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云龙
(合肥供水集团有限公司,安徽合肥230000)
随着我国各个行业的飞速发展,人才市场日渐充盈,进一步推进了我国科技的创新发展。在城市建设工程中,创新技术的优势与作用也逐步凸显。但是,由于指标体系、评估方式的标准编制周期较长,加之一些技术尚未成熟等,导致目前很多创新性的技术与成果难以及时完成编制并纳入相应标准之中,很多标准与技术发展无法平衡,这对技术成果的大规模推广与应用产生了一定的制约作用。
现以城市供水系统的关键技术标准化为基础,搭建关键技术的指标体系与评估方式。在研究中通过科学手段选择了成熟的成果,并以示范性工程作为研究案例,结合其中的生产性试验,评估并验证了技术成果的适用条件与应用效果,全面、系统地收集并整理技术性成果标准化的具体需求,利用编制以及修订团标、地标、行标和国标等方式,全面推进相应技术成果的应用与转化。
目前,对我国大多数城市所应用的供水系统标准以标准化对象为依据进行分类,可以划分为设备材料、检测方式、术语量值、工程建设、管理服务等多个门类。在众多分类中,工程建设与该研究的内容、技术之间的关联性最强,主要将此类技术应用于规范并指导城市供水系统工程实际建设中所涉及的运行管理、建设以及设计等重要工作,并以此标准保障工程落实的先进性、合理性以及科学性。就其广义而言,其标准中囊括标准图集、指南、标准、规范以及规程等多种不同的表现形式。
无论是农村还是城镇,其供水系统中都涵盖水源、水资源处理的各个环节、配水系统以及最终饮用水的呈现整个过程。水质是评价供水系统的一个关键维度,如果供水系统无法保证水源质量并推卸此部分责任,则会增加后续各个工艺、流程的水处理难度,并且会为供水安全埋下严重隐患,会极大地威胁人类的生命安全[1]。水资源处理的各个环节都是供水系统的中间环节,水源水质与饮用水的水质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所需应用的水处理工艺与手段,城市供水系统能否极具针对性地选择恰当的工艺,会直接影响工程建设的成败。配水系统是供水系统的最后一个环节,会直接与公众接触,该环节最需要重视的问题是如何减少水的损失、泄露,保证水源质量,以及如何安全地保障二次供水等。
该研究需要以“十一五”之后关于城市供水的55项设计类关键技术与18 项规划类关键技术为基础,结合国内与国外的先进思想与优秀技术进行实践性的研究,以水源、水的处理工艺以及水源的输送配送等内容为核心,完善后续的梳理与分析,并在研究中得出最为关键的23 项城市供水技术。
第一,保护水源的关键技术。其内容主要涵盖备用与应急的水源设计和规划、识别水源风险的方式以及积极应对的策略、污水的处理技术等。
第二,处理水资源的关键技术[2]。主要是对水资源进行的预处理、深度处理、常规处理等多项技术,该部分技术是结合水源与污染物的不同要求与特征进行的应用与研究。
第三,配水系统。作为水源处理与公众接触的纽带,配水系统中需要包括空中损耗、节约能源以及二次供水等多种不同技术。
对城市供水的整个系统与流程进行梳理,明确其中各个环节所需应用的关键技术,并将各项技术依据运维、设计以及规划等进行科学的分类,选择恰当的评估方式搭建评估系统、创造评估标准[3]。
在具体的评估过程中,可以选择三段式方法,即在评估、技术验证以及技术评价三个阶段,分别结合其侧重点,构建与之相对应的评价体系与指标。例如,在评估过程中,应该重点关注纳入技术的构建、原理以及技术参数等,并以此为基准,结合实际发展需求,提出并添加全新的法规、法律与标准,为用户需求与必要质保设立相应的导向,使该技术能够满足应用方购买、使用需求[4]。
在技术验证的各个阶段,有效解决美国环保局所制定的ETA 制度中未能直接回应的参数指标形成过程中无法充分体现的技术特性等问题,并将全新的技术、工艺、设备及材料等增设至指标体系。所选用的技术评价标准是美国环保局应用的ETA 制度中所规避的内容与环节,以免造成不必要的纠纷。以技术验证成果和预评估为基准,能全面确认技术的特性,并在此基础之上充分认识、了解并评定相应的技术价值与技术质量,为后续的完善发展提出更加合理、科学的建议。故而已经逐步完成城市供水工程建设的规划以及相关联的技术评估等各项指标内容的体系建设工作[5]。
技术评估,主要是通过标准的流程,在试验、调研、分析以及测定等多个基准上,充分评价并确定应用技术的特征、经济效益效益、水平以及后续对社会、环境乃至整个生态等层次所能产生的影响,是研究人员通过系统化、全面化的思维分析,做出的更加适合、恰当的选择。
世界卫生组织、美国环保局、欧洲议会技术评估网络、美国OTA 以及我国原建设部都选择应用了技术评估方式,落实并完善了大量的鉴定或评估的技术成果。城市供水系统工程组建了关键技术评估与标准化课题组,通过长时间的调查、研究与分析,以及比对、吸纳国内外的相关技术、经验,并与具体需求相结合,创建了兼具技术评价、技术验证以及预评估的三段式评估方式[6]。
在梳理并凝练关键技术成果、组建关键技术的指标体系与评估方式,选择恰当适合的技术成果之后,相关的工作人员需要将技术评估作为重要支撑,致力发展并拟定标准化文件,快速搭建并推广城市供水系统的研究技术与成果。在这一过程中,由中国市政工程中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与城市供水系统规划设计关键技术评估与标准化课题组共同编制的《城市供水系统工程设计关机技术评估报告》中所提及的评估建议、评估结论以及指标体系等,是后续该技术成果中所需使用的标准化文件的重要指标、参数、解决措施等内容的重要理论依据[7]。
第一,不断深入对城市供水技术的研究,技术成果在全国范围内使用,并在后续进一步扩大使用范围之后,可考虑将其编制进国标;
第二,如果对城市供水系统技术成果的实际试用过程中,发现其存在一定的地域性与差异性,可以结合具体标准与需求,有选择性、目的性地将其列入地方标准之中;
第三,定位团体标准需要同时满足市场与创新的要求,与国标、地标以及航标相比,其编制流程应该更快捷、高效,是将技术成果转化成技术标准的第一选择[8]。
首先,拥有较为成熟的技术。在技术的选择方面,应该优先选用已经经过验收或实际应用、鉴定的以及拥有示范性作用的技术成果。不仅如此,在评估技术成果并证明其安全性后,还应该保证其拥有优越的性能,能够同时满足一般标准与特定需求。其次,先进的技术手段。技术成熟度只是选择的标准之一,还应综合考察其在实际落实中所能产生的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在全面使用之前,需要将其与同类的其他技术进行对比,选择在运行成本、投资以及管理等多方面拥有显著特性的技术。再次,标准化尚未明确。通过大数据完成对现行标准的搜索与查阅,最大限度地降低重复立项的概率,如果现阶段执行的标准已经体现在所使用的技术成果之中,但是标准相对滞后于技术的发展,则要立即启动标准修订程序。最后,编制团队的组成人员应该具备一定的代表性[9]。在主编方面,应该尽可能选择业绩排名靠前且拥有丰富的技术经验的单位,并与下游单位共同组建成编制组,全面保证标准编制组的权威性与代表性。
第一,在编制标准的初级阶段,相关工作人员需要保证基础资料的可靠性与真实性,且在选用的关键技术应该是已经经过技术验证的;最终取得的数据需要可靠且全面;数据与技术特性科学结合,在不同季节、不同规模等一系列边界不同的状况下具备代表性;应该清晰表述技术所适合的对象,保证边界条件的明确性。
第二,在形成标准的进程中,可以选择同步验证的方式,对关键技术在实际落实与应用中的特点进行试验验证,如在保证技术功能与性能的前提下,对涉及城市供水工程的重要技术参数进行试验验证;将技术验证的相关试验与实际工程、项目中的回顾性资料进行验证与复核,保证最终提出的措施参数合理、方式得当。
第三,在标准的意见征求阶段,应该广泛吸纳多方面的建议,同时要明确主编单位在这一工作中的职责要求。为保证质量标准的合理性,应广泛征求相关单位的意见,但是要避免对所有意见照单全,而是要结合标准的具体适用范围、技术特性等,听取相应领域的管理人员、一线技术人员的专业建议,然后合理分析并考量所获意见的可行性与合理性,给出其采纳与否的结论,并给予相应的解释。
第四,规范标准编制流程。在实施启动标准、内部讨论、意见征求、送审、宣贯等步骤时,需要严格遵守相关的流程与规范,还应对该过程实施全程跟踪。
综上所述,在城市供水系统关键技术标准化的建立过程中,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应该扩大技术成果的综合来源。第一,需要在实践生产中进行技术的挖掘与使用,并在取得相应的优化成果后,升华、提炼出全新的技术与成果;第二,行业、国家或者企业、地方应该结合企业与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设置更多的科技性研究课题,研究并提出经济、社会效益显著且具备一定市场推广价值与意义的创新性技术成果。
其次,评价并验证技术成果的方式应该合理科学。在落实城市供水关键技术的标准化应用之前,应该积极调研实际工程项目的相关参数与实际效果,对不同条件与前提下所应用的参数的先进性与合理性进行验证分析,并在综合分析、考察数据后,提出更加合理、科学的处理办法,全面保证参数的合理性。为了使新技术得以更好的落实与推广,相关工作人员与研究人员应该针对技术的特性与优势,进行更加全面的评估与验证,在必要时可以对原试验进行完善与补充,进一步的优化技术的合理性与可靠性。
最后,应该以标准化为依据,完善对技术成果的复制与推广。规模化地进行技术成果推广,需要以技术评估为基础,全面、具体地对技术的特征、关键点等进行分析与研究,并以此为基准,搭建更加合理、适宜的编制架构,为城市供水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提供更具价值的参考,推进城市供水系统标准化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