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牛结节性皮肤病是由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引起的一种全身性疾病。发病后主要临床特征表现为皮肤上生长结节。病情严重的会影响牛的正常生长发育和生产性能,导致养殖场经济效益降低。该文通过全面总结和概括牛结节性皮肤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等,针对性提出该病的防控措施,以期为广大牛养殖场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牛结节性皮肤病;临床症状;防治
中图分类号:S858.23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2096-3637.2021.21.039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of Bovine Nodular Skin Disease
Abstract:bovine nodular dermatosis is a systemic disease caused by bovine nodular dermatosis virus.The main clinical feature after onset was the growth of nodules on the skin.Cattle with severe disease will affect their normal growth,development and production performance,resulting in the reduction of the economic benefits of the farm.This paper summarizes and points out some targeted skin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for cattle farms.Keywords:bovine nodular skin disease,clinical symptoms,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引言
牛结节性皮肤病最初发生于非洲,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分离到该病的病原。由于病毒的传播途径较多,对环境抵抗力较强,养殖场一旦发生该病,容易造成群体流行,严重影响养殖场的经济效益。因此须对该病进行严格的防控,确保养殖场沒有该病病原。
1 病原简介
牛结节性皮肤病的病原为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属痘病毒科,山羊痘病毒属,是双链DNA、有囊膜病毒,仅有1个血清型,且通常不发生变异[1]。病毒粒子通常为260~320 nm。病毒呈椭圆形或方形,基因组大小在151 kb左右。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强,但对高温较为敏感,通常在65 ℃的环境中,病毒存活不超过30 min。其对消毒药物敏感,氯仿或乙醚等常规消毒剂可迅速将其杀死,但病牛体表或脱落的痂皮中的病毒难以被杀死。病毒对紫外线敏感,可被阳光中的紫外线杀死。
2 流行病学
牛结节性皮肤病的传染源为发病牛和治愈后带毒的牛,同时疾病的传播途径较多,主要通过吸血昆虫和受到病原污染的水和饲料传播,也可通过哺乳及人工授精、医源性感染等途径传播,这些都会给疾病的防控带来一定难度。病牛带毒传播一般见于病牛的头颈部、乳房、外阴部、四肢皮肤破溃和结痂,部分病牛口、鼻、眼睛等处的黏膜,奶牛的乳汁和公牛的精液携带病毒导致该病传播。该病的易感动物主要是牛,不同品种、性别、年龄的牛对该病均有易感性,但奶牛易感性更高,该病的发病率可达到最高45%。黑斑羚和长颈鹿也可感染该病。绵羊和山羊通过实验感染后出现局部反应。
发病具有一定的季节性,一般温暖潮湿的季节易发,吸血昆虫活动频繁导致该病发病率较高,该病多呈散发状。
3 临床症状
根据发病牛临床症状出现的时间将其分为急性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不同型的发病牛临床症状基本相同,发病时间不同。
通常牛群感染病原后有2~4周的潜伏期,随后开始出现临床症状,并有体温升高,高温持续约1周。鼻腔、眼睛的结膜发痒,并有脓性分泌物。严重时在病牛的结膜、角膜及鼻腔黏膜等处均会有充血现象。病牛颈部、头部、胸腹部、四肢、乳房和会阴等处皮肤出现结节,严重时结节遍布周身。这些皮肤上的结节主要在表皮和真皮层,结节有时会出现融合,形成一个更大的肿块,最后肿块坏死。有些结节会逐渐发展变为溃疡。有些病牛还出现浅表淋巴结肿大,随着病情的发展,在病牛牙龈和脸颊的内侧会出现肉芽状脓肿[2],腹股沟淋巴结、肩前淋巴结、耳下淋巴结等部位尤为突出。病牛乳房、四肢甚至阴部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水肿,发病后期严重的病牛,四肢水肿显著,有时可达正常的2~3倍。发病症状严重的病牛需要较长时间治疗及恢复。
4 病理变化
对病死牛进行剖检,可见其呼吸道、消化道及泌尿生殖道等部位的黏膜出现明显病变。结节部位可见严重炎性病变,在皮下组织或者黏膜下组织还会出现有浆液性或者出血性渗出,渗出物通常呈红色或黄色。皮肤最初表现为水肿和表皮增生,而后出现浆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并在这些部位的血管和淋巴管造成栓塞,血管和淋巴管周围出现细胞聚集,形成管套现象。细胞中存在包涵体,呈卵圆形,伊红染色阳性。严重时会造成淋巴结感染,引起淋巴液回流,导致病牛跛行。
5 诊断方法
首先根据该病的流行特点以及典型的临床症状:眼睛和鼻腔结膜发痒,或者有分泌物,颈部、眼睛周围、乳房、外阴等处皮肤出现结节,随着病情加重,在牙龈和脸颊内侧有肉芽状脓肿出现。然后结合病理变化:一些呼吸系统和泌尿生殖系统等部位的发生病变,并且结节局部呈炎性病变,病情严重时淋巴结感染,发生淋巴结回流现象。
初步诊断病牛感染该病。如果需要确诊,应该通过实验室进行检测。
该病的诊断通常是将病牛的病变器官粉碎后离心,取上清液接种犊牛睾丸细胞,离心速度为10 000 r/min,时间为15 min。当睾丸细胞出现病变后,收集病毒,进行ELISA试验或中和试验,还可用PCR技术诊断。普通PCR及荧光定量PCR,都可准确检测出该病病毒。
6 防治措施
6.1 预防措施
该病可通过加强饲养管理预防,需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提升牛舍的饲养卫生环境,根据本场人员安排情况,制定完善的卫生清理和消毒程序,每天及时清理牛舍内粪便、尿液和垫草等各种污染物,清理之后严格消毒。该病的病原对常规消毒剂敏感,可使用常规消毒剂对牛舍全面消毒,避免滋生病原。同时,要经常更换消毒液,避免病原菌对消毒液产生耐药性。有条件的情况下,在外界气温适宜时可以将牛舍窗户全部打开,不仅可以增加牛舍通风量,降低牛体感温度,保持牛舍处于干燥状态,抑制病原体的繁殖。最重要的是可以利用太阳光的紫外线进行有效消毒,能够有效杀灭圈舍内存活的病原体。二是要加强饲养管理,在养殖过程中,为牛群提供营养丰富的饲料,适量添加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在满足牛群健康生长发育的同时,还有利于提高牛群体质和抗病能力,降低牛群感染该病的风险同时要给牛群提供没有受到病原污染的水源,尤其是牛群在放牧饲养期间,严禁牛群随意饮用河沟死水或雨水等容易受到病菌污染的水源。三是要按时接种疫苗,牛群要及时接种疫苗,这是目前防控该病的最经济和有效的措施,可通过注射结节性皮肤病疫苗对牛群免疫。通常在疫苗免疫后1个月左右即可产生良好的保护力。还可选用山羊痘疫苗进行免疫,按照山羊的5倍剂量使用[3]。四是要加强牛舍外环境管理。由于蚊蝇类吸虫昆虫在传播该病的重要途径,所以在天气潮湿、炎热的季节,应该加强灭蝇虫的管理工作。及时清理牛场周边的池塘、粪污处理池,减少蚊蝇繁殖速度并且使用药物全面杀灭昆虫。另外在牛舍外面增设活动场所,每天驱赶牛群进行2小时以上的活动,这样可以增加牛群活动量,达到提高牛群体质和抗病能力的目的。六是要严格执行病死畜相关管理规定。对病死牛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政策处理。无害化处理后的30 d内不得让同群牛更换牛舍或与其他牛群接触,消除传染隐患。七是要切断引种传染风险。养殖过程中采取自繁自养的方式扩群,尽量避免从牛场外引种。必要引种时,引进的牛需进行检疫,检疫合格后进入养殖场后单独饲养隔离。1个月隔离观察期满后,引种牛没有出现发病等情况方可混群饲养。
6.2 治疗措施
在养殖场中一旦发现有牛出现该病症状,应及时对病牛诊断隔离,同时对病牛牛舍彻底清扫、消毒。发病牛对症治疗。病牛体表出现结痂或有结节的部位应使用碘酊涂抹处理,加快结痂恢复。对体温升高且伴有疼痛的病牛肌肉注射氟尼辛葡甲胺注射液,如果结节出现破溃,应使用青霉素类药物或头孢菌素类药物注射治疗,防止继发感染。在治疗过程中避免和其他牛共用器械等。病牛可采用药浴辅助治疗。
7 结術语
在牛群饲养管理过程中,由于牛群需要摄入大量的饲草资源,经常会受到牛结节性皮肤病的困扰。虽然该病的死亡率低,但其会影响牛皮的使用,导致牛的生长发育和生产性能低下,造成养殖场经济损失。该病发生后难以控制和消除,养殖场存在潜在风险,因此在养殖过程中要注重对该病的防治。
参考文献
[1] 石昔兰,陈明.牛结节性皮肤病的综合防控措施[J].养殖与饲料,2021,20(7):76-77.
[2] 王建国.牛结节性皮肤病流行与防控[J].畜牧兽医科学(电子版),2021(7):115-116.
[3] 李青云.牛结节性皮肤病的治疗和防控措施[J].中国动物保健,2021,23(5):37-38.
作者简介:农翠来(1977-),女,大专,兽医师,广西田东人,研究方向:畜牧兽医。