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儿童文学创作十二人谈

2021-06-28 21:15杨辉李芸马凤霞王苏于洁茹张婷谭旭东霍聃鄢烈山李坤珊柯倩华王宜振
延河 2021年6期

杨辉 李芸 马凤霞 王苏 于洁茹 张婷 谭旭东 霍聃 鄢烈山 李坤珊 柯倩华 王宜振

陕西儿童文学在近些年来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专业从事儿童文学创作的作家逐渐增多,也产生了许多有较大影响的作品。为此,我们特别约请了12位评论家和儿童问题专家,围绕近五年来陕西儿童文学的重要作家、重要作品和相关文学现象,展开既有对具体文本的细读,也有从当下儿童文学发展的总体状况入手的比较宏观的分析,从中约略可以呈现出近五年来陕西儿童文学发展的基本状态,以及作为持续深入推进儿童文学创作的诸多思考与启示。

一、中国式童年经验书写中的童年精神

杨 辉:

近年来,成人文学作家转战儿童文学似乎成为一种风潮,年过七旬的叶广芩一出手就是不凡,其“耗子丫丫”三部曲系列推出后广受赞誉。三部曲故事发生的空间各不相同,涉及的人物也异,但它们都围绕耗子丫丫展开。抚今追昔,感慨万千,于文字的间隙,实在可以见证一个少年的精神的“养成”。

故事的“开篇”,是颐和园。北宫门、四大部洲、大戏楼、玉澜堂、玉带桥等等,是耗子丫丫的乐园,也是种种奇妙故事的发生地。故事的参与者,既有耗子大爷、一只名为005的乌龟,也有园中的亭台楼阁、花鸟虫鱼,当然也有同父异母的哥哥老三、开烧饼铺的老宋奶奶、卖酒的老李等等人物。它们共同构成了《耗子大爷起晚了》的故事。耗子丫丫每日游玩在园中,那些人事物事,影响并形塑了她最初的世界观念。时隔六十年后再度回望,那一段生活的意义渐次朗现:“颐和园的景物,颐和园曾经的街坊四邻,让我初识人生,那里的精致大气、温情善良奠定了我人生的基调,让我受用匪浅。”我们自然从这里可以讀到耗子丫丫如何从颐和园景物中获得初步的美感经验,如何从老宋奶奶的爱怜中发掘一个人内心无法纾解的哀痛,如何从老李的死亡中感受到“‘死是怎么回事”……当然,最为重要的,是她从男孩老多对园中殿宇房檐上的小兽寓意的求知欲中,发掘更为复杂的历史和生命故事。这一种求知欲,很快便被偶来颐和园躲避“梅雨”的南方人梅子所激发。梅子几乎熟知园中景观蕴含的丰富的历史故事,她的讲述因此为耗子丫丫打开了另一个精神的世界,让她从中领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并因此产生了持续探究的兴趣。

上述种种当然非常重要,却似乎远远不够。耗子丫丫还需要体会和了解另一种生活,了解作为“光荣军属”的姥姥的不易。姥姥对身在前线的舅舅“内里的担心和惦记”,给耗子丫丫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让她体会到生活表象背后的另一面。她还需要从姥姥的辛苦劳作、节衣缩食;姥姥的邻居二头的用功学习和辛勤劳动;同桌李德利自给自足,努力承担家庭和生活责任中“明白各家有各家的日子,各人有各人的世界”。这是《花猫三丫上房了》和《土狗老黑闯祸了》记述的主要故事。如同即便与她共同生活在胡同里的孩子,也各有各的难处,各有各的爱憎。但在少女丫丫的世界里,这些似乎存在隔膜的人事物事却可以融通,可以因邻里互助,同窗友谊的建立而营构成一个温暖、和谐的生活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人与他人,与自然万象,与动物植物,皆可相互感应,互相成就。

如作者所言,这三部曲的故事“近乎童话”,它们是已逝的记忆幻化出的彩虹,氤氲着理想和梦幻般的气息。颐和园、胡同、学校,具体的生活空间虽有不同,但小伙伴们以及他们周围的成年人的生活交织在一起。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外部世界,他们的师长们,也在努力教会他们理解和处理自我和他人关系的方式。以他们的内心世界为基础,可以逐渐拓展出一个广阔无比的生活世界。这个世界关联着我与物、城与乡、人与动物,也关联着爱憎、生死等等无可避免地生命感情。三部曲也因此可以被读作耗子丫丫的爱的教育。她爱自己病中的妈妈,爱她的小伙伴们,也爱老黑、耗子大爷、花猫三丫,以及颐和园的风物,乡下的美景……亲情、友情,人对自然万物的感应和爱,对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求知欲,构成了耗子丫丫成长故事的核心。其中自然也有经由师法自然万象而促进的自我人格的养成。比如,她从花猫三丫身上学会了责任和担当;从与伙伴们的交往中懂得了距离和宽容,以及对友谊的理解和维护;从亲人们身上明白了珍惜和关照。而面对外来的陌生,则“知道了女孩应有的刚强和自尊”,以及“遇事沉静不乱,稳妥大气……”

这是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人讲给如耗子丫丫一般的孩子们的自己曾经的生活故事。六十余年的时光的流逝让这些故事于字里行间幻出美丽无比的彩虹般的光芒,它能够呼唤出隐藏在文字背后的精彩,也让一个个逝去的人物仿佛重有了生命。他们演绎着一个孩子眼中充满童趣和丰沛的想象力的故事,也演绎着欢乐、幸福、忧愁甚至死与生的交替。逝去的终究会逝去,然而日与月的故事翻过之后,留下的是如日历中的金阁寺般的金碧辉煌的精彩。这精彩悉数被作者写进了作品,它们就隐藏在“耗子丫丫”三部曲的字里行间,等待着你我将它打开,并从这些人物的生活中,获得属于自己的生命的体悟。如经历疫情之后的孩子们会“变得坚强而懂事”,会学会“忍耐和支撑”“顺应和遵守”,“他们在灾难中慢慢长大”并最终会长成为一个拥有丰富的精神世界的人,可以独立面对属于他自己的生活世界的种种境况。这或许是人之为人无可避免地生命过程。叶广芩以她深情的笔触,写下了她对这个过程独特的个人体验,包含着回忆往事的快乐,也包含着自我的反省和面对时光流逝时的爱与痛惜。

二、诗意和幻想的交融与飞跃

李芸:

在儿童诗歌方面,王宜振将传统童谣与现代儿童诗相融合做了很多尝试,五年来出版的多部诗集除了形式的不断探索之外,也取得了很好的市场反响。他的童诗像秋空霁月一样澄明,像晶球宝玉一样莹澈,却不像玻璃和白纸一览无遗,它们有着丰富的审美意味。作为韵文体的儿童文学,王宜振的童诗带有明显的由字音、语调、节奏和押韵共同创造的音乐美,比如《小风你慢点儿跑》《一生鸟鸣》。还有因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而造成的奇特的想象力,比如《再小的蛇也是一条小河》《小鱼替天空刷牙》《黎明被一群鸟儿啄出》。一些寓意深刻的哲理童诗,比如《蝉的一生》《一棵龙爪槐》,也写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他的很多诗歌都在教孩子们热爱生活、热爱生命,比如《蝉的一生》用饱含深情的语言向孩子们解释了蝉为何叫个不停,夏天被蝉搅扰得不得安宁的孩子读了这首诗,兴许会对蝉这种生命短暂却无比热爱光明和阳光的小动物多一分理解和悲悯之心,正是因为“蝉的一生/在地下要生活几年/在阳光下/也只生活那么几十天/蝉知道黑暗的黑/蝉知道光明的珍贵”,所以“蝉一见到光明/就如痴如狂地歌唱阳光”,阳光的照耀使得蝉的“生命的成分变了/生命的价值高了/生命里有了黄金的含量”,蝉的鸣叫使得“几乎所有的人突然醒悟/珍惜在阳光里活着/就是珍惜幸福”。这首诗歌不仅给孩子们科普了蝉为何总在夏天叫个不停这样一个简单的生物学知识,也教会孩子们一个人生道理:无论生命长短,我们都应该像蝉那样活得高贵,活得有质量、有价值,应该热爱生命,珍惜生命。我想起了海子的《活在珍贵的人间》:“活在这珍贵的人间/太阳强烈/水波温柔/一层层白云覆盖着/我踩在青草上/感到自己是彻底干净的黑土块/活在这珍贵的人间/泥土高溅/扑打面颊/活在这珍贵的人间/人类和植物一样幸福/爱情和雨水一样幸福”。他对儿童心理的描绘也非常逼真感人,《画妈妈》这首诗用内心独白、动作描写、梦境书写等方式展现了一个留守儿童对远在城里的妈妈深切的思念之情,读来让人忍不住落泪。王宜振的童诗为什么写得那么好,我觉得最重要的原因是他把捉住了与成人相比,儿童独有的那种“小小”的感觉,并把这种感受投注在各种物象中,营造了一个个独属于儿童的“小”世界。“小花朵”“小风”“小房子”“小鱼”“小雪人”“小河”“小小孩”等词语的使用明显地体现出了这个特点。他的童诗有的读来不仅有儿童的谐趣,让孩子们读完之后会心一笑,有的让孩子们读完可能倍感沉重,因为其中渗进了浓厚的乡愁和亲情,前者代表性的诗作有《石榴娃娃笑了》《风是一个淘气鬼》《风很幸福》等;后者的代表作有《斗笠》《父亲从乡下来》《高原上的向日葵》等。

杨辉:

周公度的《鲸鱼来信》,则是一个成年人切近并描绘的孩子的心灵世界。那一个名叫安的孩子,拥有着奇妙的理解和感知世界的方式,也因此敞开了一个个迥异于现实日常生活的神奇世界。她喜欢做梦,她的梦并非单纯是日常思虑的延伸,而是包含着更为复杂的内容。因为她相信“每个人都有一百座岛屿存放今生的梦境”。存放“欢喜的梦,遗憾的梦,渴慕的梦,焦虑的梦,轻松的梦,甜蜜的梦,期待的梦,失望的梦,惶恐的梦,茫然的梦,勇敢的梦,胆怯的梦,失望的梦……”“一个人的心里有多少种微细的情感,就有多少种具体的梦在相待”。她可以如但丁游历地狱和天堂一般去游历存放她的梦境的岛屿,体会欢乐和悲伤。那些限制着成年人的时空的阻隔被悉数破除,她可以随心所欲地去往她渴望了解的任何一个年龄段的梦境,可以自由出入于童话故事原本封闭的世界,让王子和白雪公主接吻之后才举行婚礼。她可以改变梦的走向,“逆转所有自己不喜欢的梦境”。那些梦也不仅是梦啊,它们还可以走进和照亮现实。或许这些梦原本就是如安一般有着很多奇思妙想的孩子的“现实”。她们相信有一个“柜子”,可以容纳所有,可以吃饭、睡觉、读书、烤各种糕点。还有窗外的一株花树、池塘的所有,一绺蔚蓝的天,都可以搬进“柜子”。这“柜子”,实在可以解作足以包罗万象的孩子的内心世界。安还拥有极大的创造的自由,她可以在鞋盒中种一棵李子树,让它结出满满的一树樱桃。她懂得神奇的做梦的方法,那就是种一棵海棠树,有了这海棠花树,“就不用再等待希望中的梦了”,只需要默默地和花树说句话,“把花瓣压在枕头底下,就会迅速抵达梦境岛屿,展开梦境”。还有还有,她可以突破空间的限制,在游泳时不慎呛水而将一条小鲸鱼吞入腹内,她和这条被困的鲸鱼时常交流对话,因对方深感孤单而要求她再吞下一条鲸鱼做伴,于是,很长一段时间,安就时刻注意着,要为那条腹内的鲸鱼寻找一个鲸鱼伙伴……

安还收集了各种花籽,一万种花的种子放在一万个玻璃瓶中。一万个玻璃瓶包含着一朵花由萌发到衰败的所有的过程,还包含着音乐的所有的音符,包含着宫殿、草屋、原野、河流、丘陵、森林、戈壁、云雾、飞禽、走兽,天地万物自然万象都交汇于此容纳于此。还有那些属人的情感,那些无可避免地生之欢乐和忧伤;那些具体的际遇,那些希望和失望的交织。安的世界是独立自主的,是圓融无碍的,是挥洒自如的。一切困扰和限制成人世界的规律和法则,统统没了原本冰冷的力量。一个人和他生活的世界,从来没有过如此自然和自由的交往。《鲸鱼来信》写的是孩子的心灵世界,突破的却是成年人心中的种种牵绊种种窒碍。那些我们曾经熟悉,如今已然陌生的世界的种种可能,包含着巨大的精神成就的力量。这是孩子的诗与真,是我们曾经有过的共通的经验。这些经验并未消逝,它们仍然存在于孩子的内心,存在于他们具体的生活世界中,也因这一部《鲸鱼来信》,获得了更为持久的生命力。

还需要说的是,安的奇幻的世界还是诗意的,有它自己的节奏和韵律。那些书写和记录她世界的文字,也可以读作未分行的诗。且看他写《大树》:一本书上记载:/有一棵树,树冠有一千亩地那么大。/安骑着自行车,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总有一天,我要找到它。”/“在树荫下,亲一个两斤重的吻。”写《另一个花籽收集者》:还有一个安,也收集花籽。/她收集了十二种花的种子。/她看着十二种花的种子盛在透明的玻璃瓶子里。/连着看了十二天。/然后,每天清晨喝一杯清水,吃一颗花籽,连着吃了十二天。/安是有香气的了。这诗意的,满怀深情的语言,是安的世界独有的。似乎也只有这样的语言,才能打开属于孩子的幻与梦的世界。这语言如水如梦亦真亦幻,可繁可简,可虚可实。而这,不就是孩子的心灵世界应有的样貌吗。

未被“凿破天真”的孩子犹如一颗石榴。没有人能够知道“一颗石榴里所有种子的未来”,也没人能够替孩子抵挡所有的风雨,让他(她)“一生平静而美好”。可是,那些成年人所创造的风景,何尝不是发源于孩童时期的奇思妙想。这里或许可以化用柏拉图的说法,每一个人在降临人世前,都曾经见过理念充满的永恒的风光,我们所要做的最大的工夫,便是以类如神赐的迷狂一般的状态,再度返归或已忘却的关于永恒的记忆。如书中所言,“所谓发明家,就是前世在不同的星系、星球存在过的人。他们的身上、内心、大脑之内依然存在着过去星系、星球的痕迹与记忆罢了。”《鲸鱼来信》一如那些储存梦境的岛屿,正因用心于记录孩子具有丰沛的想象力,也不乏诗意的精神世界,而包含着动人的意趣,包含着爱和未被湮没的向无限敞开的丰富的可能。或许在生命中的某一个重要时刻,犹如种子的这些可能茁壮成长并开花结果,还长成一片丛林。而“那硕果累累的时刻”,“多么令人期待啊。”

马凤霞:

作为一个童话作家,小兰安缇的心里住着一个古灵精怪的顽童和一个单纯善良的小女孩,她的作品总能满足孩子们关于魔怪、仙女、精灵和神魔大战的所有想象。她笔下的《老姑母的船形别墅》是一座古老又神秘的花园别墅,凡进入别墅的人都必须化装成童话人物。传言说,每次聚会后总有一个孩子会被它永远留下来。

小学生齐小齐是个“热饭小师傅”。她的爸爸妈妈各有一份骄人的工作,在各自的工作领域都是至关重要的人物,工作起来连轴转,下班时间总推迟,节假日也大多加班不在家。齐小齐放学后常常一个人在家,晚饭的时候,只是取出妈妈事先为她准备好的食物热一下吃。

有一天,齐小齐和另外几个跟她一样缺乏父母关爱的同学来到这座古老又神秘的花园别墅——老姑母的船型别墅。在那里,齐小齐的同学不幸全部被魔怪扣留,分别变成了一只断尾巴老鼠、戴耳环的兔子、宠物狗、一本童话书和一个矮子小武士。齐小齐为了营救他们,骑过会飞的鸵鸟、当过魔怪的影子、变过夜精灵、做过隐形人……历时8个月,惊心动魄,九死一生。与此同时,一群小魔怪变成了齐小齐和她同学的样子,冒充他们在山北城木匣小学上学,放学后还跟他们的爸爸妈妈生活在一起,竟然没有一个人发现其中的破绽。

最后齐小齐在没有任何外援的情况下,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看完了一本神奇的童话书,破除了魔怪设在船形别墅的魔咒,救出了她的同学以及其他一些同样被魔怪扣留的孩子,结果发现他们也是一群缺少父母关爱的儿童。童话结尾是圆满温馨的,但是亦可引发家长们关于陪伴和家庭教育的思考。

小兰安缇的童话故事,不仅有趣、好玩,充满冒險精神,亦有一种向善向上的力量,让孩子们在刺激好玩的故事里,汲取成长的营养和力量。《姑母的船形别墅》塑造了小学生齐小齐善良、诚恳、执着、勇敢、独立的形象,生动鲜明令人难忘,特别是她偶尔自卑、动辄落泪的缺点,使她看上去更加真实和可爱。全书故事以齐小齐于老姑母船形别墅历险为线索,运用了童话幻想的艺术手段,虚构出仙境、魔宫和以山北城为代表的人间的三大场景,虚构了往事仙女、梦境仙女、希望仙女、老风神、三精灵、魔王黑罕纳奇、预言鸟等众多奇幻人物,讲述了一系列险象环生又妙趣连连的故事。结构清晰,引人入胜,充满了童真童趣;同时这本书又深深扎根在现实的土壤,深情关照了城市另类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提出问题,引发思考,表达了“陪伴是最平常的爱,也是最珍贵的”的主题,呼吁父母回归家庭,用心关注孩子,让他们在爱的陪伴下幸福成长。

三、现实主义儿童文学中的难度写作

王苏:

现实主义写作是百年来中国儿童文学持续的主流,儿童文学作想要实现思想上和艺术上的突破,离不开现实主义,吴梦川的作品关注现实问题、关注青少年成长,在现实主义儿童文学创作方面做了持续而深入的探索。如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贾平凹所评价的,吴梦川的成长小说“凸显了儿童文学不同于成人文学和成人世界的‘超验式的、‘脱俗式的人性探秘属性……有着一种指涉成人世界、表达时代、表达现实的内生文化意蕴。”她的作品 “能够巧妙地将当下青少年成长中的社会问题、文化问题、教育问题进行隐喻式、镜像式引入,用明显、精确的故事讲述异常复杂的成长冲突和时代议题,使作品获得震撼人心的主题效果与艺术魅力”。

吴梦川的新作《魏紫的春天》讲述了父母离异的十四岁女孩魏紫,与外婆和小姨在一个与世隔绝的古镇生活,一个偶然的机会,她结识了同样孤独的小男孩青鸾,给她的童年带来了温暖和陪伴。后来,魏紫随母亲去城市生活,但沟通相处一直存在问题。在一次灰雀“自杀”事故现场,她认出了童年时的伙伴青鸾,而青鸾却认不出她了。与此同时,好朋友夕颜在一次意外事故中昏迷不醒,魏紫因此自责,并在恐惧与焦虑中养成了吃花的习惯……看似复杂的故事和不断变化的心绪,在作者笔下却显得轻巧灵动。诗性的语言、短句短章的设置让作品读起来很有韵味,弥漫着浓浓的文艺气息和悬疑感。得益于以“我”为视角的叙述,情节安排收放自如,主线魏紫、青鸾的故事写得细致入微,辅线夕颜、小姨、妈妈等的故事则甚为收敛,点到为止,却能让人体会到文字背后的种种深意。

《魏紫的春天》是吴梦川“花朵”系列成长体验小说的第四部,从2011年到2014年,前三部《完美的花朵》《尖叫的海棠》《淡白的古果》相继出版问世,然后中断近五年,才有了《魏紫的春天》。五年时间内,吴梦川更多的时间都在沉默,体味着写作的成长与自身的成长。作为一个低调而内敛的写作者,吴梦川对自己的创作有着十分严苛的要求,她认为给孩子写的作品,是人生最初阶段接触的作品,不仅关乎孩子审美趣味的养成,也关乎孩子精神底色的铺就,容不得半点马虎,这样的作品绝不是为了满足热闹和好看,也不能满足于简单再现,而是要捕捉时代的黑洞,回应孩子的欣喜、困惑,烦恼,提炼孩子在这个时代的个性特征,积极回应当代儿童文学的时代之问,从而让作品进入更高的层次。吴梦川没有当下的世俗与浮躁,而是安安静静踏踏实实地写每一篇文、每一本书。正因为如此,她的作品谈不上高产,但是绝对称得上高质量,每一部都因为其内容的深刻、文笔的优美而获得很好的反响。

谈到创作理念时,吴梦川表示,自己的成长书写有一个最大的特征,那就是向内的,自外而内,指向内部和核心,喜欢探索人的内心世界、心理世界、精神世界。具有深度成人写作经验的她,其儿童文学创作从一开始就摒弃了那种普遍意义上的成人伦理霸权和粗劣的成人理性判断,而是选择了颇有难度的青少年成长题材和成长主题,以艺术为切入口展开文本和叙述探索。从《完美的花朵》中酷爱绘画艺术的少女花木棉,到《尖叫的海棠》中极具音乐天赋的少女裴雨棠,到《淡白的古果》中善于奔跑的女孩淡白,再到新书《魏紫的春天》中三个寻求治愈和救赎的少男少女,吴梦川将视角放在各具特点的少年身上,探索少年成长的内心精神世界,探索成长的各种可能性。每一个故事都有一个宏大的内在心理架构,整个叙事都依靠细节和心理活动缓慢而从容地推进,颇具张力。

这种创作风格在当下儿童成长故事的书写中是颇具匠心且有意义的,能够探讨更为深邃的成长问题。

吴梦川作品关注现实,能够直达人心,让人动容。《魏紫的春天》主题是探索原生家庭对成长的影响,探索暴力对成长的影响,以及如何以温情消解这个世界的暴力,尤其是家庭生活中的冷暴力。故事里的三个主人公魏紫、青鸾、夕颜,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背景,即问题家庭,这是外部世界带给他们内心动荡不安的深层因素。魏紫生活在一个单亲家庭,五岁时曾被母亲暴力体罚并被镇上的孩子孤立,从此留下阴影,不但性格孤僻,而且心理也有问题,甚至怀疑自己不是亲生的孩子;青鸾曾被生母抛弃,跟随养父长大的他重新回到生母身边时,人格和记忆就分裂了,不愿与人相处,也不相信任何人;夕颜生活在父母长期冷战的家庭环境中,一直盼望能够从这种冷暴力中解脱出来,但当解脱真正来临时,她却不知何去何从……

当读者跟随主人公们的脚步,体会成长的悲喜苦乐时,便会突然意识到自己陷入了一个因果轮回的死循环里,从冷漠到冷漠,从暴力到暴力,以冷制冷,以暴制暴。而这一切的化解方法只能靠自己,放弃冷漠,放弃暴力,以温柔待世界,世界亦温柔。这种“放下”并不是强加于人的,而是通过成长一步步自我意识的觉醒,没有人知道一朵花在开放之前,会经历怎样的黑暗、孤独、恐惧,最后才会向这个世界敞开真实的自己。这样的成长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心智情感的成长,而这也正是这部作品最为精彩、最为可贵的地方。

吴梦川生活在基层,她不仅对孩子的生活十分熟悉了解,也对当前的教育现状了如指掌,在她的作品中,时时可见自“儿童本位”生发出的对于现代教育的反思。吴梦川认为,教育的最大问题在于沟通:家长总是关注孩子的衣食住行,却很少与孩子进行心贴心的交流和沟通;老师只关注孩子的分数,却很少在孩子心灵深处进行耕耘。这就使孩子的心灵陷入了一种孤独和冷落,魏紫是这样,青鸾是这样,夕颜也是这样。对于如何化解矛盾,通常家长就会用简单的暴力,而老师只有简单的批评——这种简单的方式往往难以奏效,长期下去会产生难以想象的后果。

吴梦川清楚地认识到,儿童是儿童文学的表現内容,只有接近儿童现实的儿童观,才能真正做到儿童本位,使其作品真正抵达儿童的内心。她认为,“儿童本位”的关键需要认识到儿童本质的社会性,和生命本质的完整性。认识到儿童的社会性,就要让人间百态、冷暖人生用孩子可以理解的方式讲给孩子听;认识儿童生命本质的完整性,就要认识到每个孩子内心都有一个大宇宙。在小说的结尾,魏紫的妈妈终于改变了自己的教育方法,使魏紫放弃了冷漠,善待他人,善待世界。小说向我们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耐人思索的社会问题:大人如何介入孩子的成长阶段,而孩子又如何将来自社会和家庭的各种影响吸收和消化,从而转化成成长的养分和能量。

李芸:

吴梦川的另一部作品《一个人的骑行》以两位少年的追梦之旅为线索,探讨了纯真的友谊对一个人的成长所起到的深刻作用。蓝天纯洁无私地对友人的爱,让安宁重新找回了童年时期的自己,重获新生。小说中有两处让我动容的地方,一是在安宁即将随父母离开县城去大城市生活之际,蓝天克制住自己对自行车的向往,没有主动向爸爸索要自行车,却让爸爸装成圣诞老人打电话给安宁,让安宁幸福地以为那辆自行车是圣诞老人赐给自己的礼物;二是在安宁出车祸之后,蓝天在短时间内通过心灵感应到达医院并为其默默祈祷,我觉得这两段描写是小说中比较感人肺腑的篇章,向我们展现了少年身上“真善美”的灵魂闪光点。还有一点也让我印象深刻,就是小说中“云朵”这个人物的设置,作为两位少年童年时期相遇并在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被两人当成精神寄托的草原之女,她是自由、勇敢、朝气蓬勃的草原精神的化身,也是两位少年美好童年的一个象征,但是,小说的结尾很遗憾,两位少年经过长途跋涉,到大草原之后,并没有见到这个女孩,原来云朵和她的未婚夫去大城市打工了。这个结局很有深意,一是表明人的童年一旦过去,就再也找不回来了,能找回来的只有人的初心;二是城市的人向往着草原的辽阔,精神的自由,草原(偏僻之地)的人们可能为生计发愁,不得不出走,人生的悖论呼之欲出。

于洁茹:

王晓一的《蓝格莹莹的彩》也是一部以现实为主的作品,其围绕陕北高原圪梁村上三个少年鲍榆林,鲍涛,鲍秀秀的生活及成长展开,体现了儿童文学对原有题材的创新处理,为儿童文学传统提供了“新变”。

鲍涛非常想念外地打工的父亲,但父亲不幸坠亡,幸有坚毅的五奶奶,指引他走出伤痛。鲍秀秀因为鲍涛父亲出事,决定不再给父亲打电话,“无信报平安”。而鲍榆林也经历了离开家乡、再次扎根的成长历程。通过描写少年们的成长历程,串联起陕北高原人们历经艰辛但散发的朴实善意和守望相助精神,描写了健康,善良的人性。

另外,小说注目于留守儿童这一特殊人群的生活进行刻画。孩子们因时代变迁,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具有时代的代表性意义。尤其是作为线索的鲍榆林一家,爷爷鲍雀幼时吃百家饭,靠说书为生;父亲鲍谷苦苦求生,终于站住脚跟;儿子鲍榆林从乡村进入城市,把一切关系连根拔起再重新塑造。可贵的是,小说克服了同类题材的一些问题,努力规避负向情感,符合少年儿童的阅读期待。首先,并没有刻画留守带来的畸形心理,而是深入书写了儿童与父母之间的深切思念,相互理解,展现了家庭生活的脉脉温情。其次,在生存状态书写上,突出了少年们“穷人孩子早当家”的自立自强、对文化的渴望,带来向上向善的价值关怀。

作品语言生动,带有浓郁的陕北地方特色,运用一系列方言刻画原汁原味的乡村儿童生活情境。一些情节和对话描写非常幽默,同时又深刻。同时,情节里融入了陕北说书、信天游等艺术形式。这些形式的运用,并非仅仅指向对文本情节要素的装点,而是也代表了陕北高原人物特有的生活方式和生命精神。将信天游代表作《兰花花》的起兴句“兰格莹莹的彩”作为小说标题,同时作为贯穿整部作品的情感脉络,寓意这高原人们生活的起伏波折,情感苍凉悲壮、沉郁顿挫而又刚毅奋发,给人以深刻的震撼和独特的审美感受。同时,信天游的自由与和谐贯穿于小说的情节节奏中,小说有一个总的线索,并且前后多次相互呼应,许多细节的设置回旋复沓,读来有荡气回肠之感。文本通过对民间艺术的笔法节奏和精神的继承吸收,使儿童文学以她的“轻”驾驭住了主题意蕴的“重”,达成了情感的和谐交融。但是也因为这种特殊的处理方法,作品较易为成年读者、专业读者所接受,在儿童接受上可能存在隔膜。小说从问题出发,每个人物都力求有代表性,时有理念大于艺术形象塑造的遗憾。另外,未能在有限篇幅内完整刻画三位少年经历一系列变化后的心灵成长,人物的成长不够激励人。

四、类型化写作的多重尝试和丰硕成果

张婷:

盛飞鹤的长篇少年幻想小说《魔镜里飞出一个我》,依托于当代日常校园生活的描写,让作者那奇妙出新的想象落在了实处,创造出了一个魔幻色彩十足却并未脱离现实的故事,用一系列跌宕起伏的情节和恰到好处的悬念,吸引着小读者的目光。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对小主人公林方的形象塑造,这是一个懂得关爱父母、对他人充满良善之心的小男孩,自邪恶的“假林方”诞生之日起,他就一直站在父母、老师、同学的角度考虑问题,害怕他们知道真相后会伤心难过,便只好放纵“假林方”肆意妄为,自己努力想办法解决问题,在林方身上,我们看到了许多当代少年身上罕见的责任感,他认为“假林方”从魔镜中释放出来,完全是自己的好奇导致的恶果,所以一切后果都得自己承担,不能麻烦别人,但是好在他以绝佳的品行和优良的成绩征服了一些“死党”,有了好朋友的帮助,问题解决起来要容易得多,“人多力量大”“众人拾柴火焰高”嘛。如果没有李辉、胡铁军、张玉鹏、郭湘韵、吕梅这几个好朋友的帮助,仅凭他一个人的力量,何时才能教会婴儿秦小宝说出四十九字的咒语呢?小说中涉及个体生存困境的问题、勇气和友谊的母题,这些都是文学世界中经久不衰的议题。更难得的是,小说还隐喻着深刻的教育意义——“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面邪恶的魔镜给小主人公林方以及身边的人带来了许多麻烦,却是一面可以照射出叛逆期男孩不良行为的镜子,可被孩子们用来反思自己、审视自己。小主人公虽然很优秀,但是现实生活中,像“假林方”那样的孩子可不少见,让孩子们意识到如果自己像“假林方”一样就会让父母、老师、同学讨厌、伤心,相信对他们来说,可能会有一定的警示作用。

与《魔镜》“正义”与“邪恶”的斗争结构相似,其另外一部作品《原谅我只是智能机器》的现实色彩更加浓厚,《魔镜》这部小说中,邪恶的代表是虚幻的,而《原谅我只是智能机器》中,邪恶的代表是“真实”存在的“问题少年”,小主人公由于缺乏父母的陪伴、从小与智能机器人生活在一起而患上了亲情缺失综合征。不爱学习、待人冷漠、没有同情心、自私任性、德智体美全面“不发展”,这种性格缺陷的孩子在当今社会也有很多,作者在小说中对造成这种性格缺陷的背后原因做出了深刻的反思。不同于《魔镜》中作为正义代表的“真实”人物林方和他的朋友们,《原谅我》中正义的代表却是一个仿真智能机器人,这个机器人是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模范“少年”,讲的还是正义最终战胜邪恶的故事,前者是正义把邪恶给彻底消灭了,后者是正义感化了邪恶,从此以后,邪恶的问题少年改头换面,重新做人,和代表正义的仿真智能机器人和平共处。一句话,不管是人还是非人,正义终将战胜邪恶,邪恶必不能永久存在。

张军于2020年出版的“中华少年行”系列儿童文学作品是希望出版社打造的“小飞龙”原創少儿科幻丛书中的典范作品。该系列共五部:《拯救神童》《少年战神》《追梦之子》《医者仁心》《天生我材》,整体叙述思路一致:三个具有穿越时空能力的小主人公(吴迪、蓝姿、小狌兽)探秘中华文化中最有正能量的神童往事,并由此将历史上优秀人物的精神加以传递。

从主题意蕴看,该系列作品表现出作者本人强烈的写作意图:试图勾连中华历史与文化、当下现实生活状态以及未来科幻想象的努力。其整体故事叙述脉络大致为:选取现实生活中性格有进步空间的小学生作对象,少年探秘师及小狌兽(拥有外星先进技术的传奇小宠兽)与之交流后通过先进科技手段一起穿越回特定时代并与历史上(尚在年幼时期的)著名人物生活、交流,在尊重历史推衍的基本规律与时代文化特质基础上,感受名垂青史的人物少时已显露出的可贵精神品质与动手能力,而“问题”少年在此过程中逐步认识到自身问题并主动改正,由此完成探秘目的。从文化意识看,该系列作品有意识地向读者群体普及中国历史与文化知识,可以说作者在写作前就已确定自己的叙述框架不局限于故事情节的趣味性营构,而努力容纳相关历史文化背景与科技创新思维,如《追梦之子》一篇,小主人公穿越到商鞅时代(通过观察户牖、身边人与自己装束对比、语言风格、食物特色等判断,在此过程中对相关文化知识加以铺陈介绍),而在主人公吴迪想逃离都城的过程中他需要更为细密地考量时代特色,一旦出现破绽就必须终止行动返回现实空间。从教育意义看,该系列作品具有明确的价值观引领作用。如《追梦之子》中的张天磊,从最初的恃才傲物天才少年形象到观察少年张衡具有卓越创新能力且乐于助人,破金猫死亡案件过程中的沉着冷静、谦虚好学与不耻下问不断影响天磊作自我反思,“天磊回想自己的所作所为,突然鼻腔里涌出一股酸楚……阳光下的他身影是那么渺小和单薄,他的自傲自满自大如同‘釉上染色,徒有其表,华而不实,且有害无利,……必须痛下决心剔除掉。”“天磊怔住了,之前经历的很多事情宛如光影过隙,而那件必做之事一直在他的脑海中飘荡——改变自己,做一个像张衡一样的少年”等等。天磊意识到错误后明显的性格转化,反映了该系列作品一以贯之的叙述思路,也潜在影响着儿童读者明辨是非观念、弘扬宝贵美德等价值思维。

从形式而言,该系列文本语言浅近直白,多对话性语言描写,生动反映人物性格,但也不乏生字词的融入,将生字辅以拼音标识,使文本具有了另一重学习意味。总体而言,该系列文本更针对于低龄儿童阅读,对于激发少儿创新思维与想象能力,打破时空观念约束具有一定启发意义;同时文本对中国传统文化与历史知识的容纳、对少年性格发展与成长轨迹的描述具有强烈的教化性,但也因此使文本内在思路不够流畅,略显刻意。

于洁茹:

冯桂平《獒王归乡记》是一部极具民族特色的动物幻想小说。主要情节是藏区寺院守护獒犬巴勒占堆被寻獒人偷到拉萨后历尽艰辛的返乡历程。作品以獒王归家经历为线索,首先突出了獒王守护家园的责任感、保护同伴的善意与勇气。獒王形象是一直伴随情节发展而成长的形象,从被迫离开家乡开始,它放弃绝食的决定,重燃对自由的希望;在无人陪伴的失落、担忧中学会坚持与从容;在年长獒犬的教导下增长了见识;同时,又在一次次战斗中增加勇气,增长智慧,获得朋友。獒王的成长是通过生命中的大变故促成的,这是一次考验,也是成长机会。獒王在返乡途中做出的每次行为选择都帮助他重新认识自我,为他带来了成长,且这成长又是深刻感人的,使小读者们在深切的情感共鸣中春风化雨般地获得道德认识和道德信念。

其次,小说借助獒王沿途所遇,展现了动物们多彩的生活选择,有顿折坚持为王位战斗到死,有诺布和益西善意指路,有杰布因贪婪牺牲兄弟等。在这些故事里融合动物性和人性,在展现坚持、守护、感恩等主题同时,也兼顾刻画复杂深刻的精神矛盾。这些矛盾有三个层次,第一是动物行为所寓意的道德对立,如放弃与坚持、贪婪与克制、诱惑与坚定、背叛与忠实。第二是动物与人类的矛盾,人类为了私欲多次欺骗动物,但作为守护獒犬,却要保护人类。第三是藏地文化背景与其他文化背景的关系。这些矛盾构成了文本的潜在结构,是推进情节前进的内在动力。这一潜在结构展现不同的价值选择,通过动物寓言人类社会中多重的伦理指向和价值期许。小说能够在立足于对动物自身生存法则的揭示的同时,调和动物性与人性,从而勾连出对动物高贵精神的赞许与内在生命尊严的守护。

獒王的归乡,寓意着重返精神家园的艰辛路途。如同神话中奥德修斯回归的旅程,家园是一块信仰圣地,是精神的寄托之所:“当巴村啊,美丽的地方!每天早晨,水雾会从南面升上来。开阔的当巴笼罩在云雾中,就像人间仙境啊。打拉日雪山却浮在云海之上,犹如世外的银殿,那是天神的居所。”獒王不仅依恋故乡,还有守护故乡的使命感。在使命感的驱使下,学会克服成长中的困难,学会坚守“精神家园”:“当巴村啊,我要回去,不管前途是人类的阴险狡猾和利欲熏心,还是雪山的寒风似剑和雪片如刀,我一定要回去,那里有我忠诚的獒犬,他们尊我为王,我还要带领他们驱逐狼群。”在对“回家”母题的处理中,在探索与回归之间,獒王的智慧与坚毅跃然纸上。獒王重寻家园的旅程,也是读者反思自我、荡涤精神的过程。这则动物寓言以儿童文学领域特有的题材处理方式重建我们业已失去的精神家园,包括对人的良知的发掘和对贪婪、欺骗和犹豫的批判,希冀人能重寻自我,克服虚无,追寻理想。

小说贯穿充满藏地民族特色的介绍,在给故事以经验支撑的同时,给读者以圣洁而崇高的精神感受,“回到藏地高原家乡”寓意对民族精神理念和理想民族性格的探求。

谭旭东:

李燕的《架花》以传统非遗为切入点,是一部充满着陕西风韵的儿童文学作品,它通过三个孩子的视角,讲述了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的动人故事。其不只是回忆童年、回到童年,回望故乡、流连故乡,还有对童年的诗性化的书写。

架花是陕西汉中城固一带的民间手工艺,也可以叫民间艺术吧,是女性刺绣的一种,很有特点,工艺独特,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但它不只是简单的手工艺品,还包含汉中人千百年的审美趣味以及人情风俗。李燕以此为小说的切入点,在讲述姬素素、张果儿、莫莉等三个女孩的交往、友谊与矛盾时,把读者带到了童年的情境,也带到了一个具有地域文化风情的生活场景当中。小说的展开和对诗性空间的构建,很有技巧。

首先,《架花》的故事是从素素一家的搬家开始的,父亲因为在工地受伤,腰部损伤严重,所以回到汉中老家,在城固小镇开小店铺谋生。然后,故事的场景就进入了素素一家居住的小巷子,与素素有着交集的女孩张果儿住在这条小巷,掌握着架花艺术的胡大婶也住在这里。接着,小说又从小巷不断回到校园,让故事在校园与小巷中变换交错,张果儿、莫莉等女孩依次出现,于是,友谊与矛盾,学习与求艺,等等,都自然地展开了。《架花》叙事艺术的高明处,就在于作者笔墨从容,不枝不蔓,在轻缓而又紧凑的叙述中,把读者带进了故事迷宫。成长的困惑、家族的神秘、民间艺术的神奇,还有青春的幻想,以及故乡风物的古朴等各种元素和内涵,都在小说里得以呈现或表达。

其次,从创作的初衷看,《架花》有些为“非遗”题材而写,作者很想用故事来引出关于传统文化或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但由于用心很专,且文字工于淬炼,为主题写作反而淡化,诗性的审美表达占了上风。在《架花》里,小镇的风情、人物的性格、生活的面貌、童年的纯真、青春的明媚,都有很好的表现。每一章节,文字都清新、饱满,有血有肉,充满着作者虔诚的用心。很值得肯定的是,《架花》里的几条线索互相交织,姬素素学架花,张果儿学剪纸,女孩的爱好与成长的脚步是同韵的,几个女孩之间的情感也弥漫着成长的气息。

再次,《架花》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我以为最值得欣赏的是,作者不自觉地表现了儿童的自我成长。无论是姬素素、张果儿、莫莉,还是其他几个小孩子,他们不但有天然的童心和孩子气,还有可贵的自我成长的智慧。姬素素亲历家庭的变故——父亲受伤,心理敏感,但性格倔强,富有责任感。张果儿有刚强、坚定、朴实的一面,而且她有正气,有判断力。莫莉虽然有点小心眼儿,但也学会了修正自己。这种对儿童自我成长智慧的呈现,是最有深度的,也是作者最拿得起的写作资质。

《架花》还有一个值得肯定的特点,那就是不加修饰的情感表达。无论是姬素素一家人的浓浓亲情,还是其他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在小说里都自然、真诚。可以说,淳朴的家风、民风和地域风情融为一体,使得小说充满温情与善意。这也是作者的价值观在写作里的自然体现。

《架花》是一部值得细细品读的优秀儿童小说,它与一般的儿童校园故事、家庭生活故事相比,多了很多美的、善的、爱的,还有诗意的、文化的质地,为儿童小说创作带来了一股“诗性的文化”的潮流。

霍聃:

刘芳芳的校园题材小说《古里古怪事件簿》系列,充满幽默、童趣和天真,作为一位资深儿童文学编辑,她洞悉孩子的心理,深谙儿童叙事的规律。她笔下的故事起伏跌宕,妙趣横生,小主人公三秒冒失鬼富有幻想,天马行空,追求美好,历尽艰辛。看似荒诞不经,却有着深厚的现实基础,令人捧腹又不失温暖。

她用天马行空的幻想和生动曲折的故事在儿童文学类型化创作上不断尝试,在少儿科幻创作中也塑造了多个温暖动人的机器人形象。如《爱的实验》中,作品从一开始就给了读者一个悬念——对爱的疑惑。主人公帕克眼中的父亲从来都不会说一句温暖慈爱的话语,而帕克对父亲也只有畏惧,似乎没有任何爱的表达。随着突然出现的陪伴机器人艾米、追杀爸爸的浩子、森多、机械虫子、脑芯片、实验、复活术、冰棺里的妈妈……我渐渐发现了关于爸爸的,关于妈妈的,关于自己的——爱的机密。

读到这里,读者会以为自己已经找到了“爱的机密”,其实,这个故事并不仅仅是让读者去寻找“爱的机密”,而是引发读者对爱的思考。在故事的最后,帕克才发现自己只是一个“替身”——一个机器人。读完整个故事,我们会发现,爱的机密里不仅仅有爱,也有矛盾与抗争,还有宽容与感恩。此外,故事发生的背景是在科技极其发达的未来,作者似乎又抛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高科技的未来能让我们找到“爱的机密”吗?

小说塑造机械虫子、脑芯片等多种科幻元素,又把镜头聚焦在快节奏的交锋和未来感十足的画面上,可以说既炫且酷,看点十足。

衡量一部作品的质量的关键不在情节,而在情感。而体现情感一个重要的手段就是作品中怎样描写人物的“选择”。这部小说中,父亲的形象如此立体,他阴森可怖,同时也脆弱敏感,他对“假儿子”又爱又恨,在毁掉“假儿子”和复活“真妻子”之间苦苦挣扎。最后,爱超越了一切,父亲壮烈的一死,宣告了父爱的伟大,也给这个敢于担当、忠于情义的男子汉一次最好的正名。

对感情的尊重,对人性的试探,让《爱的实验》更顯出超越一般的温暖。

鄢烈山:

陈仓以杂文随笔时评散文出道。世纪之交,他以每日写作一至三篇杂文,每年发表千余篇杂文的产量引起媒体和读者广泛关注,不到十年,成为国内知名的杂文家。2004年开始,陈仓减少杂文随笔写作,主攻寓言,在《讽刺与幽默》《杂文月刊》《西安晚报》《潮州日报》《北海晚报》《陕西工人报》等知名报刊和《中国寓言网》等媒体大量发表寓言作品达17年之久,精品力作较多,其中《不留余地的狼》《三畜赛跑》《磨刀误了砍柴工》等名篇先后入选中小学教材、教辅材料和年度文选,入选《中国当代哲理寓言精品》和《中国当代微寓言精品》等重要选本。最近五年,他创作的寓言名篇《事缓则圆》《老猫破题》《弃马种草》《先烧半壶水》《丢失的种子会发芽》《登高不为比高低》《喜鹊报灾情》《虎爪出笼》《带钥匙的老虎》《舵手与水手》《禁不如吓》《摆平就是水平》等名篇被《读者》《意林》《特别关注》等大刊转载后产生积极影响力,继而入选青岛出版社《孩子你可以这样想》系列文选,以及改革开放四十年《民间故事选集》,2017年获得中国寓言文学“金骆驼奖”创作奖金奖,2018年获得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民间故事创作“新故事创作”优秀作品奖。

陈仓的寓言视角多维,题材多样,艺术上承前启后,熔铸古今,思想文化上兼收并蓄,中西合璧,尤其注重对古今中外优秀传统寓言文学艺术的创造性传承。作者密切关注当下生活的热点、焦点,共情关切当代人面临的各种现实紧迫的问题,事理辨析与人文社科知识普及相结合,举一反三,深入浅出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其寓理于事,夹叙夹议,点到为止,幽默风趣,老少皆宜。老少通吃的故事逻辑,变化多端的句式结构和丰富多彩的语言词汇,深得先秦诸子叙事,历代诗词表达,苏东坡寓言,《郁离子》和《西游记》等等经典要领。

陈仓寓言在文本结构创新,文章标题的成语化,警句化凝练方面下了较多功夫。例如,名篇《不留余地的狼》首创层层递进讲故事与发散思维型众议复合体结构,满足了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启发式教学”需求,赢得教育界好评。《事缓则圆》《弃马种草》《丢失的种子会发芽》《老猫破题》等篇章将寓言、小小说、喜剧小品、民间笑话、手机段子、冷幽默等多种文学艺术的表达法融为一体,妙趣横生。陈仓寓言的标题努力借用谚语俗语俚语格式,化用公理定律名言警句,简缩使用社会科学定论,为部分精品力作经典化打下良好基础。

从发表作品的数量质量和转载率看,陈仓的寓言创作依然处于上升期,旺盛期,但感觉有些不足的似乎是:故事细节描写功力欠深,对话较多,刻画不精,文学造像风格不够独特,要进一步提高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练就观察事物目光如炬,刻画入木三分,文学造像别具一格的硬功夫。另外,长辈讲给晚辈的故事,要注意情境,语境,保持平等对话的语态,切忌高高在上。

五、以精品意识打磨原创绘本的经典

李坤珊:

画家黄丽是一位研究型插画家,她于2008年出版《安的种子》后,为了更理解儿童观和图文叙事,潜心研读儿童发展、心理学、图画、书、文学和电影等理论书籍。她曾说,创作图画书是用文字、图像、语言和文图关系去搭建一座内在情感通道,让读者进入其中自行感受并建构意义。而构图和角色的细节,都是为了故事内容和情感的缜密设计。从《安的种子》到外婆家的马,她一直努力用图画搭配文字共创新的意境。

在新作《外婆家的马》的创作过程中,她一方面用图画辅助文字,呈现祖孙俩生活的场景;另一方面则揣摩小孙子的幻想,用图画一步步架构、演绎他丰富的想象世界。换句话说,画家运用全知观点的画面,统整成人的角度和儿童的角度,使现实和想象同时活画在读者面前。此外,为了让图画书的结构更紧密、节奏更分明,作家和画家合作,调整了部分的文字文本,让图像也负起串联故事情节和发展的任务,以达到文图间生动的交融。

书封上,披着红披风的小男孩骑着白马奔驰,群马四脚腾空,衬着满天彩霞,这“天马行空”正是孩子天真自由的幻想。白云、彩霞挥洒的天空一直延伸到前环衬,接下来两页,男孩出场,地上的一截竹竿,触发了他的想象,他即刻拾起来当马骑。书名页(扉页)画男孩骑着竹马,到了外婆家,“和顺一门有百福”的门联,和外婆弯腰迎接他的姿态,显示祖孙俩和乐融融的关系,至此,连串的画面已经铺垫好故事发生的情境。

画家用毛笔白描,勾画出外婆简朴的家,画面上只有男孩和几样东西上了颜色,但随着想象的五匹白马进到屋里,色彩丰富起来。画家用白色颜料涂抹马身,又把身形剪贴一次,造成微微凸起的效果,使马显得厚实。马的造型浑厚匀圆,神似汉代石刻,简练粗放的線条则勾画出了马调皮的神气,如同孩子一般,毕竟,这群马是从孩子的想象世界里窜出来的!随着故事进展,想象的马以五的倍数增加,对画家而言,如何布局必定是一大考验,黄丽采取的办法是用颜色区分马匹,白马之后,有棕马、黑马、红马和蓝马,此外,她又运用不同的构图和视角,一再扩充画里面的空间,好容纳越来越多的马。

自从马群进入外婆家后,左右页面被分隔开来,左页画着外婆和她所处的现实生活,以单纯的线条勾勒,右页则画出男孩的想象世界,以形与色的组合为主。左右页对照之下,可以透过色彩和物品间关系的暗示,找出现实与想象的关联。随着男孩沉浸的想象世界不断扩大,右页的画面也越来越满,甚至延伸到左页,挤压着现实空间。

不过,就在一场欢快、热闹的生日晚会之后,舞动的线条、鲜艳的色彩如魔术般消失了,右页空荡荡的,只剩下男孩一人。这时,他第一次认真地望着外婆,左右页的对比反了过来,外婆所处的空间变大了,色彩鲜明起来,风吹进阳台,拨动着晾晒的衣物,金色的阳光从户外洒进室内,平凡的现实世界流淌着诗意,而疲惫的外婆正打着瞌睡。前后两页对照,形成一动一静的戏剧张力,就在这个转折点,男孩意识到外婆的处境。

然而,男孩的觉醒并不代表着想象的终结,他开始用自己的想象力帮助外婆解决问题。首先,他拿出竹竿,让外婆骑他的“马”去买东西,外婆也由此进入了孙子的想象世界,下一个画面画外婆回家,男孩用竹竿帮外婆提菜,他的竹竿有了新用途!接着,男孩邀请外婆进入一栋“大房子”,这个“大房子”是他用晾衣竿、椅子和竹竿搭起的棚子,祖孙俩一起望着四十五匹马帮忙搬家,晚上,两人窝进棚子里聊天,他们的世界合在一起了。故事尾声,小外孙回去了,左页的白描和右页的留白显得特别冷清,呼应着外婆的寂寞和思念,而后,读者将会发现故事结尾并非结束,而是另一个白日梦的起头,想象还可以继续……这本书的图画具体呈现了故事的虚与实,交代了男孩由现实触发想象,再用创意把想象转化成现实的过程。然而,更动人的是,画家透过场景氛围、肢体动作和微妙的表情,传达出文字里隐含的浓厚亲情。外婆表达的疼爱是那一桌子丰盛的饭菜,是忍耐着孙子添出来的麻烦,是那怜爱的表情……而外孙回馈给外婆的,是他创造的一方新天地,使外婆拾回童年的乐趣。

柯倩华:

如此想来,为儿童创作的作家、画家必定是仍然保有想象天赋的人,他们同时具备了成人和儿童的眼光,透过观察现实,用想象力创作,然后,诚挚地邀请儿童和成人进入他们创造的天地。

在绘本创作中,她一直秉持着一种匠心,以精品意识耐心打磨着经典,为了画好《外婆家的马》,她去西安附近的茂陵(汉武帝墓) 参考大型石雕(如〈马踏匈奴〉石刻),打磨三年才完成。书中每匹马的表情、眼神、动作都很鲜活并各有特色,例如:玩魔术方块的、吃苹果的、看故事书《马头琴》的……兼顾童趣和哲学意味。

王宜振:

王粉玲以旺盛的创作热情和积极的创作态度投身于低幼类儿童文学的创作中,《来,我们一起来发呆》是她写的一本图画书。书中描写的情节妙趣横生,令人忍俊不禁。小动物们相约着一起来发呆,谁动了谁跳嗒嗒舞,可是每一个小动物都遇到了好想动一下的事情:小鸟飞过拉了便便在小老鼠耳朵上,老狼经过差一点吃了小兔子,蝴蝶停在梅花鹿身上的花纹来吸花蜜,蜗牛爬上了青蛙的脚背,野猪的肚子饿得咕咕叫,可是大家都忍着没动。后来一朵蒲公英飘进了大象的鼻子,结果——

结果谁动了呢,又是谁给大家跳嗒嗒舞了,意想不到的结局,小动物们开心还是生气呢……

绘本语言有趣,短语化的词特别能引起小朋友的共鸣,全文读下来,晞晞小朋友记住了“不能动,不能动,千万不能动”,她饶有兴趣地对我说,“妈妈,小老鼠们好有意思啊,它们玩得还有点像1、2、3,木头人呢——”

她的作品充满着新奇的想象力和巨大的创造力,贴近儿童心灵,合乎儿童天性,不仅有利于儿童想象力和幻想力的开发,也有利于培养儿童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力。

责任编辑:李畑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