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中汤治疗脾胃湿热证型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效果分析

2021-06-28 10:55蔡益荣
中外医学研究 2021年14期
关键词:症候证型脾胃

蔡益荣

慢性浅表性胃炎英文简称为CSG,是常见消化系统疾病[1]。该疾病发病后多伴随上腹部疼痛、食欲不振、胃部反酸等临床症状,如果持续恶化,癌变风险极大[2]。针对该疾病的治疗目前并未研制出特效药物,临床中多采用西进行治疗,虽可取得一定的效果,但长期使用会造成耐药,导致治疗效果欠佳或出现复发[3]。CSG在中医领域划归胃痛、痞满等疾病范畴。脾胃湿热是其中最为常见的证型,清中汤为我国古代金典中较为常见的古方之一,具有局域祛湿健脾清热的效果[4]。但是目前国内针对该汤药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研究并不多见,本院2018年8月以来开展加减清中汤治疗脾胃湿热证型CSG临床效果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西医诊断标准:(1)符合国内慢性胃炎共识意见及相关诊断标准;(2)符合共识意见相关要求,确定为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断标准:符合慢性胃炎中医诊断专家共识标准内的相关要求,主症:身体困重,大便黏稠溏滞,脘腹痞满伴随疼痛。次症:口臭、精神困倦、口苦;舌脉:舌质红,滑脉或数脉,确诊情况:主症及2项以上次症,需结合舌脉共同明确。纳入标准:(1)胃镜诊断提示胃黏膜存在部分糜烂,病理诊断提示存在慢性活动性的重症程度炎症反应。(2)中医辨证分型确诊为脾胃湿热型。排除标准:(1)合并其他严重性胃肠疾病。(2)中医辨证合并其他中医证型。(3)合并心血管类疾病、心肝肾器质性病变、恶性肿瘤、免疫功能缺陷、凝血功能障碍等。(4)妊娠或哺乳期女性。(5)对药物存在较为严重的过敏反应。(6)精神智力障碍,无法正常交流等。

随机数字表法将2018年8月-2020年8月收治的100例脾胃湿热证型CSG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其中男30例,女20例,年龄20~65岁,平均(51.43±4.32)岁,内镜分级:Ⅰ级15例,Ⅱ级18例,Ⅲ级17例,合并Hp感染42例。研究组50例,其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21~66岁,平均(51.56±4.69)岁,内镜分级:Ⅰ级16例,Ⅱ级17例,Ⅲ级17例,合并Hp感染4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患者知情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参与文件。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西药干预:患者使用甲硝唑(生产厂家:四川太平洋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51021142)早晚饭前口服,0.4 g/次,果胶铋胶囊(生产厂家:苏州威尔森药业有限,国药准字H20113325)早中晚饭前口服,100 mg/次。阿莫西林胶囊(生产厂家:哈药集团三精明水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23142)早晚饭前口服,1.0 g/次,治疗时间为30 d。

1.2.2 研究组 联合加减清中汤,西药用药剂量及次数与对照组一致,但疗程为15 d。清中汤处方:陈皮、法半夏、草豆蔻、大枣、炙甘草各6 g,栀子、茯苓、白术、薏苡仁、党参各9 g,黄连12 g,石菖蒲10 g。如胃痛感严重需增加延胡索、川楝子、郁金各9 g,如伴随恶心呕吐需增加枳实、竹茹、生姜各9 g,合并纳呆则需增加鸡内金、神曲、麦芽各10 g,合并腹胀则需增加厚朴、槟榔各9 g,加200 g水煎服,1剂/d,疗程30 d。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干预效果: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全部消失,疗效指数超过95%评价为治愈;临床症状、体征有明显改善,疗效指数在75%~95%评价为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有所改善,疗效指数在30%~74%评价为好转;临床症状、体征情况未见任何改善,疗效指数低于30%评价为无效。总有效率=(治愈+显效+好转)/总例数×100%。疗效指数(%)=(干预前症候积分-干预后症候积分)/干预前症候积分×100%。(2)症候评分:参考文献[5]《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关于脾胃湿热证型CSG的分级评价量表对患者脘腹痞满症状、身体沉重状况、大便黏滞症状、口臭口苦症状、不欲食、纳少或食后难化症状做出评价。按无(0分)、轻度(1分)、中度(2分)、重度(4分)评分。治疗前后展开评价。(3)对比患者血清IL-6、PGE2水平变化。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干预效果对比

研究组干预总有效率96.00%,优于对照组的78.00%(P<0.05),见表 1。

表1 两组干预效果对比 例(%)

2.2 两组症候评分对比

干预前两组症候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症候评分对比 [分,(±s)]

表2 两组症候评分对比 [分,(±s)]

?

表2(续)

2.3 两组血清IL-6、PGE2水平变化情况对比

干预前两组血清IL-6、PGE2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的IL -6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PGE2水平变化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血清IL-6、PGE2水平变化情况对比 [pg/ml,(±s)]

表3 两组血清IL-6、PGE2水平变化情况对比 [pg/ml,(±s)]

组别 IL-6水平PGE2水平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对照组(n=50) 27.66±4.01 21.96±2.79 2.53±0.28 4.12±0.48研究组(n=50)27.68±4..00 17.10±2.38 2.54±0.29 6.04±0.67 t值 0.025 9.371 0.175 16.472 P值 0.980 0.000 0.861 0.000

3 讨论

当前,临床关于脾胃湿热证型CSG病机的研究尚未全部明确,多数研究认为该疾病同患者自身免疫、Hp感染、饮食不科学、酗酒、暴饮暴食、滥用非甾体药物、十二指肠液反流等有着密切关系[6]。相关临床研究显示,GSC患者接受临床治疗时主要通过抑制胃酸分泌、根除Hp、保护胃黏膜及促进胃动力等方法进行干预,虽然能够取得一定疗效,但是因为该疾病病情容易反复、病程时间迁延,需要长时间服用药物进行治疗,而且部分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情况仍然得不到有效改善[7]。

祖国医学将GSC划归为“痞满”“胃脘痛”范畴,发病位置在胃部,而且多会累及脾,大约60%的GSC患者中医辨证分型为脾胃湿热证型[8]。该疾病多是因为湿邪入侵、长时间饮食不合理、情绪失调、脾胃禀赋不足损伤脾胃,出现脾气下降,胃气上升相关症状[9]。中医学认为人体受到湿热侵犯后,中焦脾胃是病变重心位。所以,脾胃湿热证型GSC临床治疗时要遵循和胃、醒脾、化湿清热原则[10]。本次研究显示,干预前两组症候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干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果提示,加减清中汤在改善临床症状方面效果理想,且能有效提高干预效果。分析认为,加减清中汤中的黄连具有化湿清热作用;法半夏则有除痞散结、止呕降逆作用,同黄连联合使用能够调节脾胃与理气,将降逆和胃、散结开郁作用充分发挥;栀子能够利湿清热、除烦泻火、解毒凉血;白术和茯苓则有祛湿健脾作用;陈皮能够和胃理气、醒脾燥湿,还可合理配伍上述药物,使补气血的药物不会停滞在某个部位,使其运行;薏苡仁性寒而甘淡,利水渗湿、健脾胃,让湿热由下焦向外排泄;感受湿惹邪气后,气机极易受到阻滞,所以使用石菖蒲和草豆蔻能够化湿行气,保证气畅湿行;使用党参和大枣可以益气甘温,弥补脾虚,同法半夏配合使用,保证升降平衡,促进脾胃升降功能恢复正常;上述药物使用炙甘草调和,能够发挥出健脾、益气、中和之作用;上述主药配合使用,可起到和胃健脾、清热燥湿作用,缓解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

本次另项研究显示,干预后研究组的IL-6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PGE2水平变化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提示,加减清中汤在缓解机体炎症反应,保证治疗安全性方面效果突出。分析认为,Hp感染会导致机体释放大量炎性因子,胃黏膜炎症反应加重,胃黏膜屏障受到破坏,IL-6是脾胃湿热证型CSG患者胃黏膜上皮细胞所释放的一种促炎因子,会损伤胃黏膜,引发相关临床症状[11]。PGE2则属于胃黏膜的一种主要前列腺素,对肥大细胞所分泌的炎症介质、溶酶体进行抑制,能够将炎症反应程度减轻;PGE2还可对黏液分泌、碳酸氢盐分泌进行抑制,对受损的黏膜上皮组织细胞进行修复,使胃黏液量、胃黏膜血流量增加,从而将保护胃黏膜的作用充分发挥[12]。

综上所述,脾胃湿热证型CSG患者联合加减清中汤治疗可有效提升中医症候评分,稳定患者治疗效果,调节机体IL-6、PGE2水平,确保治疗安全性。

猜你喜欢
症候证型脾胃
更正说明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医证型与血脂和炎症指标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参苓白术散对初治肺结核患者中医症候积分与不良反应的影响
基于数据挖掘的小儿肺炎中医辨证分型研究
好脾胃 养出来
脾胃失调该如何调理
士的传统、他者效应和日常审美——作为文化症候的“罗怀臻创作现象”
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证型证候要素的多元回归分析
Literature Review Concerning the Research of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Take Refined Egoism Symptom for Example
新年心愿宝宝有个好脾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