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卢 山
只要说的人觉得自己说得清楚,听的人就一定会听得明白吗?不一定。因为听的人可能和你不同频。什么是不同频?就是不在一个频道里,或者缺乏某个维度的交集。我把不同频归纳成常见的4 个类型,分别是:物理上不同频,理解上不同频,角度上不同频,主观上不同频。
如果你在之前已经简单扼要地阐述了事情的经过和造成的后果,以及后续如何跟进。然后,你问一个同事有没有什么建议或者问题,那个同事听到你的提问,突然一愣:“你说什么?你能再说一遍吗?”
很明显,这个同事刚刚没有认真在听,他走神儿了。你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但是我们有办法将一个走神儿的听众的注意力吸引回来。比如你演讲的时候,当你发现有些观众在刷手机或者交头接耳时,你可以稍微停顿一下,让现场突然变得安静起来;或者现场带领大家做一个游戏,比如放松一下身体,一起做个呼吸的练习,或者做一次冥想。大家的注意力就会重新聚焦到你这里。
还有一种造成人和人之间物理不同频的原因是说话的方式。比如不同的语言、方言、口音等,就连说话速度都会造成物理上的不同频。
著名投资人李丰以前说话非常快,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我就图自己高兴。”他一直认为,只要他把想说的事情跟你说了,没骗你,也没藏着掖着,这就足够了。所以他不太注意自己是否表述明白,别人是不是容易接受。
后来成立公司以后,他的语速慢了下来。因为以前做投资的时候,他只需要管好自己的事情就行,但创业以后,他开始肩负起更多的责任,而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责任就是让别人听懂他说的话。实践证明,他说得慢一点,确实能让别人听得更明白。
要解决物理上不同频的问题,一方面,说话方要主动干预和调整。比如,通过主动询问:“我是否讲清楚了?”“还有没有什么问题?”以及通过观察听众面部表情的变化来采取相应的行动。另外,接收方(听的人)也要集中精力,积极思考,这样双方投入的时间才具有真正的价值。
沟通的过程其实是一个编码和解码的过程。沟通主体(沟通发起方)将沟通内容依据自己的编码规则进行编码之后发给沟通客体(沟通接收方)。沟通客体依据自己的解码规则解码之后进行理解、消化,并决定是否接受和采取相应的行动。
实践中,由于沟通主体的编码规则和沟通客体的解码规则不一致,常常导致沟通客体无法正确还原沟通主体的本意,结果就变成了沟通主体以为自己说明白了,但是沟通客体根本没有听明白。没有听明白就无法理解,就更谈不上采取相应的行动了。
举个例子,对于沟通主体和沟通客体来说,“l”都代表一个人的年龄,“2”都代表这个人在目前所在公司的工作年限,“3”都代表这个人工作的总年限。沟通主体的编码规则是按照“1—2—3”这样的顺序编码,但是沟通客体的解码规则不是按照“l—2—3”的顺序解码的,其结果就会导致彼此不理解,甚至出现严重的分歧。比如,沟通客体按照自己的解码规则,把代表“1”的年龄安在了代表“2”的“在目前所在公司的工作年限”上,结果看起来可能就是荒唐的。
还有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一个人在说话的时候用了很多其他人不懂的专业术语,虽然在说的人看来这些术语再简单不过了,但是其他人却很难理解或者完全不能理解。这些专业术语是说话人的编码方式,而听的人没有能力解码,自然就听不明白。
所以,要解决理解上不同频的问题,最重要的是统一编码和解码的标准。
一个瓶子里只有一半的水。有人会说:“哎呀!怎么只剩下一半的水了?”然后赶紧行动去找水——这样的人我们通常认为是悲观的。有人会说:“哇!居然还有一半的水!”然后赶紧行动利用这些水——这样的人我们通常认为是乐观的。之所以有不同的结果,是因为不同的人看待这瓶水的角度不同频。就像一个硬币有正、反两个面一样,任何一件事情也都有两个面甚至很多面。如果一方总是看正面,另一方总是看反面,或者看的是不同的侧面,那就很难同频,彼此交流起来也就很难听懂对方的意思。
我曾看到几个人争论“是过程重要还是结果重要”这个话题。
A 摆了一大堆事实来说明过程比结果重要;B 则一直强调做事要以结果为导向这个大道理;C绘声绘色地讲了几个故事,这些故事既有支持过程重要的,也有支持结果重要的;D 分别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列出了很多数据,但是没有结论;E 云淡风轻地说:“我的观点是,‘其实两个都重要’”;F 大谈特谈自己的感受,说关注过程的人感情细腻,关注结果的人更有决断力;G 直接把问题升华到了价值观层面,说不关注过程的人都不靠谱,不关注结果的人都不负责任。
所以你看,A 摆事实,B 讲道理,C 抛故事,D 列数据,E 谈观点,F 聊感受,G 直接贴标签!这7 个人,每个人都只是从自己的那个角度解释问题,都觉得自己说的很清楚,别人却听不明白。
你见过揣着明白装糊涂的人吗?
老李和老唐在同一个项目组里工作。老李下个月想休假一周照顾家人,他想请老唐代班。谁知老唐说:“你的工作角色和内容我不是太清楚,我担心我做不好。”其实老唐心里是在想:“平时请你帮忙办个事难得要死,现在也让你体会一下求人难的滋味。”
我有一个下属,工作努力刻苦,也很能胜任自己的工作。唯一遗憾的是,我每次给他分配新任务,尤其是他以前没有做过的、略有一些挑战性的任务的时候,即使沟通得再清楚,他的第一反应都是强调难处。简而言之:“不想做”。
我后来跟他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从下次开始,我给你布置任务的时候,能不能先不要说‘不’?你先做起来看看,其实事情可能并没有你想象得那么难。如果碰到解决不了的问题,随时来找我。”
从那以后,他不再说“不”了。同时,他解决问题的能力也突飞猛进。偶尔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我也都协助他解决了。很快,他就升职了!
所以,如果一个人主观上和你不同频,大概率是他没有愿力,不想去做——你说得再清楚,他表面上就是装听不懂。相反,当主观上同频了,你说得清楚,他听得明白,然后就是执行落地出结果了。
那么,可能有人会问了:“一旦遇到揣着明白装糊涂的人,我们该怎么办?”答案很简单,如果给了机会还不见改进,那换人是最好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