成一层护住内心脆弱的伪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